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北大教授胡泳:互聯網終將影響所有產業

作者:物聯網世界采編
來源:長江日報
日期:2015-07-28 15:47:15
摘要:“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是這個詞變得熱門的原因。在這一大背景下,可引發無窮想象:政府會出臺政策,拉動行業互聯網化,“這讓很多人看到機會、空間,創業者、企業管理者視‘互聯網+’為一次機遇”。

  我們正在步入“互聯網+”時代。

  今年“兩會”上,李克強總理正式提出國家將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助力經濟轉型和產業升級。“互聯網+”一詞從此在全國大熱。

  近日,記者專訪信息網絡研究專家、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胡泳,他說,“互聯網+”的社會將更輕盈、智慧、高效,城市會慢慢變得柔軟,更便捷宜居,更有親和力。

  “+”指傳統行業的各行各業

  2012年11月,易觀國際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于揚在一次發言中,首次提出“互聯網+”理念。他認為在未來,“互聯網+”公式適用于所有行業的產品和服務,也是企業需要思考的問題。

  2013年11月,騰訊首席執行官馬化騰提出,互聯網加一個傳統行業,意味著一種能力,或者是一種外在資源和環境,是對這個行業的一種提升。當年年底的騰訊we大會上,馬化騰指出:“+”是指傳統行業的各行各業。


  2015年3月,“兩會”上,馬化騰表示,“互聯網+”是指利用互聯網的平臺、信息通信技術把互聯網和包括傳統行業在內的各行各業結合起來,從而在新領域創造一種新生態。他希望這種生態戰略能夠被國家采納,成為國家戰略。

  胡泳分析,“互聯網+”上升為國家戰略,是這個詞變得熱門的原因。在這一大背景下,可引發無窮想象:政府會出臺政策,拉動行業互聯網化,“這讓很多人看到機會、空間,創業者、企業管理者視‘互聯網+’為一次機遇”。

  胡泳認為,雖然互聯網已經對某些行業沖擊巨大,但中國互聯網普及率未達到50%,“互聯網+”變革尚未觸及很多行業,也未引起足夠重視。“這是一種潛在的危機,如果不被行業重視,未來會被競爭對手輕易擊倒,甚至全軍覆沒”。

  不能只是消費端熱鬧

  1996年1月,胡泳為《三聯生活周刊》寫了一篇萬字長文《Internet離我們有多遠?》,此后開設“數字化生存”專欄,探討數字化網絡涉及的根本性和前瞻性問題。

  他是中國首批“最懂網絡的人”,也見證了互聯網在中國的出現和被接受。

  “經過這么多年,互聯網由一個外來的物種,在中國艱難生根、曲折成長,并具有了中國特色和中國底蘊”。

  2014年5月,胡泳發微博感慨:“當下中國關心數字商業的人數不勝數,但是關心數字社會基本問題的人少而又少。”

  對于炙手可熱的“互聯網+”,胡泳也有憂慮:“表面上看,中國不少產業似乎與互聯網結合得很成功,但你看到的只是消費端的熱鬧。很多行業的生產端、采購端、供應鏈激烈的變革還沒有到來,也未被重視。因此亟需喚醒他們,讓他們對即將來到的變革風暴積極應對。”

  萬眾創新會倒逼不符合創新機制的行業

  讀+:當今中國為什么需要“互聯網+”?

  胡泳:我們應該知道,“互聯網+”是一種基礎性建設。

  互聯網作為一種高速成長的基礎設施,會帶來很多投資機會和企業成長空間。當然,這個“基礎設施”并非傳統意義上的。談到基礎設施,我們可能會想到網絡寬帶建設、無線基站等,但今天,我們可以把淘寶、天貓、支付寶等也稱為基礎設施。今天的基礎設施,既包括傳統的基礎硬件,還包括服務。這些以互聯網為主導的基礎設施,在當今的中國,還很缺乏。

  讀+:如何評價“互聯網+”這一概念?

