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有12個最具顛覆性的科技趨勢,拿走去賺錢
很多人愿意花一大筆的錢去請專家分析和預測科技流行趨勢。你可以選擇花這一大筆錢,或者選擇買本麥肯錫全球研究所(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內部智庫出的書去獲得一樣的東西。由麥肯錫的董事Richard Dobbs、James Manyika、Jonathan Woetzel創作的《不是一場普通的瓦解:全球四大力量正在打破所有的趨勢》(《No Ordinary Disruption: The Four Global Forces Breaking All the Trends》)揭示了未來幾十年內科技商業的變化趨勢。下面我們將列出其中十二個最具突破性的發展,作者們相信它們是最有可能顛覆當今商業狀態的新興產物。

儲能技術
作者們預測鋰離子電池組的成本將在未來10年降低三分之一,這一改變不僅對電動車領域至關重要,也與新能源的發展息息相關。同時,這也將對運輸、發電領域有重大影響,石油和天然氣行業也會因為電池的普及而變得更加便宜。
基因學
超級計算機的處理能力變得越來越強大,基因分析工作較之前簡化了許多。本書作者預言在2025年,我們將生活在“醫生利用基因學為病人看診、治療”的世界。基因測序系統將會變得非常普遍,醫生可以將居民的基因測序信息都存在他們的個人電腦里。
先進材料
目前的科技水平,分子級別的材料已經被普遍應用在各種產品上,例如太陽鏡、自行車架以及醫療器械。但隨著科學家們對于納米技術的持續投入,人們已對納米技術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應用。最近由于食品安全問題的爭議,唐恩都樂將納米技術從它們的食物中移除了。但有科技人士稱納米技術可以改善健康狀況甚至可以治療癌癥。另外,作者表示在不久的將來,物品都將具有自愈,自潔的功能。同時它們也將擁有“記憶”,這樣無論用戶怎樣擺弄,它都可以恢復到最初的形狀。
無人駕駛汽車
無人駕駛汽車正全速向我們的生活逼近。作者認為到2025年,無人駕駛汽車將會變得十分普遍。如果美國的憲法發展能夠及時為此做出調整的話,無人駕駛汽車將會發展得更快。目前,BMW已經實現自動停車功能。
可再生能源
風能和太陽能一直以來都不具備與化石燃料比肩的競爭力,但麥肯錫預測這一現狀將會因為科技發展與電池能源的普及而改變。在過去十年里,太陽能的使用成本已經下降了10倍,因此國際能源機構(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預測,到2050年太陽能將取代化石燃料成為最大的電力來源。
機器人技術
機器人也正在走進我們的生活!“僅2009年到2011年的兩年間,工業機器人的銷量就增加了170%,”作者預測到2020年,工業產業的年收入將超過400億美元。由于機器人變得越來越便宜、靈巧、安全,它們可能會在很多諸如生產、維修、清潔、手術等領域取代人力。
3D打印
目前3D打印雖還未取代傳統的生產技術,但隨著3D打印機系統的優化,這一情況正在發生改變。“在未來,3D打印可能會重新定義實體產品的銷售和分銷,”作者說。想象一下未來可能會發生的場景:我們喜歡了一雙鞋,我們可以只買這雙鞋的圖紙,然后再在家把它們打印出來。這本書指出“未來的生產方式將會‘民主化’:客戶喜歡什么,商家就給它們打印什么”。
移動網絡
手機應用的井噴非常戲劇化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約炮酒吧再見,Tinder你好),同樣它們也改變了我們的職場生活。目前,全世界超過三分之二的人擁有智能手機,剩下那二三十億人口也將在未來的十年陸續擁有智能手機。結果會是:互聯網相關的投資將會超過農業和能源,并持續保持增長。
知識自動化
不僅生產類的工作崗位將被機器人和3D打印取代。Dobbs、Manyika、Woetzel認為到2025年,計算機可以為14億知識工作者工作。計算機Watson都已在《危險邊緣》(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益智問答游戲節目)中擊敗兩名人類選手,我們有理由相信計算機可以擅長從法律到體育等各領域的知識。
物聯網
目前,99%的物品還沒有實現“物聯網”,但這一現象不會持續太久。未來,人類可以通過網絡控制越來越多的物品和工具,麥肯錫的董事說,同時所有的相關數據都將被記錄下來。除了像智能可穿戴產品那樣記錄人類的健康數據,未來橋梁也許也可以自己記錄自己的完整數據呢。
云技術
云技術的發展將會改變小企業和初創企業的成長模式。小企業會了解到“過去只為大企業提供的IT技術和后勤服務都將變得更便宜,”作者寫道,“這對每個領域的大企業都會是一種威脅,因為初創企業們將變得更具競爭力,可以獲得更多的客戶和用戶。”
先進的石油和天然氣勘探和復原
國際能源機構(The International Energy Agency)預測由于美國在水力壓裂法及相關技術上的先進發展,到2020年美國將成為世界最大的石油生產國。這樣一來,石油將變成非稀缺資源,同時還能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另外麥肯錫董事預測簡化石油提取的過程也會進一步影響國際市場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