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 杭州醫院應用RFID等物聯網技術降低醫護人員感染風險

作者:本站收錄
來源:都市快報
日期:2020-02-03 11:26:52
摘要:在武漢的亞心醫院,李鵬飛他們就搭建了一套系統,利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記錄醫護人員的洗手數據。
關鍵詞:RFID預防感染

“你保護世界,我保護你”,杭州這些黑科技正在降低一線醫護人員和執勤人員感染風險

這個春節李鵬飛是一個人度過的。1月20日,他從武漢飛回杭州,就將自己隔離起來,不接觸任何人。這次武漢行,他們的任務是幫助當地醫院完善一套物聯網解決方案,用技術手段提高醫院的精細化管理。直到現在,他的4位同事還在武漢一線奮戰。 這是17年前,應對非典疫情時很少能看到的一幕。

因為互聯網基礎設施的完善,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增強現實等技術趨于成熟,科技正在成為應對這輪疫情有力的幫手。 在杭州,無數像李鵬飛這樣的項目經理、程序員或者工程師正在成為抗擊疫情,守一方安寧的隱形力量。這像極了17年前,面對同樣兇險的疫情,一個瘦小的杭州人帶領團隊所做的冒險。最終,SARS成就了這個叫馬云的男人,以及他的阿里巴巴經濟體。

銀江股份 一張工牌督促醫護人員勤洗手  

兩年前,李鵬飛所在的銀江股份就聯合華為,以及全國知名醫院開始研發一套基于無線網絡和物聯網的解決方案,實現患者、醫護、藥品、器械、醫療設備、醫療場所等之間的有效互動,按照一定的標準和規范對醫院進行更好的管理。 這是一套涉及不同人、不同設備、不同場景,運行起來有點復雜的系統,但拆解開來很容易發現,其中的大多數針對的是醫院長期以來難以解決的痛點。 拿看上去最簡單不過的洗手來說,被譽為“現代醫院流行病學之父”的伊格茲·塞麥爾維斯早在19世紀就發現,洗手是引發院內感染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但在SARS等流行病爆發的時候,因為工作量成倍增長,大量醫務人員疏忽了洗手,引發院內感染。 所以,這兩年,包括美國、日本、中國等國在內的技術團隊,都在試圖用技術手段督促醫護人員勤洗手。 在武漢的亞心醫院,李鵬飛他們就搭建了一套系統,利用RFID(射頻識別技術)記錄醫護人員的洗手數據。簡單來說,就是在醫護人員的工牌里加入一個芯片,當他們站到洗手臺前,臺盆下方會有個接收器,通過工牌發射的信號準確知曉是哪位醫生。 醫護人員的工牌里加入一個芯片 “我們在水龍頭的出水口位置加裝了一個小的傳感器,可以知道是否出水,出水量多少,以及出水了多長時間。這樣一來,就能知道醫護人員一天洗手情況。”李鵬飛介紹。 而在對洗手要求更高的手術室、隔離病房等區域,他們還利用人臉識別、全景攝像頭等技術,對特定醫護人員進行記錄。醫院的院感科將不定期抽查檢驗,根據時長,操作規范等信息,對洗手進行打分和規范。

 RFID的另一個應用是在體溫傳感器上。這是一個差不多兩枚硬幣大小的貼片,內含芯片,貼在人體上可以感知溫度,定時將信息發到終端,如果溫度有異常就會報警?!胺浅r期,盡量減少醫護人員和患者的直接接觸?!崩铢i飛說。 

 病人體溫有異常就會報警 

大華股份 于千萬人中找到發熱病人 

1月20日,國務院部署肺炎疫情防控工作,要求落實重點場所測體溫等措施,多部門聯防聯控。消息出來不久,大華股份就接到了杭州地鐵的需求:考慮到地鐵人流量大,如果采用傳統人對人的測溫方式,逐一進行單體測溫不僅速度慢,還有可能交叉感染。 雙方商議后決定,研發一套無感紅外人體熱成像測溫系統,并在做完相關測試后立刻投入使用。這套系統無需乘客刻意配合,通行即測溫,可在人流密集的出入口時自動實現遠距離、大面積、大客流的人體高精度測溫。 據大華股份產品經理尤清濤介紹,這套系統主要用來收集人體發出的紅外線輻射,“自然界中,凡是溫度大于絕對零度(-273.15℃)的物體都產生紅外線輻射,輻射能量和溫度存在對應關系,以此來實現測溫功能?!? 在這套系統中,熱成像攝像機和黑體是兩大核心技術,只要立在人流量較大的地方,就能夠對一片區域的人流進行測溫。如發現溫度異常個體,自帶白光燈和喇叭的熱成像攝像機就會觸發聲光報警,提醒現場工作人員進一步核查。目前,搭載了黑體的測溫系統在測量溫度在30℃-45℃的人或物時,誤差僅有0.3℃,高于國家標準。

