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擔還是新思路?移動支付對金融監管的思考
隨著信息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深入應用,尤其是移動支付技術的廣泛運用,與信貸相關的簿記成本和風險評估成本導致的門檻正在逐漸消除,信貸將由此而向小額交易滲透。隨著智慧生活的普及,如今的信貸已經向小額交易拓展,使得移動支付帶來的智慧生活潮流直接為惠普金融提供了一個新思路。
推進金融基礎設施建設
根據最新消息,央行支付結算司近日向有關金融機構下發了《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關于將非銀行支付機構網絡支付業務由直連模式遷移至網聯平臺處理的通知》,自2018年6月30日起,支付機構受理的涉及銀行賬戶的網絡支付業務全部通過網聯平臺處理。“網聯平臺”將成為第三方支付機構服務的專門的支付清算平臺,可以看出,金融監管部門在第三方支付機構資金流向的監管上,正在進行更系統化的部署,也有著更大的決心和投入力度。作為其中的參與方,第三方支付機構將直接對“網聯”平臺形成支持作用。
隨著移動支付向零售業、餐飲業、金融業等多方面的滲透,大量的應用場景正在加速落地,市場的主動選擇和需求也不斷經過驗證。隨著網聯平臺的誕生,第三方支付機構將作為參與方進行接入,另外也可推動類零售企業、金融機構等等更多元的機構一起參與到基礎設施建設的過程,以市場化手段進行推進,幫助政府機構提升平臺的影響力,擴大網聯平臺的監管效力。
提升金融監管能力
隨著移動支付逐漸滲透到普通消費者的日常生活,一些原本以其他形式在進行的交易風險行為也有可能會一定程度轉移到新興平臺上。當然,支付服務商也在不斷加強自身技術能力升級,幫助傳統金融業一起用技術手段、產品手段防范相關風險。
支付服務提供商可以基于自身的能力,通過實名制等規范、一定程度的產品通知和用戶引導幫助政府進行金融安全風險教育,提升用戶的風險防范意識;在法律法規允許的情況下,也能幫助政府部門進行違規交易記錄的追溯和查詢,方便提前預警問題、快速追蹤問題、事后解決問題,成為政府提升金融風險管理能力的好幫手。
智慧生活為金融監管創建了更加開放的金融監管體系,也推動了整個金融體系對個人信息保護的加強和升級。
助力人民幣國際化發展
除了金融監管的作用,以微信支付為核心的智慧生活,對人民幣國際化還有巨大推動作用。人民幣已經初具作為世界貨幣的巨大潛力。這主要來源于中國持續多年成為世界最大貨物貿易國、世界最大工業國以及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事實。
據《中國支付清算行業運行報告(2017)》顯示,2016年全國共辦理非現金支付業務1251.11億筆,金額3687.24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32.64%和6.91%,其中,移動支付的發展尤為迅猛,共發生971.5億筆、50.86萬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43倍和1.33倍,中國已經是世界上最大的移動支付市場。
隨著電子商務、網上銀行等作為一種新興的支付模式和交易體系的出現,智慧生活讓世界上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商品貿易、消費、國際結算、貨幣互換有機的整合在統一的大平臺。目前,微信支付已登陸超過13個境外國家和地區,支持超過13個幣種的直接結算。移動支付不僅節約了交易成本和時間,還可以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行為偏好,有利于企業經營決策,從而極大推動人民幣的國際化。
智慧生活的到來,打開了普惠金融、金融監管的一個新思路,也加速了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對中國來說,這是互聯網時代的一個機會,而對于歷史來說,這是中國金融發展的又一次顛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