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接收入僅占3%,運營商準備好了物聯網嗎?
大部分運營商沒有準備好物聯網。
1
前幾天,來自英國Analysys Mason的研報顯示,到2025年,全球移動服務總支出將達到8880億美元,而移動運營商在物聯網上總支出將超過2000億美元,這相當于移動服務總支出的22%。
然而,物聯網的連接收入僅為280億美元,占全球移動電信總收入的3%。

不言而喻,運營商若按以前的套路玩物聯網,入不敷出。運營商將物聯網視為新的增長點,卻并不能指望“連接”那點微薄收入,唯有依靠整體商業(yè)模式轉型。
盡管這一窘境業(yè)內心知肚明,但這份研報再次給我們敲響警鐘,并毫不客氣的指出:
目前全球大部分運營商沒有準備好物聯網,極少有運營商提及物聯網戰(zhàn)略規(guī)劃。
2
不過,該報告后半部分讓我們看到了希望的火苗。
報告指出,到2025年,物聯網的應用開發(fā)和解決方案收入將達到1230億美元,硬件收入達500億美元。1730億和280億相比,達10多倍之差。
顯然,運營商應該擴展物聯網價值鏈,尋求增值空間。
假設我們把物聯網的價值鏈分為:模塊、設備、連接、平臺、軟件定制、應用、客戶七部分(如下圖)。

按傳統(tǒng)視角看,運營商只是負責連接部分,而剩下的蛋糕被其他領域瓜分。
比如模塊有華為、高通等;設備有博世、通用等;平臺有Google、微軟、IBM分蛋糕;軟件定制部分有華為和愛立信這樣的電信設備商,還有其他IT公司;應用部分有像霍尼韋爾的智能社區(qū)解決方案、其他CRM解決方案等。
我們試著來切分這塊蛋糕,簡單的把它切成5塊,分別歸屬于設備供應商、運營商、平臺供應商、系統(tǒng)集成商和應用開發(fā)商,而運營商的“連接”不過僅占了蛋糕的15%到20%。

運營商為了連接投入巨資,而連接的收入卻是微薄的,這真是個悲傷的故事,自然就得搶蛋糕,擴展物聯網價值鏈。
可除了連接,運營商在其他領域并不擅長,不具備搶蛋糕的能力。
這是運營商面臨物聯網時的最大挑戰(zhàn)。怎么辦?
3
Analysys Mason這份研報最引入注目之處,就是為運營商提出了四大建議。
成立獨立的物聯網公司
物聯網公司或業(yè)務部門應獨立于傳統(tǒng)業(yè)務,大家不能在同樣的KPI下吃大鍋飯,其績效考核機制應該與物聯網這個新興領域相匹配,并具備高度的自主決策權。要和傳統(tǒng)業(yè)務劃清界限,不能讓傳統(tǒng)業(yè)務拖累了新興的物聯網業(yè)務。
練好內功,具備獨立的物聯網研發(fā)能力
運營商要進入物聯網價值鏈的新領域,需要有獨立的研發(fā)和ICT部門,專注于開發(fā)面向垂直行業(yè)的新功能和解決方案。比如,德國電信旗下的子公司T-Systems(專注于ICT解決方案)開發(fā)了一個醫(yī)療保健平臺e-Health Connect,支持遠程病人監(jiān)控等物聯網應用;Verizon推出了ThingSpace平臺,以構建龐大的物聯網生態(tài)來推動創(chuàng)新。
合作共贏,推動物聯網生態(tài)
這是我們天天都在喊的口號,物聯網能不能催熟關鍵靠合作。大多數的運營商都需要和伙伴們合作,才能進入價值鏈的新領域。無論是應用平臺,還是將端到端的解決方案推向市場,唯有合作,才是最好的路徑。
大膽投資、收購
報告指出,目前大多數運營商在物聯網領域的收購上,表現得相對謹慎。但也有運營商先行一步,比如沃達豐收購Cobra Automotive,以提供連接汽車服務,搶占車聯網;瑞典運營商Telia投資車聯網平臺提供商SpringWorks,最近又收購了F?ltcom以實現智慧城市應用。
要合作,也要獨處,要開放,也要練內功,這看起來像是一條學習之路,也是運營商的物聯網之路吧。我們準備好了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