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足鼎立初顯 可穿戴產業誰主沉浮
“壯志未酬”絲毫沒有消減谷歌眼鏡對于可穿戴設備的里程碑意義。2012年4月,正是由于它的誕生,一個持續進化、兼容并包的可穿戴產業才得以進入大眾視野,并開始了一段從野蠻生長到韌性成長,直至日漸理性的歷程。
兩年時間,谷歌眼鏡本身并沒有取得實質性進展,但可穿戴產業卻從小眾眼中的炫酷概念躍升為大眾心中的超級蛋糕,并引得資本與實業扎堆進入。
蘋果、微軟、谷歌、三星等國際巨頭逐一登場,百度、盛大、阿里、騰訊等國內互聯網大佬爭相布局,聯想、華為、中興、酷派、OPPO、小米、魅族等手機品牌頻頻加碼,血統各異的行業新貴魚貫而入……熱鬧屬于這個新銳而奇妙的生態系統。
偌大一張棋盤,瞬息萬變。“誰能率先聚焦價值,誰就能率先突圍”,智能穿戴產業專家陳根如是說。
果斷商業化
“可穿戴設備這個孩子從出生的那天起,沒有母乳,連奶粉都沒有準備好。”在陳根看來,在產業鏈、商業模式、用戶認知都欠缺的情況下,可穿戴設備能在短短兩年時間內就勾畫出商業化的輪廓,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陳根表示,2013年可穿戴產業在移動互聯網的趨勢下站到了風口上,資本、人才、媒體、創業者們紛紛涌入,整個行業就如“豬站在風口上”。進入2014年,各種應用產品相繼推出,其中一部分可穿戴設備較2013年的出貨量增長了500%。
以有盛大背景的上海果殼電子為例,其不久前推出的果殼智能圓表在國內外引發轟動,在國際知名眾籌網站Pozible上也獲得了496萬眾籌金額。據果殼電子可穿戴CEO許鵬透露,“除了中國的消費者之外,接近三分之一的預定量來自全球其他地區的消費者。相信中國企業有能力在可穿戴這個新興市場與國際巨頭們競爭并取得不錯的表現。”
據市場研究機構JuniperResearch預測,2014年中國市場可穿戴設備出貨量可達1000萬臺,到2018年有望實現1.3億臺規模,占全球市場的四分之一,具有十倍成長空間。
海通證券的研究報告也認為,2014年是可穿戴設備高速啟動的元年。新品集中上市,整體需求上揚;強勢開發平臺推出,提升整體效率;蘋果AppleWatch的推出將帶動整個行業在屏幕顯示、軟件應用等升級;資本在可穿戴設備產業鏈上的聚集,促使傳感器、芯片等配套廠商推出專屬的方案或產品,讓產業生態持續完善……
在中國可穿戴設備委員會主席林偉看來,中國可穿戴設備的產業鏈并非不成熟。發展初期,國內做可穿戴設備的廠商主要是初創企業,其在資源、供應鏈、資金等方面的掌控能力較弱,致使外界看來可穿戴設備的資本與市場之間節拍走調。隨著優秀團隊和大型企業的加入,市場理性回歸,并顯示出強勁的發展勢頭。
“不靠譜的項目很難獲得資本青睞,這說明二者是合拍的。可穿戴領域是中國電子產品少有的和國外差距很小,甚至是同一起跑線上的機會。”林偉認為,可穿戴設備有希望替代智能手機,成為下一個互聯網金礦。
對于可穿戴設備而言,最好的時代即將來臨。
版圖初探
可穿戴設備大規模興起的重要節點,在于大型生產商加入這個熱潮,并逐步形成帶有明顯地緣優勢的產業集群。在這一點上,業內人士的看法趨于一致。
眾所周知,長三角、珠三角、環渤海灣地區和以四川、陜西為主的西部地區是我國電子信息產業最為發達的地區,以此相吻合,諸多可穿戴設備生產企業也布局于此。
林偉比較看好北京和深圳。在他看來,集聚了科技人才、媒體平臺、消費實力等優勢的首都不容小覷。目前,以小米、360等為代表的知名企業正積極布局市場,以奧圖科技等為代表的創業公司也個性彰顯,北京發展可穿戴設備的熱潮迭起。
而深圳無疑是可穿戴設備企業的最大聚集地,當地涉及“可穿戴”的企業上千家,其中小微型企業約占總數的80%。國內可穿戴設備產業鏈主要分布在華南,依托這一優勢,深圳已初步形成由創客團隊、小微企業、上市企業構成的可穿戴設備發展梯隊力量。
“在可穿戴設備領域,深圳是中國最大的研發生產基地,擁有從傳感器、柔性原件、終端設備、交互解決方案的完整產業鏈,華為、中興、宇龍等龍頭企業在國內率先推出智能手表、健康配件等可穿戴設備,產業集聚發展態勢良好。”深圳市投資推廣署署長王有明認為,深圳有可能成為我國乃至全球可穿戴設備產業的爆發地。
“相比之下,上海慣于走高大上的路線,做可穿戴的話,在‘量’上要費些周折。”林偉說。
上海市經信委一位人士并不認同這種說法。他表示,從產業成長環境來看,張江園區聚集了集成電路、軟件和信息服務等優勢產業,與智能穿戴產業的發展相輔相成。在優勢互補中,企業很容易切入終端設備+云處理+軟件+服務的全新發展模式。
