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物聯網來勢洶洶 未來5年市場規模有望破萬億

作者:物聯網世界采編
來源:物聯中國
日期:2015-07-24 14:51:17
摘要:在21日舉行的2015中國互聯網大會上,筆者獲悉了這樣一組數字:2012年我國物聯網市場規模為3650億元;工信部預測,到2015末年我國物聯網市場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而據多家第三方機構預測,2015年我國物聯網市場規模將突破7500億元。在未來5年內,市場規模則有望突破萬億元大關。
關鍵詞:物聯網云計算

  在21日舉行的2015中國互聯網大會上,筆者獲悉了這樣一組數字:2012年我國物聯網市場規模為3650億元;工信部預測,到2015末年我國物聯網市場規模將超過5000億元;而據多家第三方機構預測,2015年我國物聯網市場規模將突破7500億元。在未來5年內,市場規模則有望突破萬億元大關。

  物聯網來勢洶洶,短時間內邊席卷全球,概念雖然深入人心,但是對于人們來說,物聯網不管是從定義還是應用等各個方面模糊不清,好像無所不在,無所不能,甚至很多時候只是個抽象的概念,那么它究竟是個什么東西有什么作用如何實現

  國際電信聯盟發布的ITU互聯網報告,對物聯網做了如下定義:通過二維碼識讀設備、射頻識別裝置、紅外感應器、全球定位系統和激光掃描器等信息傳感設備,按約定的協議,把任何物品與互聯網相連接,進行信息交換和通信,以實現智能化識別、定位、跟蹤、監控和管理的一種網絡。

  這個官方定義不太好理解,其實借助事物的演變,我想我們可以更為直觀地感受到什么是物聯網。20世紀60年代,計算技術誕生,最初主要用于科學及軍事研究;借助編程,商用計算變得日益簡單,大型機轉變為體積更小、價格更低的微型機;微處理器和個人電腦出現,個人電腦使計算機的觸角延伸到了更多的中小型企業以及家庭和學校;隨著筆記本電腦的出現,PC趨向移動化,并掀起了手機領域的革命,使之迅速演變成一個移動計算平臺。

  與此同時,一直受到忽視的微處理器促生出了另一個完整的市場—嵌入式控制,將微處理器與內存集成到一個芯片上,微控制器誕生,它們廣泛存在于電視遙控器、錄像機、空調、汽車以及電腦之中。伴隨消費電子設備從模擬技術向數字技術過渡,它們又衍生出了平面電視、MP3播放器、DVD和家庭影院系統。于是,我們把這些設備與互聯網的連接以及其他一些相關事物之間的連接合稱為物聯網。

  物聯網的核心作用,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是實現對象的智能標簽。通過NFC、二維碼、RFID等技術標識特定的對象,用于區分對象個體,例如在生活中我們使用的各種智能卡,條碼標簽的基本用途就是用來獲得對象的識別信息;此外通過智能標簽還可以用于獲得對象物品所包含的擴展信息,例如智能卡上的金額余額,二維碼中所包含的網址和名稱等;其次是實現對象的智能控制。物聯網基于云計算平臺和智能網絡,可以依據傳感器網絡用獲取的數據進行決策,改變對象的行為進行控制和反饋。例如根據光線的強弱調整路燈的亮度,根據車輛的流量自動調整紅綠燈間隔等。

  要想實現物聯網,需要依賴三項關鍵技術:一、傳感器技術,這也是計算機應用中的關鍵技術;二、傳感網絡,這是傳感器組成的網絡系統;三、嵌入式系統技術。這是綜合了計算機軟硬件、傳感器技術、集成電路技術、電子應用技術為一體的復雜技術。如果把物聯網用人體做一個簡單比喻,傳感器相當于人的眼睛、鼻子、皮膚等感官,網絡就是神經系統用來傳遞信息,嵌入式系統則是人的大腦,在接收到信息后要進行分類處理。這個例子很形象的描述了傳感器、嵌入式系統在物聯網中的位置與作用。

  這里包括三個步驟:一、對物體屬性進行標識,屬性包括靜態和動態的屬性,靜態屬性可以直接存儲在標簽中,動態屬性需要先由傳感器實時探測;二、需要識別設備完成對物體屬性的讀取,并將信息轉換為適合網絡傳輸的數據格式;三、將物體的信息通過網絡傳輸到信息處理中心,由處理中心完成物體通信的相關計算。

  在物聯網技術發展產品化的過程中,我國一直缺乏技術標準和對關鍵技術的掌握,產品檔次上不去,價格下不來。其中,缺乏RFID等關鍵技術的獨立自主產權這是限制中國物聯網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盡管我國已大量生產射頻標簽,但仍然存在四大問題制約發展。首先,芯片和讀寫器核心模塊嚴重依賴進口。其次,射頻標簽自主技術標準缺位。再次,市場因素制約射頻標簽規模化推廣。第四,民營企業處于競爭劣勢,風險投資態度謹慎。

  物聯網的產業化需芯片商、傳感設備商、系統解決方案廠商、移動運營商等上下游廠商的通力配合,所以要在我國發展物聯網,在體制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產業鏈的合作需要兼顧各方的利益,而在各方利益機制及商業模式尚未成型的背景下,物聯網普及仍相當漫長,需要我們不斷努力,逐項突破瓶頸,才能最終形成完整的產業鏈和產業形態,從而打造中國特色物聯網生態產業。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