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梯吃人怎么辦?物聯網給出了解決方案
近年來,“電梯吃人”事件屢屢發生,本是予人便利的電梯,一變臉卻成了傷人“兇器”。
“電梯吃人”事件頻發,業界一致認為是維護不到位。作為特種設備,每臺電梯法定每月保養,但真正能做到的卻不多。僅依靠一支筆、一張紙的方式,往往只是輕描淡寫地“打個勾、走過場”。
在國家質檢總局2015年上半年的排查中,全國31個省份電梯使用和維護保養單位自查電梯共計 2,368,665 臺,發現存在安全隱患的電梯就有 111,156 臺。這意味著,每100臺電梯就有將近5臺存在隱患。
電梯聯網
電梯是個傳統的、成熟的行業,問題根深蒂固,在老辦法中改進效果微乎其微。當前電梯的運行維護有兩個老大難。
1.運維成本高
維保人員無法遠程查看電梯的運行狀況,尤其是傳統電梯運營,往往需要大量的人工現場巡檢,每月至少2次,巡檢工作量大,運維人力成本高
2.檢修時間長
對于傳統的電梯檢修,依賴于人工告警,工作人員到場時間長。另一方面是電梯并不簡單,當前最先進的電梯,一部電梯里面有 700 多個傳感器,僅僅關門開門就有 30 多個傳感器,導致故障定位時間長。
隨著電梯保有量的不斷增加,這些問題的影響越發凸顯。老辦法無解,但是換個思路,通過物聯網技術就可以輕松搞定電梯保養問題。
電梯物聯網,是通過感知裝備采集電梯終端數據,并發到管理平臺中,從而實現對電梯的“健康狀況”實時檢測。除了檢測健康狀態外,經過數據分析,還可實現系統連動 、數據挖掘 、報表與決策支持與節能分析等。
由于電梯聯網能及早發現安全隱患,降低風險,在政策上是被鼓勵的。
國家質檢總局下發《關于電梯安全監察工作若干問題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指出,“推進物聯網技術應用,提高電梯安全保障水平”。北京、上海、杭州、大連、廣州、沈陽等不同地市政府也頒發了地方性指導政策,用于指導電梯安全管理。
不論是從維護、效率、還是政府的要求,以及對市民的乘梯安全上,梯聯網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市場方面,有研究報告顯示,全球有超過 1500 萬部電梯在各種建筑里面運行,每天乘電梯的人數十億次。
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中國電梯的數量增長迅猛,在電梯保有量、年產量、年增量上均居世界第一。國家質檢總局統計顯示,截止到2016年底,中國在用電梯總數達到500萬臺,并以每年25%左右的幅度高速增長,占全球每年新增電梯總量的一半以上。
可以說,電梯物聯網已成為一個極具發展潛力的領域,正在吸引更多的物聯網公司和電梯企業積極響應。
梯聯網方案
2016年,國內有家巨頭推出了電梯物聯網解決方案,雖然此時已有很多不同背景的物聯網廠商發布過相關產品,但是這次巨頭入局,引發了電梯行業、媒體界的高度關注。
系統構架:
其整個方案有五個模塊組成,包含電梯終端傳感,物聯網關、敏捷控制器,IoT平臺和電梯運營的應用系統。立志于通過5大神器將電梯廠家成百上千萬的電梯統一聯接和管理起來。
電梯終端傳感器相當于觸覺神經,是專門用來收集開關門信息、攝像頭監控等電梯運行的信息,電梯“身體”哪里有不舒服的地方,傳感器就會立刻通知“大腦”。
物聯網關是連接電梯傳感網絡和廣域網絡的橋梁。網關通過RS232, RS485等工業串口連接電梯的傳感終端,實現數據匯聚接入,利用4G或3G將終端傳感數據及時上傳到應用平臺去。
敏捷控制器專門負責管理電梯物聯網中的海量設備,通過開放接口對接各種行業應用。是處理各種復雜信息的“大腦”,實現設備的維護、升級等。
IoT平臺,收納了敏捷網關上報的所有電梯健康數據,并對接各應用系統。相當于給“大腦”配備了一個超大的腦容量。
電梯運營應用系統可實現對電梯數據管理和大數據分析,如提前檢測出電梯急患等。
方案特點:
1.邊緣計算
一般性的物聯網方案,對于實時性要求不高,只需將產品連起來就可以了,比如路燈或者井蓋。但是對于需要快速響應的電梯,這類方案就不適用了。
第一電梯需要對數據的實時處理,當電梯出故障時,有些響應是不能傳到云上繞一圈再傳回來的。除了數據傳輸有時延外,如果電梯與云之間的連接斷掉的時候,電梯不可能就停在那里,不能運行了。因此方案還要有處理本地事務的機制,在網絡連接斷開時,依舊能工作。
該方案中的網關內置虛擬機,實現網絡邊緣分布式計算,數據可進行本地預處理,提高實時性和安全性。
2.云上 SDN 控制器
因為電梯數量很大,網關的數量也很大,設備安裝、維護、升級等,需要有一套便捷的低成本方案。傳統 SDN 網絡中,有數千臺設備已經是一張大網。但是對于物聯網,管理的設備幅度通常是百萬級的。
該方案通過采用云上SDN架構,同時支持基于虛擬化的分布式部署,實現了千萬級終端接入點的統一管理,部署和控制。從而為大量電梯的海量接入終端,如傳感器、攝像頭、轎廂話機等。
