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4.0的困境與5個特點
時常關注科技新聞的朋友會發現,現如今工業4.0、物聯網、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各種概念滿天飛。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工業4.0,它是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在2013年漢諾威工業博覽會上提出的概念,是德國人為了推廣他們的工業技術而提出的一個營銷概念。從這個概念可以看出,工業4.0實際上是德國等先進制造業發達國家在進行一次大的制造業升級,以期保持其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因此,工業4.0概念提出之后,各國紛紛跟進,美國提出了工業物聯網,我國提出了中國制造2025,其實都是想在這一次工業革命中保持或者進一步占領國際市場,獲得競爭優勢。

據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有許多企業至今仍沒有充分利用工業4.0相關技術所帶來的潛力應用,并且在“以數據驅動服務”的方面處于落后。據Out-Law指出,華威制造集團(WMG)的一項研究報告對15個不同產業、22個不同國家業務中的53位高層主管進行調查。該報告顯示,這些企業事實上并沒有將數位化的概念與相關技術導入到公司的策略中,甚至于也缺乏對供應鏈的整合,或是利用未來極具發展潛力的應用來改變商業模式,像是從產品中找出相關的服務應用,繼而從產品提供者轉變為服務提供者,不僅賣產品也賣服務。此外還發現,企業正投入許多心思,努力解決特別是關于合約的法律問題。工業4.0最大的特色就是整合整個垂直產業,過去上中下游的廠商或企業幾乎不太互相干涉,但由于工業4.0是一個跨產業的新合作模式,這讓原本在不同領域的產業有了彼此合作的機會。
因此,企業需要尋求新的合作模式,而其中的風險在于該合作必須處于多方共享的狀態,傳統的合約或是合作模式已不太適用于工業4.0了。WMG的研究報告披露,在這些受訪者當中許多仍維持舊有的合約模式,但這可能因此讓企業錯失商機。唯有彈性、靈活的合作模式才能讓企業在工業4.0當中取得良機,并制造出更多元化的服務與應用。

至于市場方面,似乎普遍對于工業4.0尚未完全歷清。鼎新電腦去年以臺灣3,000多家企業為對象,針對智慧制造的現況進行調查。調查顯示,以現階段來說,臺灣企業離達到工業4.0全自動化或智慧化的運作仍有一段差距,目前則多以2.0半自動化階段居多。
甚至于當企業欲導入工業4.0時,首要面對的卻是“不知道自己能做些什么。”博世(Bosch)工廠自動化銷售協理陳俊隆發現,目前發展工業4.0最大的阻礙,是來自于客戶的需求不明確。
工業4.0具有以下5個特點:
1、互聯。把設備、生產線、工廠、供應商、產品、客戶緊密連接在一起。
2、數據。隨著信息物理系統的推廣、智能設備和終端的普及以及各種各樣傳感器的使用,將會帶來無所不在的感知和無所不在的連接,所有的生產設備、感知設備、聯網終端,包括生產者本身都在源源不斷地產生數據,這些數據將會滲透到企業運營、價值鏈以及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是工業4.0和制造革命的基石。
3、集成。工業4.0將無處不在的傳感器、嵌入式中端系統、智能控制系統、通信設施通過CPS形成一個智能網絡,使得產品與生產設備之間、不同的生產設備之間以及數字世界和物理世界之間能夠互聯,使得機器、工作部件、系統以及人類會通過網絡持續地保持數字信息的交流。
4、創新。工業4.0的實施過程是制造業創新發展的過程,制造技術、產品、模式、業態、組織等方面的創新,將會層出不窮,從技術創新到產品創新,到模式創新,再到液態創新,最后到組織創新。
5、轉型。在工業4.0時代,互聯網和(服)務聯網將滲透到工業的各個環節,形成高度靈活、個性化、智能化的產品與服務的生產模式,推動生產方式向大規模定制、服務型制造、創新驅動轉變。在這一過程中,用戶由部分參與向全程參與轉變,用戶不僅出現在生產流程的兩端,而且廣泛、實時參與生產和價值創造的全過程。
總結:不管概念如何發展,以人工智能、大數據為標志的工業4.0已經在我們的身邊展開了,通過這一次的工業革命,我們可以進行超級復雜流程的管理、大規模生產過程的優化和決策的快速執行,實現復雜生產和個性商業活動的高度整合,使人類的生產效率再上升一個數量級,使生產力得到進一步的釋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