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發布!2017年醫療人工智能產業圖譜
走過元年,人工智能徹徹底底地火了。而作為行業中較為成熟的領域,醫療人工智能被認為是AI最先落地的部分。近日,火石創造發布了2017年醫療人工智能產業圖譜。
從1956年的達特矛斯會議提出“人工智能”的概念,到AlphaGo擊敗圍棋世界冠軍,人工智能的發展不過僅僅半個世紀的時間,期間都曾因遇到瓶頸而停滯不前。而如今,人工智能已經跨過了元年,計算平臺、海量數據以及機器學習等技術的助推力,把人工智能的發展推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速度等級。而醫療健康被認為是人工智能將率先落地的領域,尤其是醫學影像和基因組學等方面,已經出現了意想不到的成果。
數據是醫學人工智能的能源,如果沒有數據能源就像即使發明了汽車但沒有汽油一樣,是沒辦法跑動的。IDC曾預測,到2020年,全世界醫療數據總量將達到40萬億GB,是2010年的30倍。數據生成和共享的速度迅速增加,但目前仍有80%的數據為非結構化數據。
醫療人工智能在中國的機遇
醫學人工智能是解決醫療生產力的根本之道。在我國,人口老齡化、慢病高速增長、醫療資源供需嚴重失衡以及地域分配不均等問題,造就了對醫療人工智能的巨大需求;同時,我國人口基數大、產業組合豐富、人才儲備充分等特點,又給人工智能的發展提供了很好的基礎。
另一方面,近年來國家發布的80多條全國性政策以及多條醫療人工智能專項政策,都表明醫療人工智能的發展迎來政策利好。因此,中國已經成為了全球領先的AI研發中心,醫學人工智能在中國的發展面臨著非常好的機遇。
根據火石創造HSMAP系統的統計數據,目前,國內醫療人工智能相關企業多達139家,主要分布在北京、廣州以及長三角地區。

從時間的維度上來看,國內的醫療人工智能企業從2014年開始出現了一個增長的高峰,雖然相較于國外來說發展較晚,但是近三年來的增長非常迅速,創業公司層出不窮。

醫療人工智能產業鏈與企業圖譜
從大的產業鏈層面來看整個行業的業態,我們可以看到,整個產業鏈可以分為三個層次:基礎層、技術層與應用層。由于基礎算法和計算平臺、海量的數據來源還有機器學習、圖像識別的基礎技術的壁壘較高,往往需要較長期的高投入才能有高回報,因此科技巨頭往往偏向于布局底層,而創業公司則往往選擇在變現能力強、容易進入的輔助診斷、健康管理和藥物研發等應用層扎堆。

根據企業的分布情況,可以將產業鏈中的企業做一個劃分。按照治療前、治療期間以及治療后及康復階段,國內外的公司均可分成9個類別,其中語音交互、信息化管理等分類中的公司,它們發揮的作用可能會貫穿整個診療過程,詳見以下圖譜。

國外的公司分類略有不同,相較之下,國外將人工智能用于藥物挖掘的創業公司比例較高,對藥物研發產業來說,研發效率和成功率的提升非常重要,用研發投入去計算市場容量其實可以發現,這部分的市場容量是更大的。

醫療人工智能領域投融資情況
根據火石創造HSMAP的數據統計,國內目前為止已有公開披露的融資事件有93筆,其中有57筆明確公布了融資金額。從時間上來看,2014-2016年融資數量有了明顯的上升,而且增長速度很快,資本的活躍度逐年走高。

而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從融資輪次的集中度上來看,都可以明顯看到,大部分的融資事件都發生在種子輪、天使輪以及A輪這樣的早期風險投資階段,這表明行業內的公司大多還處在初創階段,整個行業呈現出年輕化、集中度低的態勢,尚未出現明顯的獨角獸或者壟斷。

國內外投融資輪次及時間分布熱力圖
從融資額度的角度來看,更是可以看出非常明顯的增長趨勢,僅國內來說,千萬級和億級的融資事件占到了65%以上,國外的大部分融資也都分布在早期階段。

在國內各細分領域中,輔助診療融資金額高居第一,達到20億;接下來分別是語音交互的13億,還有醫學影像和健康管理不分伯仲的11億。

從投融資的情況來看,我們可以看到幾點:
1、全球人工智能發展同步性高,大部分企業處于早期階段;
2、行業尚無明顯獨角獸出現,創業公司機會很大,但同時競爭也會很激烈,應避開與大公司直接競爭,而找到核心的競爭力;
3、行業潛力相當巨大,資本也毫不吝嗇。
醫學人工智能產業發展趨勢
治療前階段
臨床治療前涵蓋了輔助診斷、醫學影像診斷、虛擬助手等領域的公司。目前,這部分是AI發展比較成熟的部分,比如影像輔助診斷如果與病理分析相結合,準確率可以高達99.5%,并且大大緩解放射醫生的工作強度。
從投資情況來看,這部分的公司是目前資本最活躍的部分的,市場規模預計可以達到萬億,創業公司的活躍度相當高。
治療階段
藥物研發、智能醫療機器人都是這個階段的應用形式,從全球的情況來看,AI輔助藥物研發的公司比例相對較高,在研發周期長、投入大、失敗率高等為特點的藥物研發現狀影響下,產業發展的需求量大,可達到千億級的市場。
目前醫療機器人全球做的最好的是達芬奇機器人,國內也有部分初創公司在做這部分工作。AI結合醫療機器人的市場前景其實被廣泛看好,在未來將是高速增長的一部分。
治療后及康復階段
人工智能在這一階段的應用有著覆蓋范圍廣、應用場景多等特點,涉及健康管理、可穿戴設備、風險預測、信息化和數據管理等,有很大一部分都是消費級的產品,在未來可能會是增長規模最大的部分。
醫學人工智能本身就是跨界融合的領域,將醫學、生物學與IT等充分結合在一起。因此,科技巨頭們也都在紛紛跨界醫學人工智能領域。

目前,包括BAT在內,國內共有8家新三板以及上市公司布局醫療人工智能領域。有數據顯示全球總共有1800多家全行業人工智能的企業,其中基礎平臺公司與應用公司的比例大概是1:10000。

從上圖的微笑曲線可以看到人工智能產業鏈的本質,即數據交易市場的完善與分析算法的趨同,使得這兩個領域附加價值不斷降低;而數據的供給側與最后的解決方案則會成為附加價值的最高處。
人工智能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正如上文中所說,在大量的醫療數據中,有80%是非結構化的數據,它們藏在醫院的病例資料里,藏在海量的影像片子里,大部分都無法被獲得,也無法被計算機識別和處理。
因此,如何能高效地將非結構化的數據轉化成機器可以識別的結構化數據?如何打破數據壁壘和信息孤島,使得優質的數據來源能真正為醫學人工智能的發展服務,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另外,在臨床診療過程中,人工智能如果真的能取代醫生進行決策,萬一0.1%概率的醫療差錯出現,醫療責任主體又該如何確定?行業的發展又該如何解決監管的問題?
如果這些問題不在發展的過程中同步解決,將會制約產業本身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