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制度不完善且技術落后 食品安全溯源體系亟待堵漏

作者:物聯網世界采編
來源:天安網
日期:2015-07-10 11:27:43
摘要:制度與技術發展,才能完善食品溯源體系。

  受限于制度不完善及技術落后

  6月11日的全國加強食品安全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上,國務院總理李克強、副總理張高麗、汪洋都分別對食品安全作重要批示,其中提到要加大信息公開力度,建立食品質量追溯體系。可要吃到真正可溯源的食品并非那么容易。經記者調查發現,由于企業自建的食品溯源平臺缺乏監管,變相衍生出了借助溯源碼魚目混珠、以次充好的亂象,部分原產地品牌的溯源碼,甚至變成了企業的牟利工具。

  現狀 食品安全溯源亂象叢生所謂食品安全溯源體系,是指在食品產供銷的各個環節(包括種植養殖、生產、流通以及銷售與餐飲服務等)中,食品質量安全及其相關信息能夠被順向追蹤(生產源頭—消費終端)或者逆向回溯(消費終端—生產源頭),從而使食品的整個生產經營活動始終處于有效監控之中。該體系能夠理清職責,明晰管理主體和被管理主體各自的責任,并能有效處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從而保證食品質量安全。然而,是不是建立了食品安全溯源體系一切食品安全問題都得到解決了呢?答案是否定的。

  近日,關于食品溯源存在安全問題的報道相信絕大多數人都已經知道。總結起來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問題。一是亂貼溯源碼;二是利用溯源碼變相“吸粉”。其中,亂貼溯源碼主要表現在所貼溯源碼中存儲的信息與食品本身的來歷不符合,例如非原地產品貼原地產品碼,國內產品貼進口產品碼以及其他情形。記者了解到,由于缺乏統一的平臺和標準,溯源體系完全由企業一手定制,真實程度只能依賴于企業自身。蘇州金禾通有限公司負責人韓某日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他們曾為南方多家農產品企業提供溯源系統,其中溯源二維碼里的生產地、供應商等信息,都是由企業來提前自主錄入,而這種批量生產的二維碼標簽,通常200萬個起定制,價格為0.02元~0.08元/個。換而言之,定制追溯標2分錢一個,而其中的信息可以隨便寫。

  另外,關于利用溯源碼變相“吸粉”,據記者了解,主要是指溯源碼中的內容并沒有存儲食品的安全信息,而是存儲了生產食品生產者的相關資料,生產者希望通過這種途徑來建立自己的品牌。前不久,有媒體報道稱,從北京多家超市選取了12款常見的果蔬、糧油等農產品的可溯源碼,逐一掃描后發現,僅有4款產品的溯源碼能查詢到生產地、農藥殘留檢測報告等信息,其余農產品僅提供了微信公眾號二維碼,這使食品安全溯源碼早已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

  “貼溯源二維碼很簡單,但溯源難點在于背后體系化的支撐。”這是上海市三農項目、光明集團等提供農產品安全溯源追溯平臺的上海農業信息有限公司副總楊張兵所說的話。據他介紹,目前全國各地方、各企業之間的食品溯源系統,水平和完善程度差距較大,多數企業采用的仍然是在生產、銷售某個環節,給產品貼上事先錄入信息的二維碼。“這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溯源體系,農產品溯源是一個從種植、生產、銷售等各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追蹤的全程產業鏈追蹤,一旦中間某個供應商、銷售渠道出現問題,就沒辦法做到溯源和把控。”

  出路 制度與技術兩手都要抓

  眾所周知,正是由于我國食品安全問題不斷爆發,食品溯源體系建設在我國越來越受到關注和重視,被公認是管理和控制食品安全問題的重要手段。但是基于上述情況的存在,我們可以發現,目前我國建立的視頻安全溯源體系其實無法從根本上保障食品安全。然而,通過記者調查發現,在國外的一些發達國家,為了嚴格控制食品質量,可以實現從農田到餐桌的整個過程的有效控制,并且在全程監管的基礎上實行食品溯源制度。據悉,目前全球已有40多個國家采用相關系統進行食品溯源,特別是英國、日本、法國、美國、澳大利亞等都取得了顯著成效。那么,在我國視頻安全溯源體系到底應該如何完善呢?

