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議案助推人臉識別再掀熱度
一年一度的“兩會”時間,委員、代表們的各種建言,尤其是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民生提案,總是能夠引發媒體、公眾最多的興趣和關注。今年,“將學前三年教育納入義務教育”、“降低法定結婚年齡至18周歲”等民生提案不出意外地具有相當的熱度,而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李彥宏提出的關于尋找走失兒童的提案,則因為觸及到人們內心最柔軟的部分,而尤為吸引眼球。

“兩會”議案助推人臉識別再掀熱度
2014年,由陳可辛執導的打拐題材電影《親愛的》,改編自真實事件,真實還原了被拐賣兒童的家庭的打擊和尋找孩子的辛酸歷程。2015年,由劉德華主演的電影《失孤》也是一部打拐題材電影,講述了主角長達十四年的尋子之路。打拐電影的熱播將拐賣兒童的現實反映出來,打擊拐賣、尋找失蹤兒童引發熱議。
在對待防止兒童走失的熱點上,新技術不斷被應用進來,DNA比對、智能手表、GPS定位、指紋識別、人臉識別、失蹤兒童信息發布平臺等技術和應用紛紛投入,在防止兒童丟失和打擊拐賣兒童上操碎了心,今年的兩會上,也成為焦點問題。
在今年的“兩會”,百度董事長李彥宏提議利用人臉識別技術輔助公安部門尋找失蹤兒童,提出人臉識別技術一方面能夠提升圖像偵查效率,盡早鎖定失蹤兒童和涉案人員,另一方面能夠實現海量人臉數據的跨年齡比對,幫助偵破兒童被拐案。并結合政策、技術、治安、交通設計了更加周密的方案,首先是建模,建立適用于搜尋走失兒童的人臉識別模型,訓練機器看懂監控錄像、學會跨年齡人臉比對;其次在國務院的統籌下,打通公安、民政、民間機構等各類數據源,讓走失兒童的人臉數據庫充分完善,方便對比;第三,將人臉識別技術與治安、交通監控系統相結合。這樣一旦有兒童走失,公安部門就能迅速調用相關區域的監控圖像,爭取在案發的黃金24小時內就找到孩子。
這樣的方法是否有效,還是后話,據公開資料顯示,百度人臉識別算法已達到99.7%準確率,并已經與民政進行相關工作的預置試點。但同時不能否認的是大多數兒童在被拐賣時年齡小,面部發育還未固定,隨著年齡的增長,樣貌上的變化難以估摸。此前有相關消息稱給小孩子錄指紋可以預防走失,可通過指紋識別來進行失蹤兒童尋找及比對,可據《天天向上》新一期節目嘉賓中國公安部刑偵局打拐辦副主任孟慶甜表示,嬰孩和兒童的手指很小,且處于成長期,很不穩定,因此識別出來的概率并不算大。孟慶甜補充到,通過DNA比對仍然是目前最為有效的比對方式。
人臉識別算法和識別率不斷在提高,國內互聯網大佬百度、騰訊、阿里紛紛在人臉算法上創新高,在1:1概念下,百度的人臉識別算法在LFW中曾達到99.77%的準確率,排名第一。而在安防行業,在1:N的概念下,人臉識別在受地點、環境變化而變化的情況下,識別率也超過了99%以上。可想而知,隨著算法的提高,將來對于跨年齡識別也不再是難點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