 “在杭州,這套設備已經在地鐵、蕭山寧圍街道等區域使用。在上海,也運用于上?;疖囌?、虹橋和浦東機場等地?!庇惹鍧f,“在此前深圳的一個點位,系統一下午就發現了數位發燒人員,由工作人員帶到特定的地方做進一步核查。” 從推出至今,大華已經收到來自全國各地的需求。為了應對疫情,從初一就開始加急生產,讓更多設備盡快投入使用,加強控制傳染源,為避免疫情擴散做出貢獻。 

Rokid 用AR眼鏡拉開安全距離 

聯系江濤時,他剛好給西湖區又送了四副眼鏡。從1月28日開始,他所在的人機交互公司Rokid將旗下研發的AR眼鏡無償提供給一線執勤人員使用,幫助他們提升效率,降低感染風險。 “現在我們的眼鏡主要在浙江省內使用,已經交給湖州、衢州、杭州這邊的一線執勤人員共計20多副,主要用于識別車輛和人員信息。”江濤介紹,由于疫情管控措施,執勤人員需要對車輛及人員進行信息核實,按照原先的做法,他們必須近距離和司機、乘客接觸,拿到身份證再做錄入和核對。 這個過程首先需要耗費一定的時間,其次也增加了執勤人員被感染的風險。現在通過AR眼鏡,執勤人員只需要讓車內人員搖下車窗,就可以通過眼鏡做人臉識別,在1米左右的安全距離范圍內做查驗工作。

 “從目前的使用情況來看,多數執勤人員反應戴上眼鏡后效率提升,基本上在1-2秒就可以確定一個人的身份,特別是戶籍身份,判斷是否和疫情高發區存在聯系,識別潛在風險?!苯瓭f。 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Rokid還針對暗光、動態環境進行了專門優化,即使天色變暗,依然能夠保持90%以上的識別率。除了識別功能,這副眼鏡同時具備第一視角全程錄像功能,以及遠程協助功能,一旦出現突發事件,可在后臺實時調度和圖像追溯。 在接下來的返程高峰,開車回杭州的人很有可能見到這副眼鏡。 

每日互動 用大數據尋找無意識感染者 

假設武漢一個病毒攜帶者A出行,一路上碰到了20個B,回家又見到了20個親戚和朋友C。對于政府來說,找到A和C是容易的,B卻有可能散落在全國各地,如何有效尋找并隔離,是每一次疫情防控的重點和難點。 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成員李蘭娟將B稱之為“無意識的密集接觸者”。在疫情爆發后,她發起的樹蘭醫療集團和杭州的智能大數據服務商每日互動就快速組建聯合團隊,開始研究用大數據來分析散落在各地的隱形傳染源。 在接受央視采訪時李蘭娟表示,在大數據時代,人員的流動其實一目了然,應當通過科技的手段來幫助管理部門,來了解疫情可能發生的動態,也可以幫助疾控部門對可能流動的人員進行流行病學調查。比如,通過大數據能知道有多少人流向了北上廣深這樣的一線城市,又有多少人去到了農村,具體分布如何。 大數據時代,人員的流動一目了然 從業務來看,每日互動以消息推送技術服務為起點,通過服務微博、人民日報、滴滴出行等數十萬App,積累海量數據資源,可以較為精準地定位用戶所在地,以及周邊人群的大致信息。 

此前,他們已經嘗試將大數據運用于公共服務領域,比如為政府和國家機構提供大數據分析、人群熱力圖等數據技術,在災后救援方案、人群撤離路線等方面提供數據支持。 每日互動董事長方毅透露,經過過去10多天的日夜研發,聯合團隊做出的疫情趨勢圖與真實情況的擬合度越來越高。目前,他們已將數據分析成果提供給政府的一些重要部門,希望為疫情防控相關部門提供科學決策的依據,實現疫情可追溯、可預測、可視化和可量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