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環要做“小而美”
從今年5月份Fitbit傳出申請IPO的消息后,“可穿戴設備第一股”的消息就一直吸引著人們的目光。就在上周四,Fitbit正式登陸美國紐交所,成為了第一家上市的可穿戴設備企業。上市后兩個交易日,Fitbit的股價累計上漲62.5%,作為目前市場占有率最高的可穿戴設備制造商,Fitbit正在成為美股市場對可穿戴設備行業整體估值水平的風向標。
從2007年在美國舊金山創立,Fitbit經過了8年的發展,圍繞智能手環構建起一條豐富的產品線,開發出多款智能可穿戴設備,價格上覆蓋了60美元到250美元的價位區間。然而拉長產品線并沒有分散Fitbit的精力,而是取得了“全線大捷”。
根據IDC發布數據顯示,2015年第一季度Fitbit的出貨量達到390萬臺,占據全球可穿戴設備市場的34.2%,在美國市場的份額更是達85%。排在Fitbit之后的是來自中國的小米手環,出貨量達到280萬臺,占據全球市場份額的24.6%,排在小米之后的則是Garmin、三星[微博]和Jawbone。后3家的出貨量加起來尚不及小米手環,更無法撼動Fitbit的霸主地位。
小米公司似乎成為智能手環領域唯一可以挑戰Fitbit企業,中國的小米公司是否有朝一日可以取而代之?“智能手環是Fitbit的主線產品,其在產品設計和功能研發上都有著很強的實力,其產品水平屬于業界標桿,而小米手環作為小米公司的一款副線產品,主要是為了豐富自家的智能生態圈,能夠快速搶占市場,更多也是因為其79元的低售價,‘以價換市’的做法使得其單品利潤十分有限。”錢晟對《中國產經新聞》記者說。
智能手環雖還算是一個新興的科技產品,但幾年的發展下來,市場也被殺得血紅一片,利潤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不少企業在殘酷的市場競爭中被淘汰。在2013年左右,國內做智能手環的創新企業多如牛毛,而時至今日,能夠生存下來的并沒有幾家。
據統計資料顯示,Fitbit去年全年營收7.45億美元,凈利潤為1.31億美元,2014年的收入增長了將近175%,2015年的第一季度收入更是增長了200%。在收入持續快速增長的同時,Fitbit的利潤和現金流也穩步增長。
雖然在智能手環領域,Fitbit似乎已難逢敵手,但智能手環畢竟只是可穿戴設備中的一個小分類,未來Fitbit這樣的智能手環制造商所面臨的威脅將來自整個可穿戴設備領域。“目前Fitbit面臨的最大挑戰不是如何應對其他品牌的智能手環,而是要面對市場熱度越來越高的智能手表,兩者同屬腕上設備,雖然分屬不同細分類,但卻要進行正面的競爭,因為幾乎沒有人會同時佩戴智能手環和智能手表。”錢晟對記者說。
今年,蘋果、LG、三星、摩托羅拉[微博]、華為、索尼等科技巨頭都選擇用智能手表產品來征戰可穿戴設備市場,特別是蘋果Apple Watch上市后,大家對智能手表的熱情被徹底點燃。剛剛興起的智能手環似乎很快就被智能手表搶走了風頭,有人甚至擔心智能手環會隨著智能手表的普及而逐漸消失。面對來勢洶洶的智能手表,包括Fitbit在內的智能手環制造商都感受到了巨大的生存壓力。
相比智能手環,智能手表的優勢十分明顯,“智能手表在產品形態上要比手環高出一級,往往擁有更大的屏幕、更好的處理芯片,所集成的功能也更多,除了最基本的健康追蹤功能,智能手表還擁有信息推送、移動支付、社交、游戲、導航等功能,未來Android Wear和watchOS平臺的智能手表更可以依靠大量獨立應用而形成自己的生態系統,從而不再只是一個手機配件”,迪社科技硬件工程師尹苘在接受《中國產經新聞》記者采訪時說。
功能更加強大的智能手表無疑會不斷侵蝕智能手環的市場,但錢晟認為,在與智能手表的對抗當中,智能手環產品也有自身的優勢,其中最為重要的就是價格優勢。“智能手表因為硬件成本的原因,導致其平均售價必然要遠高于智能手環,在可穿戴設備發展的初期階段,價格因素將會直接影響到用戶的接受程度,售價更低的智能手環更容易被年輕消費者所接受,小米手環的熱銷就印證了這一點”,錢晟對記者說道。
尹苘則認為,智能手環雖然功能相對簡單,但如果可以深入專業領域,則可以在細分市場立于不敗之地。“智能手環的未來發展應該專注于健身、健康領域,隨著心率監測等功能集成更加完善,智能手環可以通過準確的數據監測和系統的數據分析來服務于熱愛運動健身的人群,另外,智能手環相對智能手表更加輕便,并且在防水性能、續航等方面都有優勢,這對于運動愛好者都更有吸引力。”尹苘說。
當智能手表在功能上越來越“大而全”,逐漸成為智能手機、平板電腦之后又一獨立移動終端,在手腕這塊戰場上,手表與手環的競爭已經不可避免。智能手環如果可以發揮自身優勢,成為一件“小而美”的可穿戴設備,則在未來還有足夠的發展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