“今年6月,上海穿戴式智能設備創新聯盟在張江成立,吸納涉及運營商、終端、芯片、科研機構、服務等產業鏈上下游,將打造成滬上首個可穿戴智能設備的產學研互動平臺。此外,第三方設計企業(DesignHouse)在滬成片怒放,極具震撼力。完善的配套使得果殼電子這樣的典型企業,能潛心自主研發,積極創新,迅速成為業界翹楚。未來幾年,這里有望誕生更多可穿戴設備領先企業。”該人士表示,果殼電子的新品果殼智能圓表引爆市場并被《新潮電子》評為“2014年度最佳智能手表”,說明上海可穿戴既能高大上,也能接地氣。
上海浦東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推進中心的鄭麗蘭也表示,“一個企業、一個地區如果能抓住新產業的發展先機,就有機會迅速崛起。浦東完全有基礎、有條件、有實力發展智能穿戴產業。”
業內人士認為,就目前情況而言,三地的發展模式不盡相同,各有利弊。北京技術研發實力還沒有得到充分體現,缺乏市場廣泛認可的代表性產品;深圳不少廠商搞硬件出身,缺乏互聯網思維,產品與硬件配置處于模仿階段,須在創新上加碼,培育有影響力的設備終端企業;“果殼電子一枝獨秀”是上海的優勢,也是上海的軟肋,雖然不少創意十足的第三方設計企業正積極轉型切入可穿戴市場,但多數還是采取OEM模式,且缺乏更接地氣的產品。
“此消彼漲,很難說誰更好。可以篤定的是,揚長避短、融會貫通之后,驚喜總會不期而至。”該人士說。
群雄并起
驚喜總會來臨,但殺手級的應用將出自哪家之手,抑或說,日后最偉大的公司將來自軟件陣營還是硬件背景?
平安證券的分析師表示,未來可穿戴產業主要有三大利潤空間:硬件銷售、軟件平臺與應用開發、大數據相關服務。“硬件銷售是可穿戴設備全面鋪開前的主要贏利模式,軟件平臺與應用開發蘊含巨大商機,相關軟硬件發展成熟后,大數據價值將凸顯。硬件鋪開后將會是軟件的盛宴。”該分析師表示,雖然目前來看,國內原創性和創新性還有待加強,但本土科技廠商已經表現出咄咄逼人的創新勢頭。
“軟硬融合、跨界應用等特征,注定可穿戴設備需要一個足夠長的產業鏈。對于企業來說,沉下心來做產品才是關鍵。”果殼電子可穿戴CEO許鵬表示,盡管果殼電子被美國商業雜志《快公司》評選為2014年中國最具創新力的十大公司之一,但果殼電子更像一個慢公司,希望通過潛心雕琢把智能可穿戴設備里的“可”做到極致。
放眼全球市場,被譽為行業風向標的蘋果,在可穿戴設備上的表現略趨保守。其在WatchKit上所展現的老辣布局和創意空間,并不足以抹平業界對于它“銳氣漸失”的抱怨。而微軟、谷歌等的表現也是改良多于革新。相較之下,三星、LG外表激進,但骨子里仍有舉棋不定的考量。
“就國內企業而言,最有可能成功的還是百度、盛大等互聯網巨頭。除了在大數據等方面的優勢,它們具有為用戶提供更加本土化操作系統的可能,并能據此推廣增值服務。”海通證券的分析認為,態度很關鍵,積淀更重要。國內可穿戴設備仍處在市場培育階段,聯想、百度、果殼電子、華為、咕咚網、映趣科技、土曼科技、九安醫療、寶萊特等將成亮點。
“接下來五年將會是黃金五年,當然有小米的存在有人會認為是最壞的五年。在極短時間內達成了空前品牌力效應的小米有望成為出貨量遙遙領先的企業。”雖然林偉比較看好從互聯網轉過來的企業,但他坦言,如果硬件企業能與互聯網攜手合作,前途也未可限量。
作為一個新興的互聯網公司,小米很輕、生產制造環節外包,卻擁有優秀的整合營銷能力,這一點令小米收獲贊譽也飽受質疑。相比之下,略顯厚重的聯想,有自己的研發、生產、制造等所有環節,在收購摩托羅拉之后,聯想有望推出具有震撼力的可穿戴設備。而果殼電子似乎介于二者之間,身后有盛大這一巨頭撐腰,不乏品牌沉淀;互聯網思維下,營銷新意十足,且擁有龐大的粉絲群體;團隊基因好,軟硬兼具,技術相對成熟,產業鏈資源豐富。果殼電子推出的智能圓表如果能順利破局,未來可期。
“硬件公司容易忽略軟件的疊加性和更新性,軟件公司則在硬件生產、渠道建設和售后服務方面有所欠缺,時下可穿戴細分領域最大的問題在于產業鏈各環節脫節,無法讓所處產業鏈形成閉環運作。”招商證券的資深分析師說,除了軟件方面將建立各自的生態圈,在硬件方面優勝劣汰的趨勢也將加劇,行業的準入門檻將由此提升。
事實上,隨著可穿戴終端從孤島走向融合,可穿戴市場的競技將更加多元化、細分化、整合化。“市場早已不是兩年前的市場,洗牌即將開始,少抱怨、做自己最擅長的,是企業的當務之急。只有放下固有想法,主動擁抱對方,才能減少試錯成本,共同成長。就可穿戴而言,國內企業與國外企業差異不那么大,甚至在同一起跑線上,有個性的企業才能走得更遠。”林偉的建議極其中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