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問題頗多 向芬蘭學習經驗
現在,全球各地都在積極建設有自己國家特色的智慧城市。有許多城市已經走在了建設智慧城市的先例,但是有的也還在繼續探索,中國就是這樣。雖然截止目前,由住建部評選的智慧城市試點已經超過了300個,但是相關的問題也不斷顯露:概念認知不清,沒有協調統一的管理等。這需要我們廣泛借鑒國外成功經驗,同時也能依據國情,將寶貴的經驗融入到我國城市建設的計劃當中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順利完成預期目標,少走彎路。
在全球這么多國家中,在智慧城市建設方面,芬蘭無疑是比較成功的一個國家。說到芬蘭,人們首先就會想到皚皚的白雪、圣誕老人與高度工業化的現代城市,現如今,在打造環境友好型城市與節能環保領域,芬蘭都走在了世界的前列,在該領域中國和芬蘭的合作也十分密切。在這樣的背景下,記者致電芬蘭駐華大使館采訪到了使館科技參贊KariHiltunen先生與使館經貿處LauraRajaniemi女士,讓他們來介紹芬蘭在智慧城市領域的先進經驗。
記者:請簡單介紹一下芬蘭的智慧城市發展情況和對智慧城市的認識
LauraRajaniemi:在芬蘭,智慧城市被看作是一個整體,如果智能的解決方案沒有被貫穿于該城市的發展始終,我們就不會認為這是一座智慧的城市。因此在芬蘭,智慧城市等同于智慧的規劃設計、智能能源和垃圾管理解決方案、智能交通以及最重要的智能生活的組合。通常我們認為智慧城市是一個可持續的發展過程,所以我們選擇的智慧城市發展方案周期都在數十年以上。對于芬蘭而言,智慧城市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通過智慧城市的發展來實現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對環境的改善以及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此外,智能建筑也是芬蘭非常看重的部分,這其中主要包含了能源與材料的使用效率、集成方案與建筑自動化兩個重要元素。芬蘭有專家估算過,一個建筑的生命周期成本中,設計費占1%,建筑成本占10%,其余部分都消耗在建筑的使用過程。因此,智能建筑應該是一個長期的工程,而不是短期的,只有這樣才能最大化地實現建筑節能。
記者:芬蘭的相關理念、技術有中國在發展智慧城市的過程中可以借鑒的部分嗎?
KariHiltunen:很多經驗是可以通用的,芬蘭并不是一個資源豐富的國家,我們不得不開發節約能源的相關解決方案,也正是這樣在節能領域與能源使用率方面,芬蘭是世界上最先進的國家之一。另一方面,在中國,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城市建筑的數量和建設速度都已經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建筑節能與可持續發展對于中國而言尤為重要,因為這個可以讓城市建筑消耗更少的能源而提供更長的使用年限。
根據中國住建部統計,當前中國每年有超過80%的在建工程是非節能型建筑,這也就造成了建筑業與建筑相關行業的能源消耗仍占中國能源總消耗的47%。為此,我認為智能建筑領域是芬蘭與中國最有可能合作的領域之一。
LauraRajaniemi:事實上,中國住建部已經在2013年與芬蘭環境部在智慧城市中的節能領域展開合作,并把相關內容寫入諒解備忘錄,共同研究更加節能的智慧城市發展方案。
中國的智能生態城市正在以一個飛快的速度發展,目前住建部已經發展了超過300個國家級智慧城市試點,很明顯,中國的城市在未來需要變得更加智慧化。舉個例子,我們在構建零能源消耗或者被動型的建筑過程中可以使用更好的施工方法,如預先澆筑建筑模塊,這樣就可以節省更多的能源,加快建設速度,以及提供建筑工地安全系數。
另一個例子是自動化部署工具與信息服務的組合,它能給組織公共交通提供新的路徑,集成公共與私人車輛,并讓基礎設施能夠發揮出更大的功能,同時減少碳排放。
記者:您是如何理解智慧城市與信息化的?
LauraRajaniemi:我相信ICT(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簡稱ICT)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扮演起了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它能夠讓我們的生活更加輕松,更加舒適,獲取服務更加容易,讓我們的城市可以持續發展。公共交通上鏈接WIFI、汽車的自動駕駛技術、可以讀懂車流的智能交通指示燈等都需要通過ICT技術來實現。
記者:越來越多的智能應用也在信息安全、隱私安全方面給我們提出了更多的挑戰,在芬蘭,是如何應對的?
KariHiltunen:今天的世界的確越來越依賴互聯網進行聯通,無論在芬蘭還是在其他地區都是如此。今年是世界著名ICT公司諾基亞成立150周年,20多年前發明的手機讓短信的商業用途得以實現;20年后,幾乎90%的芬蘭人都是通過手機來登陸互聯網。今天在芬蘭,我們也在積極開發云計算與數據分析業務,可以說ICT已經成為了芬蘭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更加密集地使用網絡一定會讓人們對信息安全與隱私安全產生擔憂,也讓國家、公司和個人都更容易受到干擾,從而影響到他們的正常工作、生活,這也引發了關于自由與人權的新一輪討論。
但是我認為,隱私和安全并不相互排斥,它們可以相輔相成。重要的是,所有的公民、企業和政府能夠信任被安全處理的數字信息。
記者:芬蘭這方面有相關的法律或者條文嗎?
LauraRajaniemi:我可以給你幾個芬蘭的案例。首先,我們需要更好地了解潛在的風險與威脅,這樣才能夠對應這些問題。芬蘭在發展國家安全戰略方面走在歐洲前列。我們近期的指導文件——《網絡安全戰略》已經在2013年出版。按照《網絡安全戰略》的指導原則和措施要求,芬蘭可以在管理網絡上故意或無意地干擾以及應對、恢復這些問題。
其次,相關法律法規必須到位,以確保健康安全的環境,以及規范監測和清晰地界定哪些特殊情況下可以依法進行監控。今年年初《信息社會公約》被寫進法律。新法律的主要目的是消除重疊,以及簡化闡述該領域瑣碎的立法條文,其具體的功能有:簡化現有規則,提高消費者保護,提高信息安全,創造更平等的電信市場。
《信息社會公約》潛在的最大作用是提升政府在信息社會中的監管力。而且最值得關注的是,這項對通信保密性的新要求適用于所有電子通信分銷商,包括社交媒體公司。雖然該《公約》與歐盟立法的趨勢相一致,但是芬蘭依然是擴展該領域立法的先驅者。
第三,我認為重要的是要有持續的公開討論機制,特別是在信息技術持續高速發展和不斷改變形態的今天,在監管ICT的同時,我們也要注重人權和言論自由。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人權都應該被同等看待。我相信,控制例如互聯網,重要的是要遵守民主的原則、透明度和法治,充分尊重人權以及獲取信息的權利和自由使用互聯網的權利。
互聯網是數以百萬計的網絡組成的平臺,不能用傳統的方式管理。在我看來,互聯網的治理和與其面臨的挑戰需要一個開放的、多方面利益者參與其中的平臺來解決,這種合作需要包含政府、國際組織、民間社會組織和私營組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