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一卡通是市場競爭的必然
想要享受多家銀行的服務和理財優惠,錢包又放不下那么多的銀行卡怎么辦?12家股份制銀行7月29日聯合發起成立的網絡金融聯盟或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實現用一張銀行卡享受多家銀行增值服務。中信銀行行長孫德順表示,未來,聯盟行將以更加開放的態度,打破隔閡和壁壘,實現聯盟間信息、產品、資金、風控等資源共享,讓客戶更好地共享各銀行的服務體系,滿足客戶多元化的金融需求。
顧名思義,“銀行一卡通”意指通過多方協議或者行業規范,使得一張銀行卡在發卡銀行所享受的一些政策待遇,在其他任何銀行也能得到相同的對待。銀行間的隔閡和壁壘被完全打破之后,也就意味著銀行間普惠式的服務,在行業內只是一種“初級門檻”,而要更好的吸引客戶而增加市場占有率,那么就只能在“增值服務”中下功夫。從某種意義講,這幾乎可以算是銀行業的一種自我革命。
如同醫療機構的檢查互認一樣,銀行一卡通的最大好處在于,一是用戶不必再辦理那么多的銀行卡,也不必為銀行卡過多記不住密碼而煩惱。而發卡銀行也不必為了多發卡而激烈拼殺,最終導致了發卡的過多過濫,資源浪費現象嚴重。中國銀行業協會7月28日在北京發布《中國銀行卡產業發展藍皮書(2016)》稱,截至2015年底,中國銀行卡累計發卡量56.1億張,當年新增發卡量6.4億張,人均持卡量已經超過4張。實行銀行一卡通后,銀行發卡的數量就會減少,用戶也就可以任一張卡而“行遍天下”。
二是用戶可以獲得更為方便的服務。在未實施一卡通的情況下,銀行的政策和服務具有自閉性,包括轉款都要付出跨行收費或者異地收費的成本代價,逼得用戶為了節省成本而采取變通措施。而在一些落后和邊遠地區,銀行的網點相對有限,也使得一些地方性銀行的業務無法普及,無以利用其他銀行的網點優勢,使用起來極不方便。在這種情況下,銀行一卡通的實施,等于放開了整個大的市場,讓銀行服務隨著市場的開放和樊籬的破解,如同蓄在池中水的水一樣,變得活泛起來。
目前,雖然國內銀行的數量相對較多,不過銀行金融產品同質化情況卻相當嚴重。銀行業依然是最賺錢的行業,不過銀行賺錢的手段卻相對單一,與國外同行相比更是存在極大的差距。大型商業銀行的收入來源,絕大部分還是靠手續費傭金收入,而不是交易類的中間收入。有數據顯示,2014年工商銀行手續費傭金收入占中間收入的94%;而從全球前20家銀行的平均值來看,手續費傭金收入與交易類收入所占中間業務比重接近1:1,交易類收入占比最高的為高盛集團,約為79%。
現代化的城市需要辦公效率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市場化也需要金融部門的不斷創新。以桂林市為例,桂林的“一卡通”工程從醞釀到實施一直由市政府牽頭主導,把當地各大商業銀行統一起來,用銀行卡來實現行政事業單位的工資代發、旅游門票、公共交通、社區服務、校園流通、醫療保險等功能一卡“通吃”,達到通過銀行電子貨幣豐富城市功能、提高文明程度的目的。此舉不僅打破了銀行間的內部壁壘,也極大的豐富了金融產品的公共服務功能,使之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讓金融產品相較于傳統模式,實現了根本性的變革。2008年12月7日,馬云喊出“如果銀行不改變,我們就改變銀行”,當時被很多人當作笑話,如今看到,這幾乎已成為銀行業改革的巨大推力。如今傳統行業只有本著“更為優質服務”的宗旨,加大改革力度并更提供優質的服務,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真正贏得一席之地。從某種意義講,公眾樂見其成的“一卡通”改革,何嘗又不是市場的勝利?也讓公眾對“市場決定”的前景,有了更多的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