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可穿戴技術不會引起醫療健康事業革命?
最近有小道消息稱微軟將在接下來的幾周內推出自己的智能手表。鑒于微軟的Windows手機僅占全球智能手機市場的2.5%,這款手表將適用于蘋果和安卓以及微軟三個系統。
關于此舉的有趣之處在于,評論傾向于將這款設備定義為心率跟蹤器而忽視它的其他功能。
涉及醫療是可穿戴科技總體趨勢的一部分,記者經常在在科技報道中將這些設備作為“即將到來的醫療革命”的依據。
這并沒有什么驚喜之處,因為先前蘋果總裁蒂姆 庫克(Tim Cook )就在蘋果智能手表的發布會將其描述為一個“全面的健康和健身的伙伴。”
可穿戴醫療設備的未來是很容易想象出來的。傳感器收集數據,人工智能算法編寫的軟件分析整理數據,佩戴者和佩戴者的醫生更新關于佩戴者健康狀況的實時分析數據。
把這個和2012年發表的統計數據聯系起來看,50%的美國成年人,也就是1.17億人,都患有慢性疾病。2006年,84%的醫療預算總額都花在照看這50%的人口上。世界其他地區的情況和美國相差不大。
不幸的是,這暴露出來的很多問題限制了可穿戴技術對醫療效果的影響。
第一個問題是目前使用任何形式的健身追蹤器或者智能手表的人數有限。只有5%至15%的美國人擁有健身追蹤器。
他們當中約有35%的人會在六個月后停止使用可穿戴設備。目前尚不清楚有多少比例的智能手表持有者會在持續使用的基礎上實際使用這些手表的健康跟蹤功能。
另外,現在也沒有關于購買健身追蹤器和智能手表的人口統計信息;不過,考慮到這些設備的高售價,消費者應該大都是有錢人。
然而,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絕大多數來自受教育程度低和低收入階層。
這些設備要收集什么數據和我們可以用這些數據做什么,這也是問題之一。健身追蹤器和智能手表現在可以通過步伐速度和心率匯報身體活動情況。
這些信息可以用來衡量運動強度和持續時間,但是并不能作為有效的醫療診斷依據。即使傳感器可以提供在實際診斷和醫療管理過程中非常有用的信息,但是問題總是在于醫生不愿意信任非自身收集的醫療信息和沒有經過醫學認證的設備。
即使這些醫療數據到后來才被證明是不可信的,醫護人員卻不能像這些虛假的醫療信息那樣輕易免責。目前沒有任何一個智能手表制造商愿意為他們的產品申請醫療認證,所以他們總是為產品的數據來源發表法律免責聲明。
最后一個問題就是關于隱私的了。通過Fitbit網站上的網頁來存儲數據對于大多數人來說是可接受的,但是在蘋果和谷歌這樣的公司存儲更為敏感的個人健康信息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還是接受不了的。
正是關于人民對于隱私的擔憂使得谷歌和微軟之前嘗試開展的云端醫療記錄服務項目停滯不前。
醫生和醫療服務人員如果想要利用病人的可穿戴設備提供的數據,他們要確認的一點是,他們共享的這些醫療數據不會受到黑客的侵襲。
然而,從根本上來說,可穿戴科技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增長迅速的慢性疾病,慢性疾病一般都是由于不良的飲食習慣、喝酒、吸煙和缺乏鍛煉引起的。
這些行為是在社會和經濟的雙重作用下形成的。而科技公司試圖推出市場的可穿戴設備卻是基于健康福利的基礎上,這些設備永遠不會成為革命性的治療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