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可穿戴設備的商業模式研究:潛力在用戶數據

作者:樓婍沁
來源:天下網
日期:2014-09-05 09:52:38
摘要:商業模式亟待確定,商業格局也未定局,各品牌在研發產品與服務、探索最優盈利手段的路上,摩拳擦掌,欲在競爭剛開始的時候便一分高下,早早確立市場優勢。

  商業模式亟待確定,商業格局也未定局,各品牌在研發產品與服務、探索最優盈利手段的路上,摩拳擦掌,欲在競爭剛開始的時候便一分高下,早早確立市場優勢。

  可穿戴設備本身就是頗具市場潛力的商品,不過其最大的潛力還不在于硬件產品,而在于通過產品收集到的用戶數據以及由數據衍生出的軟件產品與服務。從這個角度看,可穿戴設備的商業模式可以說尚未固定,充滿著無限可能。

  商業模式亟待確定,商業格局也未定局,各品牌在研發產品與服務、探索最優盈利手段的路上,摩拳擦掌,欲在競爭剛開始的時候便一分高下,早早確立市場優勢。

  從目前市場上已有的主要產品分類來看,市場格局基本呈現幾家爭霸甚至一家獨霸的場面。智能眼鏡領域Google一家獨大,雖然Google Glass尚在測試性銷售階段,但外界普遍認為它已是目前世界上最智能的可穿戴設備。而智能手表領域,根據調查機構Cabalyst的相關報告,Pebble占據現在全球智能手表出貨量的35%,索尼與三星以29%和23%的出貨量緊隨其后,三個品牌共占據智能手表市場近90%的份額。智能手環方面,早先Nike、Fitbit與Jawbone共占據了市場的97%份額,其中Nike只占10%。

  現在,隨著Nike宣布取消Nike+Fuleband的研發與推廣部門,智能手環市場很可能是只屬于Fitbit和Jawbone兩家的競爭。當然這對市場內一些別的公司是個機會,只是除非推出差異化巨大的產品,不然Fitbit和Jawbone已形成的規模優勢更可能把Nike原有的市場份額壓榨干凈。

  國內市場方面,國內尚未出現強大自主創新能力的可穿戴設備品牌。現在國內的可穿戴設備競爭主要集中在門檻較低的手環與手表方面:果殼電子推出Geak手表,映趣科技上柜inWatch,百度與咕咚網聯合推出咕咚手環……這些產品與現在國際上已有的同類產品功能相似,主打低價優勢,但市場接受度還偏低。當然,也有品牌開始進入著眼于有特殊需求的細分市場,挖掘和利用可穿戴設備市場中的“長尾“效應,360推出的兒童安全手環正是個好例子。總的來說,國內市場格局尚不明朗,在“同質化”產品大行其道的時候,很難有品牌獨占鰲頭。此時只能說,一些已經具有市場口碑積累的老品牌會略具優勢。

  硬件銷售

  直接的產品銷售無疑是商家獲利最快速、有效的方式。為了使商品占據更大的市場份額,可穿戴設備的開發商需在外形設計、功能開發等領域下足功夫——只有外形美觀、佩戴舒適、功能強大的設備才能迎合消費者日漸“刁鉆”的口味。在這個以用戶為導向的時代里,即便是Google Glass這樣的行業先鋒者都不能仗著“科技領先”的優勢擺譜,需要同時推出多種顏色的鏡框以滿足更多類型消費者的審美需求,從而最大程度地占領市場。

  將可穿戴設備打造成奢侈品,是一些公司正在進行的嘗試。通過品牌效應、高級材料和精細手工來增加產品附加值,提升商品銷售收入。例如,許多高端手表品牌進入智能手表領域,推出貴金屬或皮質表帶又鑲嵌有寶石的智能手表。最近,有報道指出,蘋果接連從多家奢侈品手表公司挖掘了高管、設計人員與市場銷售專員。外界據此推測,蘋果即將推出著眼于高端奢侈品市場的智能手表產品。

  但硬件銷售的模式并不能為企業帶來長久的收益。可穿戴設備是更新換代急速的電子產品,行業巨頭也無法維持其產品的穩定發展周期,產品成熟期與衰退期之間可能只隔著一瞬間。在這樣的前提下,商家要時刻警惕,追尋蘊藏在產品衍生線上的商機。硬件在可穿戴設備領域也許才是真正的“附產品”。