  胡泳:“互聯網+”這個詞提煉得很準確。

  我們不需要一個單純的互聯網產業,因為現在早已不是互聯網剛剛出現、試圖普及的時候。

  今天,雖然與居民生活密切相關的行業已經高度互聯網化,但能源、鋼鐵等GDP生產大戶,互聯網程度相當低,存在產能過剩、盲目投資、效率低下等問題。在這種狀況下,“互聯網+”概念的推進,能逐步解決傳統行業的能力低下問題。

  讀+:在很多外國人看來,“互聯網+”在西方世界并不是新鮮事物,中國人提出的“互聯網+”是在玩概念。

  胡泳:用西方的經驗與中國的現實相比對,肯定不行。中外在“互聯網+”上最大的區別是國家是否介入。

  當“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國家、政府會對互聯網創業給予極大的鼓勵與支持,提倡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雖然不能說這樣的舉措一定會取得成功,但我覺得這個方向是對的。

  一個國家的政府如此大力度地倡導創新,至少,民眾能獲得的創業機會將極大豐富,這些民眾也會倒逼不符合創新機制的行業,促其改變。出租車行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另外,如果民眾獲得機會,那么這種機會可能是商業的,也有可能是社會的,“互聯網+”勢必會造成中國社會、文化的微妙變化。因此,“互聯網+”不是一個空洞的概念,我們對它可以充滿期望。

  訪談

  中外在“互聯網+”上最大的區別是國家是否介入

  “大門口的野蠻人”隨時會到來

  讀+:普通大眾從字面上理解“互聯網+”是互聯網可以與一切行業發生關系。這種理解是否膚淺?

  胡泳:我認為大眾的理解沒錯。對于普通民眾來說,“互聯網+”的內涵不需要深入理解,他們不需要概念,而是體驗。比如能足不出戶,方便地在網上挑選商品,他們體驗到這種便利,自然也促進了“互聯網+”的推進。

  “互聯網+”的內涵應該由行業領導者去思考,如果他們不思考這個問題的話,他們所在的行業可能會很麻煩。

  讀+:行業不重視“互聯網+”會引出怎樣的麻煩?

  胡泳:有一個詞叫“大門口的野蠻人”。有些行業的領導者可能會這樣想:隔行如隔山,守住自己的“柵欄”,可相安無事。但互聯網出現后,打破了很多“邊界”,本來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行業,可能突然之間就來到你的大門口,并開始肆意進攻你的地盤。

  這個“大門口的野蠻人”會給很多行業帶來意想不到的影響。比如說,以前你很難想到,手機軟件對出租車行業有什么關系,而現在,前者對后者的影響可謂翻天覆地。

  從互聯網的視角看,它們會不斷尋覓、瞄準、鎖定一些行業侵入,那些行業大多技術最落后,服務模式最陳腐,體系最封閉,最無視服務對象的感受,我稱之為“四個最”。有這四個特征的行業、公司,最有可能被互聯網襲擊、攻破。

  所以,每個行業都不能無視“互聯網+”的存在,或固步自封,沾沾自喜,否則,這個行業將岌岌可危。

  讀+:各行各業被“互聯網+”沖擊的程度是否不一樣?

  胡泳:我經常將互聯網比作黑洞,如黑洞效應將周邊的東西慢慢吞噬,互聯網終將影響所有產業,影響速率只是取決于它們與互聯網距離的遠近。互聯網最終強烈沖擊各行各業只是時間問題。

  “互聯網+”對行業的影響首當其沖在零售業、媒體、廣告業發生,這些行業與互聯網關聯最大,受沖擊更厲害、劇烈。

  第二波沖擊將波及餐飲、旅游、教育、醫療等行業,這些行業與居民生活聯系較近。最后,“互聯網+”將涉及更為“沉重”的行業,比如房地產、能源、金融、批發商業等,因這些產業還以傳統生產方式為主導,所以尚未因互聯網產生顛覆性影響,但這只是暫時現象。

  兩次工業革命解放手腳,這次變革解放頭腦

  讀+:有一種觀點:我們正在經歷以互聯網、數字化為核心的技術革命,進入工業文明以來,只有前兩次工業革命可以與之相提并論。你認同這種說法嗎?

