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構:運營商5G發展的核心關鍵詞
4G方興未艾,5G已大步走來。過去的10年,中國電信運營商在努力實現通信技術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同步性。按照中國牌照頒發與全球首張牌照頒發的時間差距計算,3G時代,中國落后近10年;4G時代,中國落后世界僅3年,并且通過努力,快速建成了世界規模最大的4G網絡,而在未來5G時代,基本可以明確的是中國將與世界完全同步。
不同網絡代際更替頻率加快 帶來商業困境
快馬加鞭,迎頭趕上,固然讓全體國民為之欣喜,但卻給電信運營商們帶來了商業困境。
通信網絡的建設是龐大的固定資產投入。按照正常的商業邏輯,如此規模的資產投資,自然期望使用時間能夠盡可能延長,直到維護成本比新建網絡都昂貴為止。使用時間足夠長的2G網絡,運營商們樂享其成;然而從3G開始,風頭轉換,這邊網絡剛剛建好,剛開始有些收益,就馬上要投入建設下一代網絡建設。更何況,按照運營商內部人士的話說,每次更新換代,單基站的建設成本倍增(設備成本、站址成本、人工成本等均增長),基站數量倍增(新啟用的頻率集中在高頻,需要增加基站數量,以實現高覆蓋性)。
移動通信的不同代際之間更替頻率加快,需要提升收入,快速回收成本。但新的問題來了,移動通信已經從新產品變成了基礎設施,而基礎設施的特征是,所有人都在用,但每個人根據自身情況,每月支出的金額基本固定,資費高就少用一些,資費低就多用一些。近年來運營商們的ARPU值就是上述特征的反映,即無論運營商們如何強調從話務量經營向流量經營轉換,無論怎樣推動“提速降費”,但最終用戶的ARPU值卻基本穩定。
如此之下,商業困境就形成了。一方面網絡代際更替頻繁,且網絡成本上升,需要能夠提升收入,快速回收成本;另一方面,網絡淪為社會經濟基礎設施,ARPU值穩定,且幾無新用戶增量空間,總收入量趨向恒定。
重構,解決商業困境的核心之道
既然躺著無法賺錢,那么就站起來謀求轉型。過去的10年,是全球各國運營商的轉型時代,各轉型戰略層出不窮,其中的核心是在網絡運營的基礎上,構筑平臺、發展系統集成業務、發展互聯網業務等,成效是顯著的,運營商們的增量收入,越來越多地來自于新興的轉型業務,尤其是在網絡成為基礎設施、收入趨向恒定之后。
但是,運營商們轉型所邁入的領域是競爭激烈的領域。在這個領域,既有傳統的系統服務提供商,也有新興的互聯網企業。運營商既不占有品牌的優勢,也缺乏產品的優勢,更不具備技術的優勢,因此,仍然主要憑借網絡的優勢在與競爭對手們抗爭,例如電視視頻業務的核心優勢是網絡質量保證,移動互聯網應用的網絡優勢是獨立的流量計費方式。
運營商們對于其核心優勢資源的通信網絡,近十年來,其基本發展邏輯就未曾改變,即作為一種普適性的基礎資源。直接被用戶使用,產品與技術是普適化的;作為其他產品的基礎資源,如IPTV等,也是追求對用戶進行規模化覆蓋。從話務量經營轉向流量經營,只是在強調經營網絡產品的重點方向,并未改變普適性基礎資源的屬性。
如果說,網絡資產成本尚低,即便增量不增收,也能夠保證利潤空間。但移動通信代際更替,成本逐步上升,持續的增量不增收,只能進一步壓縮利潤空間,這對于利潤率本已較低的運營商們而言,無疑是滅頂之災。原有的轉型方向,自然需要繼續,但作為運營商核心資產與核心能力的網絡,也需要善加經營。深度挖掘,甚至重構自有的、行業壟斷的核心能力,遠比沖向一片新市場空間的獲益更多。
面對5G,站在新時代門口的運營商,都面對著重構的選擇,也就是說應該提供怎樣的產品給用戶。在可以預見的時期內,流量和語音仍然是用戶使用的兩大基本網絡產品,但是5G到來之后,用戶就會更多地使用嗎?當前4G無限量套餐的實例已經表明,敞開讓用戶使用,也未必見得比以前用戶訂購有限量套餐所使用的流量要多。畢竟,時間是有限的,單業務、單終端在固定時間內所可以消耗的流量是有限的。
因此,重構的主旨將由兩個方面構成。一個方面是用戶的重構,只有向“物”的方向拓展,才能夠打造出更多的網絡增量空間,因此當前行業普遍認為,未來5G主要是面向物聯網應用;另一個方面是個性化的重構,也就是說,每個用戶都能夠獲得獨一無二的網絡服務,目前基于SDN/NFV的智慧網絡建設正在展開,在5G時代,智慧化服務將是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