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公有云:云市場方興未艾 你中意誰?
自從“云計算”這個概念誕生以來,就吸引了無數人的目光。近年來,隨著“云”落地為行業發展和社會服務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個人而言,云網盤作為大容量傳輸工具,提供方便的存儲功能服務。而上升到企業應用,通過云技術極大地節省了成本和空間;曾經因宕機而屢遭詬病的網站12306,在接納了云計算后,服務質量明顯提升,漸漸平息了網民的怒氣;面對春晚這個傳統節目,CNTV也選擇在馬年春節當天將與云供應商合作,將成本降低到了10%,并滿足突增的瀏覽量。云帶來的好處不言而喻,究竟何為“云”?

話昨天——云發展歷史
1959年6月,一篇虛擬化的論文,為今天的云計算奠定了基礎。
1984年,Sun公司聯合創始人John Gage說出了“網絡就是計算機”的名言。今天,云計算正在將這一理念變為現實。
1998年,如今首屈一指的虛擬化解決方案領導廠商,VMware正式成立。VMware首次引入了X86的虛擬技術。
2004年,Web2.0會議召開。Web2.0成為技術流行詞,互聯網發展邁入新階段。
2008年,Gartner發布報告,報告中指出,云計算代表了未來方向。
2008年末,Gartner紕漏十大數據中心突破性技術,虛擬化與云計算紛紛上榜。
有虛擬化技術引發的“云”,真正將云計算帶入到現實。作為一種基于互聯網的計算新方式,通過互聯網上異構、自治的服務為個人和企業提供按需即取的計算可以稱為云計算。而之所以萬眾關注云,云計算的資源是動態擴展且虛擬化的,通過互聯網提供,終端用戶不需要了解云中基礎設施的細節,不必具有專業的云技術知識,也無需直接進行控制,只關注自身真正需要什么樣的資源以及如何通過網絡來獲得相應的服務。
再識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對于中國云計算,起始于2008年,龐大的市場需求吸引了無數的國際企業紛紛落地中國,中國越來越多的企業也開始步入云計算這個大家庭。正如古詩云:“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當越來越多的跨國或本土廠商開始向提供云服務時,看似高深莫測,觸不可及的云已經顯得不再"高貴"。
云內涵:三個類別,三個層面
按照云歸屬判別,主要分為公有云、私有云和混合云。
公有云(Public Cloud)是第三方提供一般公眾或大型產業集體使用的云端基礎設施,擁有它的組織出售云端服務,系統服務提供者借由租借方式提供客戶有能力部署及使用云端服務;
私有云(Private cloud)是將云基礎設施與軟硬件資源建立在防火墻內,以供機構或企業內各部門共享數據中心內的資源;
混合云(Hybrid cloud)由兩個或更多云端系統組成云端基礎設施,這些云端系統包含了私有云、社群云、公用云等。
所以,層次化的云計算一般也稱為IPS云計算,各層可獨立提供云服務,下一層的架構也可以為上一層云計算提供支撐。
目前,除了互聯網及相關產業之外,金融、教育、物流、制造、零售、智慧城市等各行各業都在加快"入云"的步伐。我國第十二個五年計劃將云計算納入國家重要地位,隨著政府公務云的落地,已經開始在帶動國內公有云進入“化云為雨”的階段。
另外,按照服務層級來算,云計算主要分為三層:IaaS,PaaS和SaaS。
基礎層次是IaaS(基礎架構即服務)通過互聯網提供了數據中心、基礎架構硬件和軟件資源;PaaS(平臺即服務)提供了基礎架構,軟件開發者可以在這個基礎架構之上建設新的應用,或者擴展已有的應用,同時卻不必購買開發、質量控制或生產服務器;最上層是SaaS(軟件即服務)為商用軟件提供基于網絡的訪問。SaaS可以為企業提供一種降低軟件使用成本的方法——按需使用軟件而不是為每臺計算機購買許可證。
企業走向云端——三步走
如果把企業的IT建設分為三步走,那應該是:大集中,虛擬化,還有云。
這三個階段中,大集中與容災是面向數據中心物理組件和業務模塊;虛擬化是面向數據中心的計算與存儲資源;云計算最終面向IT服務,有效避免硬件老化更換,也無需顧慮資源動態需求。
目前很多企業都已走過了前兩步,正在邁向第三步——云。
云不僅帶來了IT模式的變化,也將引發IT服務的變革。目前,云服務的“武林大會”可謂精彩紛呈,公有云市場更是爭奪激烈,面對云市場方興未艾,你中意誰?下面為大家簡要介紹幾位:微軟Azure、亞馬遜AWS、百度云、阿里云和青云(QingCloud)等公有云平臺。
微軟Azure:首個落地中國
微軟作為世界五百強企業之一,早已深入我們的生活。從PC,到手機,再到office軟件,Windows操作系統,我們時時刻刻都能看到微軟的影子。面對云計算洶涌而來,微軟早已胸有成竹,并成為首個在中國落地的國際云計算平臺。
發布時間:2008年10月27日,微軟年度開發者大會。
中國落地時間:2013年5月22日,于上海。
商用時間:2014年3月,首家國際公有云在華商用。
服務等級協議:滿足99.95% SLA。
運營商:世紀互聯。
特點:微軟云作為美國市場第二大云計算公司,依靠微軟龐大的用戶群,微軟云延續其品牌優勢,并獲得大批忠實用戶的支持。
編外話:Microsoft Azure早已看重中國巨大的市場前景,為了搶占市場,選擇了速度最快的落地方式,指定一家中國的運營商。從Microsoft Azure的商用時間來看,微軟的這步棋可謂是:天下武學,唯快不破!