  另外,就目前來看,可穿戴設備多處“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這幾年,大品牌智能產品更新換代的高速度使得消費者對于購買新興電子產品變得更為謹慎,可穿戴設備的初代產品普遍只進行試驗性的推廣。當然,這也符合現在強調客戶體驗,注重客戶感受的潮流——只有充分了解用戶的感受,商家方敢大規模投產,并進行大投入的市場推廣。因此,真正的大規模市場進攻還得寄希望于同款設備的二代乃至三代產品。這也意味著一個產品要等到真正被市場接受所要付出的時間、人力和經濟成本都頗為高昂,且風險很大。因此,單一依靠設備銷售對于大多數開發商來說一定不是一個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衍生品銷售

  除了設備本身,周邊產品開發也能帶來不錯的收入。而且這些周邊產品一般生產成本較低,利潤頗為豐厚。Ipod Nano 6上市時所配的“表帶”就是品牌開發周邊產品帶來附加收入的典型例子。蘋果設計的不同顏色的塑料“表帶”以及金屬鏈條式“表帶”引起了一大批購買熱潮。不過,品牌自己開發的周邊產品普遍售價偏高。許多消費者會更愿意以更低的價格購買第三方設計生產的同類產品。

  生態系統搭建

  可穿戴設備“真正”的主線產品也許是由云端大數據引出的軟件與服務。

  可穿戴設備開發商可以開發與自身設備配套使用的軟件平臺,類似于與蘋果系列產品聯合使用的Itunes。一個擁有豐富軟件產品的平臺無疑能為品牌鎖住更多的消費者。一旦消費者習慣使用這一平臺,哪怕之后出現更新的競爭型產品,用戶的高轉換成本也會為品牌保留一絲競爭優勢。蘋果系列產品不斷成功與Itunes的深入人心不無關系。而Google在推出Google Glass后也像第三方應用程序開放接口,打造屬于Google自身的應用平臺,幫助品牌在今后的產業發展中掌握主動權。盡管現在多數的設備都靠已經擁有大量用戶的蘋果IOS平臺以及安卓軟件平臺,但“另立門戶”也并不是不可行,只是成本不低。

  除了平臺,軟件的開發也可為品牌帶來收益,同時也是夯實品牌軟件/服務平臺的其中一步。只要開發的軟件是確實有用、有趣,最好還是個性化的,那么消費者一定樂于掏腰包來購買。

  個性化的遠程服務也是緊跟而來的又一商機。通過設備收集到的數據在上傳云端后為遠程提供個性化服務奠定了基礎。個性化是服務收費的一個前提。只有服務是個性化的,那么用戶才有購買的欲望。這在“產品免費、服務免費”的互聯網時代尤為重要。運動手環如果根據數據為用戶提供遠程健身私教服務一定能讓許多工作忙碌卻又注重鍛煉的消費者樂意花錢。同樣的,醫生通過佩戴式健康檢測設備收集的病人數據為遠在他方的病人診斷、開藥也是一種可以收費的個性化服務。

  精準廣告投放與收費數據庫

  因為設備本身可以收集到用戶的許多私人數據,這對于眾多企業與機構來說可是個不小的誘惑。隨著大數據的充分利用,企業尋求更有效率的廣告投放,把每一分錢的投入都用在刀刃上。除了一些功能型廣告可以利用大數據精準投放在具有特定需求的顧客群體上,未來,可分析人類情緒以及所處環境的設備還能讓廣告被投放在用戶最輕松、悠閑,最有觀看廣告可能的時間段中。

  同時,設備收集到的大數據還可為特定領域的科研機構提供數據支持,從而產生商業價值和社會價值。病人使用健康監測設備所產生的數據,可能可為疑難雜癥的研究提供病例——醫院及科研所會對這樣的數據充滿興趣與購買欲望。

  另外,一些設備所收集的用戶生活作息、消費習慣等信息,也可幫助餐飲行業、零售業等行業推出更有市場潛力的產品及服務。企業不會放棄任何一個可以提升賺錢幾率的機會。這時,可穿戴設備所打造的大數據庫無疑成為了最有前景的商業咨詢顧問及智庫。

  由此不難總結,數據的密度與準確性決定了設備能夠帶來的廣告收入以及數據銷售收入的多少。因此越多人使用設備,也就意味著數據庫的規模可以越大,從而數據分析的精確度與可參考性都可越高,也就能帶來越高的經濟回報。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