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公布醫療服務三年計劃 市民卡將變健康卡
讓更多人在家門口看病,南京正在打造15分鐘健康服務圈。南京市政府15日公布了《南京市2018—2020年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規劃》,提出經過三年努力,要讓市基層醫療機構總診人次占全市總診療量比例達到65%以上,江北新區和江寧、浦口、六合、溧水、高淳五區區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
公立大醫院原則上不許原址擴張
根據南京市政府制定的發展目標:到2020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增長至6.5張,其中醫院5.7張,基層醫療衛生機構0.8張。按照不低于15%的公立醫院床位比例設置公立專科醫院,優先支持兒童、精神、婦產、康復等專科發展。
大醫院就地擴張的做法將被叫停。這次規劃明確提出,控制醫院單體規模與建設。嚴格控制公立醫院單體(單個執業點)床位規模的不合理增長。嚴禁公立醫院舉債建設。公立醫院單體(單個執業點)規模床位數達到或超過1500張的,原則上不得在原址擴大規模。動態調控公立醫院床位規模,全市醫院病床使用率低于95%,平均住院日高于同類醫院平均水平20%,疑難重癥患者比例及手術難度低于平均水平,床護比、醫護比配置不達標的,不允許增加床位。社會辦醫床位單體規模不受限制,但應在預留規劃空間內統籌考慮。
對于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衛生院)的發展,該規劃提出,要重點提升床位質量,提高使用效率。到2020年,全市每千常住人口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床位數力爭達到0.8張,各區根據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的實際情況和人口分布情況合理設置床位規模,重點加強護理、康復病床的設置。
郊區本地就診率要達90%
在醫療資源的布局上,該規劃指出,要依據區域常住人口數,全市每100萬—200萬人口設置1—2個綜合性醫院。江北新區和江寧、浦口、六合、溧水、高淳區原則上每個區設置1個綜合醫院和1個中醫類醫院,重點扶持精神、兒童、傳染、康復等專科醫療服務能力建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衛生院)按照街道(鎮)行政區劃或一定服務人口進行設置。到2020年,每個街道或每3萬—5萬服務人口設置1所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每個建制鎮辦好1所標準化建設的鎮衛生院。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不到的區域,城區按0.5萬—1.5萬人口設置1個社區衛生服務站,涉農區按行政村或2000—3000人口設立1所村衛生室。
為了提高醫療衛生服務可及性,南京市正在打造“15分鐘健康服務圈”,將綜合考慮服務人口數量、人口聚居程度、服務半徑等因素,進一步調整優化基層醫療衛生資源配置。到2020年,每千常住人口基層衛生人員數達到3.5人以上。初步建立起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全科醫生制度,基本形成統一規范的全科醫生培養模式和“首診在基層”的服務模式,全市基本實現城鄉每萬名居民有3.5名以上合格(注冊)的全科醫生,每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衛生院)全科醫生數不少于5人,力爭每個家庭有1名醫生簽約服務。原則上按照每千服務人口不少于1名的標準配備鄉村醫生,每所村衛生室至少有1名執業助理醫師。
到2020年,全市基層醫療機構總診人次占全市總診療量比例達到65%以上,江北新區和江寧、浦口、六合、溧水、高淳五區區域內就診率提高到90%左右。全市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鎮衛生院)家庭醫生制服務機構實施率達100%,戶籍家庭重點人群簽約服務率達75%以上。
市民卡將變身居民健康卡
對于普通市民而言,接下來很快的一個變化就是,手中的市民卡將會成為居民健康卡。這份規劃提出,以“南京衛生信息數據專網”建設為基礎,全面建設市、區健康信息綜合平臺。到2020年,全員人口信息、電子健康檔案、電子病歷、專業知識庫等數據庫基本建成,實現在各級各類醫療機構之間的信息共享、動態更新。到2020年,推進市民卡與居民健康卡深度融合實現醫療一卡通,建立統一支付賬戶實現醫療一賬通,優化醫療流程實現醫療一程通,加快移動醫療建設實現醫療一鍵通,逐步開放健康檔案查詢服務,加強市民健康自我管理。(仇惠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