亞馬遜AWS
在公有云市場,亞馬遜AWS可謂有著領先的優勢。目前AWS提供40多種服務,在190個國家/地區擁有超過100萬個活躍客戶,從分布在全球的11個區域向全球用戶提供云服務。據Gartner報告,AWS在各項云服務相關的能力比較中排名第一。從全球市場份額來看,亞馬遜在這方面已經保持了領先的優勢。
發布時間:2006年3月14日,Amazon Web Services(AWS)第一項商用的云服務,Amazon S3正式推出。
中國落地時間:2013年12月18日,亞馬遜宣布會將AWS云服務落地北京,通過"前店(北京)后廠(寧夏)"的方式,為中國各個地區的客戶提供服務。日前,亞馬遜全球副總裁容永康表示,寧夏數據中心將于2015年下半年落地,而AWS也希望可以在這個時間點為用戶提供服務。
服務等級協議:其中,Amazon EC2和 Amazon EBS提供每月至少99.95%的SLA。Amazon S3提供每月至少99.9%的SLA。Amazon Route 53提供100%的SLA。
特點:亞馬遜云作為全球率先進入到云計算的公司,其在技術方面的多年積累讓其在這方面保持著領先的優勢;從資金實力的角度來看,亞馬遜作為全球第二大電子商務公司,強大的資金實力是支撐其云計算迅猛發展的強大后方支撐。由于其為自己電商平臺提供穩定的云服務,也就更容易能夠得到其他客戶的信任和認可。
阿里云
阿里云作為國內的第一大云計算公司,其國內市場份額接近25%,遙遙領先。目前阿里云在國內的客戶總數為140萬。主要專注于打造云計算的基礎服務平臺。注重為中小企業提供大規模、低成本的云計算應用及服務。
發布時間:2009年9月10日。
服務等級協議:當月服務時間為:30天*24小時*60分鐘=43200分鐘;按99.9%的服務可用性計算,月不可用時間為43.2分鐘;也就是說,當前出現示例1的情況,其不可用時間累計達到43.2分鐘,則當月服務視為SLA不達標。
特點:阿里云作為全球第一個擁有提供5K計算能力的公司,擁有較好的技術基礎。目前阿里巴巴的淘寶和天貓正在加速全球電商擴張,為阿里電商平臺服務的阿里云,自然也就會跟隨著一同打入到這些國家與市場,將會出現電商將與云服務相輔相成,協同發展的局面。
編外話:亞馬遜AWS在國際上的市場份額一直很大,但是,目前只有接受邀請的企業才能應用,前店后場的落地方式十分適合中國的的國情,卻忘卻了時間。阿里云作為電商業的龍頭,國內市場已經無法滿足他的胃口,目前阿里云正在積極的拓展國際市場,走向國際!
百度云
百度已經擁有超過5億的網民,每天接收來自全世界138個國家的,超過60億次的搜索請求。百度云是百度公司推出的一款云服務產品。
發布時間:2012年3月,百度開發者大會。
服務等級協議:百度云數據庫服務承諾99.9%的業務可用性,即用戶每月業務可用時間應為30天*24小時*60分鐘*99.9%=43156.8分鐘,即存在43200-43156.8=43.2分鐘的不可用時間。
特點:可以依托百度搜索引擎擁有龐大的用戶基礎。龐大的用戶群會為百度云帶來大量對其產品信任的用戶,建立了良好的用戶基礎。
青云 QingCloud
青云QingCloud正式發布2年的時間,擁有超過3萬家企業用戶,可謂中國企業云市場的后起之秀。QingCloud是全球首家實現資源秒級響應并按秒計費基礎云服務商,擁有良好的口碑。
成立時間:北京優帆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2年4月1日。
商用時間:2013年7月12日。
服務等級協議:滿足99.95% SLA。
特點:開創性地實現資源秒級響應和按秒計費,讓IT能力真正成為像水電一樣的資源。通過云端SDN實現了私有網絡(VPC),使用戶在公有云上實現組網的功能,并且不同用戶之間100%二層隔離。設計實時P2P機器人社區協作確保故障無害。不僅全面提高系統的可用性和可靠性,徹底改善了傳統運維工作的低效,更實現巨大的人力成本優勢;無限開放全部功能API。
編外話:百度云最大的優勢莫過于龐大的用戶群以及用戶的認可度,以這兩點為依托,百度云總能找到自己的獨門秘籍。青云(QingCloud)可謂是國內公有云市場的后起之秀,在短短的三年間就建立了自己的口碑,并擁有大量的政府,企業用戶。青云,經營的不僅是技術,也是情懷。
由此,高效的云服務管理、更多的客戶、更有效率的運營、更低的價格。在這個公有云開始越來越成熟的商業模式中,價格的不斷下降伴隨著的是資源的越來越集中。目前,公有云市場群雄逐鹿,創業公司相機而動。在公平競爭的體制下,誰能快速響應市場,誰就能獨占鰲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