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呂本富:“互聯網+”已產生泡沫
中美兩國的經濟差別究竟在哪里?在消費級互聯網領域,我們發現中美兩國幾乎不相上下,某種意義上中國還領先,如在移動互聯網市場。在產業應用互聯網領域,中美兩國的差距還是比較大的。麥肯錫有一個數據,美國中小企業應用互聯網、云計算的大約有78%,而中國這個比例大約在20%多,還有差不多50%的差距。用友網絡和阿里巴巴合作,在產業互聯網方面發力,這是非常帶勁的,很符合國家當前要求的“互聯網+”。
現在“互聯網+”的詞到處被加,快把自己給加沒了,“互聯網+”有點泡沫。產業互聯網做什么?我從學者的角度看看企業在產業互聯網當中做了什么。大體上分四個方面。
第一,產品的價值提升。“互聯網+”有利于產品價值的提升,現在最明顯的主要是在影視產業,當前就能看到效果。例如前段時間有一個大數據電影,通過網絡“大數據”,分析出當紅明星組合以及觀眾喜好,做出的電影劇本,其受關注程度勝過名編做出的,這就是“互聯網+產品”。
第二,渠道的脫媒化。大家都知道數字營銷,不僅營銷,還有渠道都要被“互聯網+”。中國渠道的革命、去中介化或者說去媒體化、脫媒化就是一個趨勢。過去張三把錢存到銀行貸給李四,現在張三和李四直接做P2P,這就是脫媒化,企業這方面變化最大。
第三,生產的智能化。用友過去做ERP,現在電商ERP化,ERP公有化,這只是一個方面。對企業基礎設施影響最深刻的就是德國工業4.0或者說工業互聯網。企業正在發展一個核心的概念就是CPS,信息物理系統,智能工廠全球布局,這可能是“互聯網+”對企業影響第三大的方面,生產的智能化。
第四,盈利模式的改變。企業的收益和企業的成本結構有改變,我們經常說羊毛出在豬身上,其實就是說企業盈利模式發生變化。過去是賣,現在是租;過去是一次性交易,現在是多次交易;還有第三方付費、免費等模式,這些方面加在一起就是對企業盈利模式的改變。
為什么說“互聯網+”是一個革命呢?互聯網+完以后改變了什么?
現在有一個詞叫“顛覆”或者“跨界”,這不是物理反應,而是化學反應。所謂化學反應一定是物質結構的改造,它改變了凡是由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價值獲取,這個價值一定會被拉平。過去是“從南京到北京,買的沒有賣的精”,靠信息不對稱賺錢,在互聯網+時代不可能了。由信息不對稱帶來的價值會消失,但個性化的產品價值會再造。上帝關了一扇門,打開了一扇窗,這就是互聯網+帶來的結果。
改變的動力在哪里?就是我們所說的大數據,過去我們做企業決策、運營的時候,經常是邏輯驅動,現在變成規則驅動。給一個場景,通過大數據分析就可以給你規則出來,我們通過大數據可以發現運營的規則。還有一個變化就是事后改進變成實時改進。過去我們只能事后改進,現在有了大數據就可以實時改進。還有比如我們開會,一個恐怖分子進來后一個小時才發現事后改進已經晚了,如果他一進來的時候我們就發現了并實時改進就能免去一場災難。實時改進會使中國經濟結構大幅度提升,資源充分利用,能源充分利用,而且對各個不同邊角料可以更加合理的利用,使得中國經濟結構變得更好。
怎么驅動中國經濟的升級?就是靠“規則”和“實時”這兩個驅動。更現實的驅動是阿里和用友簽合作協議,股票上漲,這就是最現實的。股票漲就是愛國,當然,股票不漲也不是賣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