  對此,中國農業科學院農產品加工研究所教授魏益民表示,要解決食品溯源中的這些問題,源頭還是企業要有誠信、政府加強監管,其次是從技術的角度出發,建立全新的技術體系。

  魏益民說,“目前大多數企業、地方自建的食品溯源平臺,僅僅是作為內部管理工具來使用,并未和相關監管部門打通。溯源系統不跟監管部門做對接,相關的數據就無法保證真實性。” 為解決這一問題。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局局長馬愛國發表了自己的觀點,他表示,將盡快搭建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并制定全國農產品追溯管理辦法和相關技術規范,最終形成全國一盤棋的傳輸、調度、數據處理系統,統一規范追溯參與方的行為。

  “目前農業部在規模化的農墾產品、生豬耳標等方面做了探索,地方農業部門也對品牌化農產品和規模化的生產基地開展了一些追溯試點。”馬愛國說,追溯體系要擴大試點范圍,“盡可能將生豬、肉牛、牛奶和三品一標(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地理標志農產品)率先納入追溯范圍。”

  至于技術體系的建設,針對寧夏枸杞、五常大米等源產地品牌,頻頻面臨被外地企業“盜版”的難題。魏益民指出,國內研究機構正在推出一套“農產品產地指紋分析”技術體系,通過分析大米、枸杞等農產品中所含礦物元素指紋、同位素指紋、有機物構成指紋、近紅外光譜指紋,再與原產地產品的指紋特征進行對比分析,進而判斷出農產品是否真正由所標注的源產地生產。

  “但這套保護原產地品牌的技術系統,目前主要應用在市場抽查、針對性檢查等特殊場合。這些農產品產地溯源技術只是原產地產品保護必備的技術手段,但不可能只從技術的角度就能完全杜絕假冒。更好的方式是,通過原產地產量、出貨量等信息進行限量發牌、貼標,并進行交叉比對,同時還要加大抽查、監管的力度。” 魏益民說。

  記者手記

  食品安全溯源亂象沒有贏家

  近期,關于各地食品溯源體系標準不一,由企業自建的食品溯源平臺缺乏監管,變相衍生出了借助溯源碼魚目混珠、以次充好的現象。該現象被曝光后,各大媒體紛紛轉載。“食品安全溯源”一下子成為了人們關注的焦點話題。不得不說這是一件多么諷刺的事情。本應作為食品安全監管重要手段的食品溯源體系亂象紛飛,這將對社會誠信產生多大的打擊?

  從三鹿奶粉的三聚氰胺事件,到雙匯的瘦肉精事件,食品安全問題一次次的觸及人們的底線,一次次的消耗人們的信任,漸漸的讓人們失去信心。每當微博、微信朋友圈中,有關于食品問題方面的消息時,人們都抱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毫不猶豫地轉發傳播,以防自己的親人朋友“中槍中彈”。食品安全問題已成為了人們的“心頭病”。

  為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政府、企業、消費者等各方面都使出渾身解數,窮盡辦法。其中,建立食品溯源系統,用技術手段為食品制作“成長記錄”,為解決食品安全問題開辟了一條“蹊徑”。食品溯源系統推出之時,社會熱捧,得到了各方的認可,企業可以隨時監控生產的各個環節,一旦出現問題可以及時解決;消費者可以一目了然地了解食品的“前世今生”,讓自己和家人吃得放心。

  可如今,食品溯源體系尚未成熟,卻已亂象頻現。如同栽下一顆小樹苗,本指望長成棟梁之才,卻被有些人有意無意毒害,最后的結果很可能是枯萎或者廢材。不知道那些亂象制造者們想過沒有,在他們短暫獲利的同時,丟掉的卻是廣大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生產的信心,本來為了保障食品安全而建立的食品溯源體系一旦失去消費者的信任,利益受損的將是整個社會,首先受到沖擊的就是那些見利忘義的食品生產者。

  要想遏制亂象,讓食品溯源體系健康成長,除了強化食品安全部門對食品溯源體系的監管之外,更重要的是采取有效措施推動食品生產企業自覺維護食品溯源體系在消費者心中的地位。假如消費者不再買賬,無論多么先進的技術體系都將是蒼白無力的,真的到了那個時候,無論是食品生產企業、食品溯源體系服務企業和消費者,都不會有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