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康大華掀起安防革命!119頁報告揭秘萬億視頻物聯市場

隨著深度學習的出現,傳統安防產業正加速向視頻物聯轉型, 非智能時代下的安防項目主要任務是將畫面轉換為視頻并進行存儲, 智能物聯時代下安防廠商利用視頻數據的能力也隨之提升, 新增了將視頻圖像轉化為二維數據標簽、 并進一步還原為三維世界信息的能力, 可在此基礎上開發新應用, 基于大數據為客戶創造更大價值。
在轉型過程中,整個行業的商業模式由“硬件為主、 軟件配套” 轉變為“軟件為主、 硬件為輔” , 業務重點發生變化。根據IHS數據, 全球傳統安防產業的市場規模超3000億美金, 而視頻物聯是一個數倍于傳統安防產業的龐大市場 , 空間更廣闊。
01、視頻物聯,安防新形態
傳統安防產品種類很多, 主要有視頻監控、 實體防護、 防盜報警、 報警器等產品。
視頻監控:視頻監控占安防產品市場5成左右, 主要由安防攝像頭構成。安防攝像頭經歷了模擬、 數字、 網絡、 高清的升級過程, 目前在向AI智能方向發展。
實體防護:實體防護市場主要包括人力安保、 防盜門、 防盜窗、 防盜鎖等服務或者產品。
樓宇對講:主要應用于高層住宅小區, 可以實現訪客、 住戶和物業管理中心相互通話、 信息交流。包括對講器、 門口主機、 分機、 終端機、 管理機等產品。
出入口控制:主要應用于社區、 寫字樓的進出口, 分為車輛管理與人流管理兩類。主要包括停車場管理系統、 車位引導系統、 門禁、 道閘、 折疊門、 收費管理系統、 通道管理、崗亭等。

▲安防產品分類

▲2018年中國安防產品占比結構
現在, 傳統安防產業正加速向視頻物聯轉型。

▲視頻物聯時代的產品品類
安防行業安防下游應用廣泛, 根據產業特點可分為政府端、 商業端、 SME市場三大類:
政府端:包主要用于公安治理、 交通監管、 司法等方面。
商業端:需求分散, 按照行業可以分為文教衛, 醫療, 能源, 金融等。
SME市場:主要由小商鋪、 小企業、 家庭安防構成。

▲安防產品在各應用行業占比
細分行業產品形式:
平安城市:是由公安部牽頭, 為了維護社會安定和諧而建設的特大型綜合性信息化管理系統。主要嵌于各地具體的安防項目中。
金融行業:包括ATM機安保、 銀行大廳監控、 銀行柜臺監控、 銀行周邊監控等。
智能交通:車速監控、 車牌號識別、 電子警察、 交通卡口、 交通流量統計、 公安交通集成指揮系統。
工廠/園區:安防監控、 生產監控、 員工人臉識別、 防盜報警系統、 出入口控制、 電子巡更系統。
樓宇/物業:社區安防監控、 業主識別、 防火報警等。
教育/學校:校園安防監控、 校園周邊監控、 學生識別門禁、 電子圍欄等。
賣場/零售:商場防盜監控、 防盜門、 防盜箱等。
醫療:安防監控、 患者狀態監視等。
能源/環保:廠區安防監控、 設施工作狀況監視、 電子圍欄、 防盜設施、 信息保護系統等。
電力/水利:安防監控、 電子圍欄、 廠區周圍環境監控等
司法監獄:報警系統、 音視頻監控、 門禁系統、 對講系統、 會見管理系統等。
其他新興領域:無人機、 視覺機器、 無人倉儲物流、 無人商超等場景。
視頻物聯時代下,下游應用的變化:
不變:下游應用范圍大致相同, 同樣可以分為政府、 商業、 渠道
變化:決策權上移或后移;下游應用的覆蓋廣度與深度均有顯著優化(如新增智能看護等新需求)

▲下游應用變化
行業特征的變化:
1、從孤立、非智能走向互聯、智能。在傳統安防時代, 關鍵詞是看得清, 核心是記錄;在視覺物聯時代, 關鍵詞是看得懂+連接, 核心是賦能。

