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興危機:用創新裝扮自己的明天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中美貿易摩擦未止,美國商務部4月16日突然宣布,將禁止美國公司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7年,直到2025年!背后的理由是所謂的中興違反了美國限制向伊朗出售美國技術的制裁條款。任誰也沒有想到,中美貿易戰中最先倒下的,不是所謂要被淘汰的傳統產業或者外貿企業,而極可能是一家在中國改革開放特區引以為豪的標簽式高科技企業:中興通訊。
從3月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一份總統備忘錄,宣布將對價值 600 億美元的中國進出口產品征收“懲罰性”關稅開始,中美貿易戰持續升溫。在中美之間你來我往交鋒一陣后,隨著博鰲論壇上中國表態將擴大對外開放,中國領導人在主旨演講中推出: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創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主動擴大進口等更具開放性的四大開放舉措后,貿易戰稍微降溫。
輿論也一直依據過往經驗,習慣性認為這些表面的劍拔弩張,不過是美國政客為應付中期選舉的一些間歇性作秀而已,會隨著中國的象征性讓步與利益集團的游說而很快偃旗息鼓。但這次很明顯是個例外。美國昨晚突然宣布封殺中興通訊,令看似舒緩了的形勢徹底變味,陡轉急下。
這一事件不僅對包括中興在內的高科技企業產生影響,而且在輿論場上引發深入討論,出口禁運觸碰到了中國通信產業核心技術缺乏的痛點。“缺芯少魂”的問題,再次嚴峻地擺在人們面前。
這些年來,中國通信產業發展迅速,芯片自給率不斷提升。華為的麒麟芯片不斷追趕世界先進水平,龍芯可以和北斗一起飛上太空。但也要看到,在穩定性和可靠性要求更高的通信、軍事等領域,國產芯片還有較大差距。此次事件讓我們再次認識到:互聯網核心技術是我們最大的“命門”,核心技術受制于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
面對技術差距不能盲目悲觀,對中國的高科技發展喪失信心,而應該激發理性自強的心態與能力,通過自力更生掌握核心技術。“可以預見,從現在開始,中國將不計成本加大在芯片產業的投入,整個產業將迎來歷史性的機遇。”一位投資人如此評論道。確實,如果我們能夠痛定思痛,加快推進互聯網和信息產業政策完善和科技體制改革,并產生更強的改革緊迫感、凝聚起更大的改革力量,那就有可能把挑戰變成機遇。
對互聯網和信息產業來說,商業模式的創新固然能夠帶來流量和財富,但最終比拼的還是核心技術實力;對政府部門而言,應該形成更加有利于創新驅動發展的制度環境,比如說芯片設計具有試錯成本高和排錯難度大的特點,就需要從更大層面統合科研力量、實現集中攻關。就像中興在內部郵件中所言,“任何通往光明未來的道路都不是筆直的”,突破核心技術肯定會帶來陣痛,但在關鍵領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是為了用現在的短痛換來長遠的主動權。我們不必為今天的封鎖驚慌失措,中國的高科技能夠克服初期從無到有的困難,也有信心在后期突破核心技術的瓶頸。
保持信心的同時,我們也不能因遭遇屈辱式的制裁而產生極端偏激的情緒。一方面,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國際貿易體系中有足夠的騰挪空間;另一方面,國產通信產業從零起步,如今發展到與世界通信巨頭并駕齊驅,并在5G時代展現出領跑能力,絕不是得益于自我封閉。那種把封鎖當作“重大利好”“自主研發春天來了”的偏激聲音,把擴大開放與自力更生對立起來,反而不利于高科技的技術攻關。事實上,封閉最終只能走進死胡同,只有開放合作,道路才能越走越寬。美國這次實施出口禁運,國內的相關供應商股票應聲下跌、損失嚴重,就是一個明證。中國將繼續擴大開放,努力用好國際國內兩種科技資源,在與世界的互利共贏中實現自主創新。
中興事件注定將成為中國崛起路上的一個標志性事件。自家的頭牌“高科技公司”一打就趴下,多少顯示了大國崛起的成色。這或許令我們難堪,但絕不是壞事,因為它能給我們所需要的疼痛的清醒。以中國今日之經濟體量與彈性,只要我們知恥而后勇,扎扎實實去做科技研發投入與積累,時間最終會站在我們這一邊。
“不能總是用別人的昨天來裝扮自己的明天”,“只有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才能真正掌握競爭和發展的主動權,才能從根本上保障國家經濟安全、國防安全和其他安全。”習近平主席的告誡可謂刻骨銘心。核心技術靠化緣是要不來的,也是花錢買不來的。中國經濟發展的下半場重點是實現高質量發展,實現核心技術的自主創新。這條路很長,但只要用心做,就一定能實現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