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標簽等科技產品“護”夢打造生豬產業區塊鏈
運用新技術來服務保險消費者的技術手段,是保險業發展的一把利劍。
近年來,在國家持續推進“三農”大發展、新型農業主體群體快速擴容的背景下,飼養周期短、規模化群體飼養漸成主流,而與之相伴生的則是個體識別難,傳統的承保驗標出險查勘方式辦理保險很難操作。
以生豬為例,作為養豬大國,我國生豬產業目前基本是以人工養殖為主,成本較高,且存在缺乏數據收集、疫情管控手段缺乏、信息化建設不足、智能化水平較低以及各環節缺乏協同等眾多痛點。
如何證明做了病死豬保險理賠的豬就是當時投保的豬?病死豬是流向市場還是科學處理了?……一系列難題擺在眾多保險公司面前。為此,安華保險打出科技組合拳,打造生豬產業區塊鏈,圍繞區塊鏈、人工智能、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廣泛深入生豬整個產業鏈和服務環節,對生豬保險的生態進行改良創新和拓展延伸。
在吉林省,安華保險已將“豬臉識別”技術帶進傳統養豬業的千欄萬圈。通過“豬臉識別”技術,記錄每只豬的進食情況、健康狀況等信息,為每頭豬建立專有的終身檔案,推行精細化管理。據悉,目前母豬的豬臉識別率已達90%左右。
除了豬臉識別,安華保險還通過對養殖場遠程監控、RFID電子植入式標簽、個體影像識別等前沿技術,用AHPAD、巡檢機器人、科技智能系統與專業養殖保險系統高效對接,精準捕捉每一頭豬的相關數據,比如為豬測量體溫、觀察豬的進食量變化,比人工巡檢更精確,同時減少很多人力成本。
而采集的數據實時上鏈,每一頭豬從來源、養殖到流通、營銷等全過程信息都整合寫入區塊鏈,實現精細到“一豬一碼”的全流程追溯,解決生豬養殖、食品安全等問題。區塊鏈技術可以完成端到端記錄、數據傳輸、認證以及合同執行,保證信息不可偽造和篡改,真正地實現生豬及肉制品產品追溯體系建設,強化質量安全管理與風險控制。當然,最重要的是,確保理賠的那只“豬”,就是被處理的那只“豬”。

(智慧養殖+區塊鏈應用方案架構)
在生豬產業區塊鏈中,智能合約還可以真正實現智能理賠。簽好的電子合同在鏈上存證,養殖戶報案先發起申請——記錄上鏈,在病死豬已被處理后——記錄上鏈,養殖戶使用的保險APP上提示可以自助理賠,用戶理賠,獲得賠償——記錄上鏈。

因為數據是多方備份的,養殖公司、保險公司、屠宰場、檢疫站,甚至保監會都有聯盟鏈服務器,一旦有保險糾紛,可以全環節查看,是哪個地方出現的差錯。農戶、保險公司、養殖公司絕對可以采信所有鏈上的流轉數據。提高了協作效率,降低了溝通成本。

安華保險方面表示,當生豬產業插上區塊鏈翅膀,不僅可以提升整個生豬產業鏈運行的效益,而且還可以讓人們吃到安全、放心、健康的豬肉外,對于家畜行業金融服務不足的現狀,也帶來的改進的可能性。傳統養殖業中,因畜類確權難,所以難以做貸款,通過“智慧養殖+區塊鏈”,將每一頭豬確權,流轉過程透明可追溯,也能解決掉這個問題。

在科技創新上,其實安華人探索的腳步從未停止過。
去年,安華保險應用區塊鏈技術賦能產品創新,推出區塊鏈肉鴨養殖保險,破解該類保險數據失真難題。
在種植業方面,安華保險自主研發系列專用無人飛機,通過無人機遙感數據應用、GIS系統應用和“SGE天地眼”衛星遙感農林監測“天地空”一體化綜合平臺等,對大面積種植業災害、林業災害實現精準、細致的查勘。
安華保險還成立了安華研究院和工程技術研究所,專門致力于農業保險迫切需要的航空、機械、電子、測繪、遙感、數據融合、信息處理等多領域的技術研究工作。當前,安華自主研發系列專用無人飛機在農業保險查勘定損工作中得到廣泛應用,有效提高了農險查勘精度和效率。
今年安華保險又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杭州大江東空間信息技術研究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書,成立了安華農業保險空間信息與裝備技術實驗室。在農業空間信息數據處理、裝備研制、業務化應用、成果推廣、標準申報等方面開展合作,將載人輕轉旋翼機及無人機等高精科技廣泛應用于農業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