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創業者:別困在自己的停車圈子看世界
近年來,無數的停車創業者在各地干的熱火朝天,他們不愛抱怨那些創業歷史,他們努力去實踐,而那些所謂的不累、我還好,都是一句句的“謊言”。
所謂的“謊言”,不過是停車創業者為了不讓別人看見自己孤獨和累的另一面而努力告訴自己:“我一定會堅持,我現在一切都好。”其實創業從一開始,就不能回頭,除了一路狂奔,別無選擇。

B端是停車創業者無法回避的“痛點”
為什么中國人喜歡放生卻不喜歡種樹?因為動物死遠了看不見,樹死了太顯眼。這句話似乎很符合現在的停車創業現狀。越來越多的創業者涌入停車,希望用互聯網改造停車從而撕開一條口子,然而截止目前,筆者依然感到悲觀,因為毫無捷徑可走。
有人說:“互聯網是去中介的時代”,實際上要看如何理解“中介”的概念。無論哪個行業,在發展過程中,產業鏈條其實沒有發生本質性變化,停車行業更是如此,雖然被互聯網化,但不代表被取代,應該叫做升級。例如,以前停車場與車主一直在用原始的手段來聯絡,直到目前雙方還不足夠具備系統的互聯網交流能力,這就需要有人為他們進行高效率的傳遞信息。
停車創業者們大多推出了自己的找車位APP,希望用停車APP來服務車主,進行互聯網交流,然而卻因為缺乏B端的資源無法得到車主的認可,往往是APP開發容易,推廣難。
受社會環境的影響,部分停車創業者是比較浮躁的。對于工程浩大需要長時間做基礎、沉淀的B端連接工作很少有人愿意堅持。這一點,在停車資源供應端和銷售端非常明顯。停車資源端(停車場)在車位平臺出租車位,需要商品化、標準化、電商化,整個過程很繁瑣,車位平臺雖然掌握流量入口,但停車場話語權過大,對平臺并不依賴,所以對接效率低下,還需要大量的人力投入。而停車場由于業態復雜,產品套餐極度碎片化,長尾性很突出,再加上電商售賣需要非常細致的標準化過程,當平臺對接不同業態停車場時,工作也就會變得更加復雜。停車需求的生活幾何半徑非常的窄,諸如整租等服務在一定時間更是一次性需求,所以車位平臺與B端資源方兩難的情況,經常使得整個停車環境不盡如人意。
目前,筆者看到的停車創業者幾乎都開發了智慧停車管理系統(簡稱PMS),大多是利用智能硬件來解決B端的資源管控問題,然而據筆者了解筆者大部分停車場在安裝智能硬件后,并沒有強制使用,而主動使用的車主也是寥寥無幾。
為什么?通過跟部分創業者交流后,筆者發現大家似乎只是想用標準化硬件來解決停車的入口問題,然而PMS對于停車供應鏈的改造是基礎建造的過程,它不應該只是讓資源端和銷售端效率更快、管理更加有序,更多的應該是去派駐團隊去幫停車場做運營、管理、增收,停車本身就是一件非標的事情。然而做這件事情相對時間長、見效慢、收益增長小,所以很少有人愿意去做,他們似乎更愿意去嘗試C2C或者是SaaS系統。
停車創業者是孤獨的,經過了2年的嘗試還沒有一家突圍的,也許是因為他們還不夠接地氣,對于停車行業基礎工作避而不談,經常以一個新的idea作為噱頭描繪出一副美好藍圖的人不在少數。
實現直連是停車創業者勝出的關鍵
灑下一顆種子容易,但這之后的是悉心的培育和保護。對非標停車場進行一對一溝通本身就是一項常年累月磨礪、堅持才能有所成效的事情。
目前,停車場多是線下停車,線下繳費,智能化改造后也多是循此例。在移動互聯網普及以及O2O成為行業趨勢的背景下,停車分銷系統(類GDS)在車位分銷的產業鏈將扮演更加廣義的角色,掌控著停車渠道的開關。停車管理系統是停車信息化、智能化的核心,因為它掌握著車位狀態、車主信息等核心數據,其他任何需要與車主交互的設備,均需要得到系統的接口支持,目前市面上很多系統只能用于進出離場的記錄,和車主產生的接觸點有限。
而從消費人群來說,不同業態的停車場由于不同的消費結構,無法實現不同的需求,多采用固定的形式收費,成為進一步發展的阻力。未來停車分銷系統將不再是限于停車內部管理的封閉系統,而是開放的系統。但是停車分銷系統要實現其想象力空間巨大的商業前景,有一個基本前提:停車場通過停車分銷系統直連車位平臺須在單個城市大規模普及。因為只有在單個城市實現直連,停車分銷系統才能發揮它的分銷渠道功能。然而,由于停車分銷系統提供商互設壁壘,多數對同行不開放直連接口;而停車分銷系統提供商跟車位平臺很多都是捆綁在一起的,關系錯綜復雜,甚至是一家,人為的壁壘造成目前國內的停車場直連的進展緩慢。
個人認為線下采集對接資源,先滿足整租業務,利用停車分銷系統整合停車碎片資源端,不要想著“顛覆誰”的夢想,未來一兩年老老實實的幫停車場完成信息化升級,已經算是成功了。而從整租業務的平臺方來說,諸如一站式車位平臺車鑰匙、錯峰停車平臺有車位等發展勢頭迅猛。
別在你所在的停車圈子看世界
凱文·凱利說過:“不管你們是做哪個行業的,真正對你們構成最大威脅的對手一定不是現在行業內的對手,而是那些行業之外你看不到的競爭對手?!?/p>
停車創業者喜歡在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暢想未來,就像去年的時候,他們認為“免費送道閘”是主流,于是一窩蜂的扎進去,然后又流行起了“補貼大戰”,然而當車主有這個需求的時候,往往他正在開車,開車中使用App非常不安全。所以其實是缺乏一個使用場景,出發前尋找停車位也是很難的,這一點也不符合用戶的使用習慣,停車創業者是不是需要想想產品不能蝶變的原因,別總怪用戶接受慢。
中國停車管理體系內的利益格局和一線城市特別稀缺的車位資源意味著小團隊很難對整個產業鏈解構和重組。面對著這么復雜的業態,想以很輕的方式勝出,顯然是異想天開。
越來越多的停車創業者走向趨同,認為別人做了自己也做,希望用相同的方式在不同的城市勝出,停車創業者們困在自己的圈子看世界,看不到圈子以外的事。
停車創業者是否應該把眼光放長遠些,別只盯著停車,處在裂變的時代,不管是生態還是IP,停車不應該只是停車的玩法,但是也別想的太美好,能做的僅僅是為你吹過牛逼去拼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