  胡泳:角度不同,結論也不同,對于技術革命,也有多種分法和命名。

  早在上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丹尼爾·貝爾就提出,美國已進入“后工業社會”。他的一個比較重要的標準是,社會中服務業所占有的比例,大大超過第一、二產業,無形資產相關行業更發達。

  如果這次新技術革命能對社會產生巨大沖擊,導致社會結構發生逆轉性的轉移,那么,它才可以與兩次工業革命這樣的變革相提并論。

  現在,雖然我國一線城市、沿海地區有相當多的企業能與國際發展同步,但放眼整個中國,考慮到中西部、城鄉差距,將中國的這次技術革命與兩次工業革命相提并論,還為時尚早。

  讀+:與之前的兩次工業革命相比,新一輪技術革命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胡泳:之前的技術革命,所發生的領域多是工具類的,比如第一次工業革命以蒸汽機的發明為標志,這便是典型的工具性技術革命,通過這種變革,能提升產業效率,解放勞動力,產生更多產能。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被廣泛運用,電力不僅是工具,也是一種基礎設施,這種屬性給這次變革賦予了不同的意義。

  有些變革會演變成一種基礎、前提,在此之上,各行各業都能得到繼續發展的可能。正如新一輪技術革命,我們把人類創造力、熱情不僅放在工具或基礎設施的革新上,還放在知識的產出、分享、被利用的體系中。

  兩次工業革命,更多地解放了我們的手和腳,現在這次變革,解放的是我們的頭腦。

  互聯網既是工具,也是基礎設施,同時也是一套知識系統的構建方法,這是前幾次技術革命所不具備的。

  讀+:“互聯網+”的核心內涵是什么?

  胡泳:在這個世界上,比特(計算機中最小的數據單位)的作用遠遠大于原子。以往,我們往往通過移動原子創造價值,如大規劃生產背后一定是大規模營銷,讓所有的人克服距離的障礙,去消費同樣性價比高的產品。但是現在,我們發現,真正的價值不是來自移動原子,而是移動比特,即移動無形的貿易、知識、信息、智慧,以此產生價值。

  原子變化的速度非常緩慢,比特卻可以瞬息萬變。

  “互聯網+”的核心在于用比特替代原子,以消費比特代替消費原子,這樣將會產生難以估量的價值。能在這個過程中積極參與的人,將取得豐厚的回報。

  城市會慢慢變得“軟”又“輕”

  讀+:“互聯網+”將給城市帶來什么?

  胡泳:以前的概念來看,城市是一個沉重的實體,它根據人口的數量、城市人的需求配套相關設施,這個實體的背后有投資,有管理,有各個系統的衍接,這些都是原子的東西。

  但在今天,我們需要考慮,如何用比特代替原子,改變我們運用實體資源的方式。這種改變的需要也就是城市發展的需要。

  比如看病,大家是不是都需要起個大早,排著長長的隊,與號販子競爭,掛到一個專家號?其實完全可以用比特的方式來改變這種現象,互聯網技術能實現遠程診療,醫生能通過虛擬設備遠程感觸病人的身體。城市中有相當一部分服務可以完全數字化,不僅能節省市民的生活成本,還能節省城市管理者的管理成本。

  比如,城市交通可轉化有數據管理的科學出行系統,教育完全可以網絡化,繁瑣的辦事手續也可以在網上辦事大廳里完成,

  在這種趨勢下,城市會慢慢變“軟”,從原來的堅硬實體,變成一個被越來越多軟件支撐運行的系統。城市還會變“輕”,城市的發展將不再以大規劃城市改造、修建高樓大廈為衡量標準,而是輕盈、智慧、高效。

  讀+:中國的城市在這種“互聯網+”大潮中如何應對?

  胡泳:在互聯網時代,對城市管理者要求更高了。未來,如果你生活在一個比特式管理的城市中,你的衣食住行將非常便捷,城市的運作也更加高效。比如治安水平,不是看有多少派出所、多少警力,而是治安數據系統是否能良好地運轉,一旦出現狀況,能非常高效地進行處理。

  我們需要考慮的是,城市中的人有多少時間、多少事情可以在網上完成?服務供應方能在多大程度上滿足市民的網上需求?

  城市管理者能不能用數據系統來管理這個城市,這很關鍵,讓城市的市民生活方便,讓市民擁有健康的身體,治安平穩的生活環境,便利、良好的教育等等,這便是智慧城市的目標。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