SDN 架構的作用在于集中管理、集中運維、集中維護。這樣一來,不再需要每個維護人員都具備非常高深的技能,高級技術人員可以呆在一個地方,在云端做維護,因此運維費用就能降下來。
3.開放架構
方案中的物聯網關融計算、存儲、語音、數據等功能于一體,可連接攝像頭、廣告屏等。方案公司把容器開放給了電梯廠商,允許電梯廠商在這個容器里面插入一些私有的軟件。這些軟件配合云端,為手機上的 APP 提供支撐。
能夠一些輔助的功能,比如說電梯的維護人員,要去維護電梯。就可以像我們上班打卡一樣,檢測他有沒有來過做過例行的巡檢。
除了給客戶提供私有的 APP 之外,電梯廠商還可以將容器開放給廣告公司或者他的客戶,對電梯的狀態等在 APP 上開放,或者進行電梯內的廣告屏內容刷新、廣告推動等,實現增值。
4.實施效果
官方給出的數據是:自動化的電梯運營管理,降低人工巡檢次數,管理效率提升,實現電梯運維成本降低50%。從被動等待到主動上報,從人員現場排除故障到在線提前分析,使業務中斷時間降低90%。
可以說運維成本高、檢修時間長兩大難題迎刃而解。
巨頭入局
電梯行業的收入主要分兩塊,其中電梯銷售占40%,維保服務占60%。過去幾十年來電梯廠商普遍以銷售電梯為主,在維保市場上的份額僅占12%。近年來,隨著電梯銷售收入開始放緩,廠商的經營方式開始轉變,從單一“制造”轉向“制造+服務”。
由于服務性行業是個勞動密集型行業,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而電梯物聯網既能降低成本、又能提高效率,已成了廠商打造競爭力的利器。
根據全球各大電梯制造商業績綜合表現,電梯業界權威媒體 Elevator Industry 公開發布了2017全球電梯10強榜單,名單如下:
這些榜上有名的巨頭,在近年紛紛入局電梯物聯網。
奧的斯+微軟
奧的斯電梯公司在1853年成立,他發明了全世界第一臺安全電梯。
在全球運作中的奧的斯電梯,多達200萬臺,平均每天載運20億人次上下樓。全球20棟最高建筑物,就有11棟采用奧的斯電梯。包括迪拜哈利法塔、紐約帝國大廈、吉隆坡雙子星大樓在內。龐大數量需要投入很大的人力、物力和財力去維持電梯正常運作。
兩年前,奧的斯和美國最大電信公司AT&T以及微軟合作,在30萬臺電梯中安裝大量感測器與小型服務器,隨時搜集振動、馬達運轉、上下高度等各種電梯運行數據,透過AT&T的網路,傳送到微軟協助建立的位于歐洲、北美和東亞的3個云端平臺上。
奧的斯在全球各地的24小時監控中心,可以隨時提取這些數據,監控30萬臺奧的斯電梯的運行狀況。透過大數據分析,電腦只要發現某地某臺電梯數據異常,就會馬上派遣當地維保技師到現場檢查,大幅降低電梯發生故障、乘客被關在電梯里的機率。
去年底開始,奧的斯給維保技師每人配備一部iPhone手機,上面有奧的斯自己開發的app。維保技師到達現場后,只要打開app,電梯的所有數據就一目了然地顯示在手機屏幕上,讓技師可以馬上知道哪里該檢修。奧的斯計劃在2019年前,讓全球3萬名維修技師都配備這個數字工具。
迅達電梯+華為
迅達集團具有140多年的發展歷史,目前是全球第一大自動扶梯生產商,同時也是世界第二大電梯供應商,每天全球有超過10億人次乘坐迅達的電梯及自動扶梯。
在去年的華為2016全聯接大會上,迅達與華為簽署物聯網聯接全球合作協議,宣布將在未來合作開發智能物聯網組件以實現對電梯和自動扶梯的無縫聯接。從2016年第四季度開始,方案陸續在瑞士、中國等地開始試點和部署。
根據計劃迅達將用幾年時間,讓全球上百萬部電梯實現聯網。
通力集團+IBM
通力在全球共運營110萬臺電梯和扶梯,每日移動超10億人。運載量如此龐大,電梯的運維耗費了通力大量的人力物力。
為了改變現狀,通力拿著過往電梯數據記錄找來IBM物聯網。2016年通力與IBM建立合作伙伴關系,利用IBM物聯網云服務平臺收集和存儲設備數據,分析數據、構建應用程序并開發新的解決方案。
2017年,通力推出了全新的遠程監控服務,創建了真正智能化的電梯和自動扶梯服務平臺,投放目標市場試用,目標在未來幾年內,使連接至云端的電梯和自動扶梯數量增一百萬臺。
目前,通力電梯的物聯網模塊已經通過“后裝”形式進入全維度的電梯維護市場,智能模塊可以通過速度、噪聲等多種信息獲知電梯的工作狀態,并通過3G、4G、WiFi、藍牙等各種通信手段上傳數據至管理方。
在中國,通力有將近一萬名維修技術人員為電梯做維護保養。原來傳統電梯維修需要2個小時或更久,但在給電梯加上了物聯網模塊之后,系統可以對故障進行提前分析,快速解決問題,將維修時間縮短至半個小時。
未來,通力還計劃給客戶提供獨一無二的體驗。例如,一個用戶到了電梯里,電梯可以識別出你是誰,有什么樣的喜好,特定的時間會到哪個樓層,直接把用戶送到想要的樓層。
結語
不僅如此,蒂森、三菱和日立等電梯大廠也開始全面實施電梯聯網,并將其視為新的利潤增長點。在第一梯隊的影響下,已有越來越多的廠商將物聯網技術引入到電梯體系中,未來也必將成為電梯的標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