▲行業特征的變化
2、 從安全防護到助力企業數字化升級。

▲行業特征的變化
在商業模式上,傳統安防主要有以下三種,
政府端:政府端安防市場主要以項目招標的形式實施, 由中標方直接對接政府部門, 向各類軟硬件廠商采購所需硬件、 軟件, 并負責設備的安裝。項目規模差異較大, 從幾十萬至億元波動。中標方主要有通信運營商、 安防廠商、 安防集成商構成。
商業端:商業端的服務形式主要包括兩種:1、 文教衛等事業單位:與政府端類似, 多以項目招標的形式, 項目集成商負責投標以及向上游采購軟硬件。項目規模與單位的規模相關, 小學的安防項目規模在幾十萬至上百萬左右, 大學的安防項目規模則在數百萬以上(如中國藥科大學2019年平安校園預算610萬元) 。2、 其他行業:由項目集成商提供集成服務與安防廠商直接提供安防系統解決方案兩類形式構成。項目規模較大, 一般在百萬級以上。(郵儲銀行四川分行安防項目規模345萬元)。
SME市場:家庭、 小商鋪:以零售為主, 通過商場、 電商等平臺直接購買, 自行安裝或者技術人員上門安裝。攝像頭的價格與性能有關, 在150-4000元左右。自行安裝與集成商安裝價格差異較大, 如中型超市的自行安裝大概7000元(僅需硬件費用) , 安裝商報價20000以上。小企業:以安防集成商為主, 由安防集成商提供解決方案, 搭建安防監控系統。企業規模越大, 系統價格越高, 一般在幾十萬左右。
而在視頻物聯時代,商業模式會發生根本性的變革,具體表現在:招投標模式繼續, 同時聯合開發等新合作模式占比擴大, 現在與運營商的合作更多;與下游客戶的互動方式逐漸變化, 軟件端的粘性更強。

▲商業模式的變化
在產業鏈價值上, 傳統安防時代:上游為設備零部件廠商, 包括圖像傳感器、 芯片、 存儲、 鏡頭、 視頻算法等。芯片價格決定產品成本;中游為安防產品軟硬件廠商、 工程商(集成商) 、 運營商等廠商。安防中游市場, 國內安防工程:安防產品:安防服務價值占比為6 : 3 : 1, 國外市場安防服務價值占比相對較高;下游包括使用安防設備和系統的各個應用行業。海外市場受國際形勢影響大, 國內市場以平安城市、 智能交通、 金融、 文教衛等行業應用為主 。

▲產業鏈價值的變化
而在視頻物聯時代:上游:AI芯片價格成為決定整體成本的關鍵因素;中游:軟件產品和服務環節價值占比進一步提升;下游:應用范圍進一步拓寬。

▲行業壁壘的變化
定量看,傳統安防行業規模:
全球市場:安防行業產值規模在3000億美元以上, 整體增速維持7-9%。
國內市場:規模在8000億元以上, 增速10-15%。
海外市場:規模在10000億元以上, 增速5-10%。

▲安防行業規模
定性看,傳統安防行業未來仍會持續增長。安防行業最主要的特點就是穩定, 2014~2019年間全球增速穩定在5~10%, 國內增速穩定在10~15%左右。傳統安防行業可看成是整個社會公共安全的一份保險, 安防支出可比保費支出, 會長期、 穩定且持續的存在。根據wind數據, 2019年我國壽險、 財產險、 人身險分別為2.28/1.16/3.10萬億, 過去20年CAGR分別為18%/17%/20%, 長期維持穩定且持續的增長。

▲分領域的項目金額(單位:萬元)
視頻物聯是未來物聯網未來最重要的數據入口之一, 下游需求擴張至數萬億元, 且新需求源源不斷地涌現, 其中商業端天花板提升幅度最大。

▲視頻物聯
02、視頻物聯國內市場
國內的安防市場總體來說有三大特點:1、中國是全球最大的安防市場, 安防產業規模約8260億;2、 國內安防產業以視頻監控為主導, 視頻監控規模約1400億;3、中國市場向視頻物聯轉型節奏領先全球。

▲國內安防市場

▲國內視頻物聯產業結構拆分
產業畫像——過去政府主導,未來商業端興起。傳統安防,政府工程推動為主, 商業端滲透率處于低位, 民用市場尚未興起。安防龍頭的國內營收季度增速與政府在安防領域的投入呈現正相關關系, 可以驗證國內安防產業增長動力主要來自政府需求。
未來,視頻物聯產業興起后, AI化場景下大企業需求邊際改善,商業端需求有望成為產業發展主驅動力。

▲國內兩大龍頭營收結構
現在,安防智能化方案多樣化, 前端、 邊緣或云端方案并存, 但目前整體AI滲透率僅為個位數。隨著國內海思等廠商推出高性價比ASIC芯片, 加速安防產業向視頻物聯轉型。

▲ 國內廠商近期推出的安防AI芯片
下面我們分別從政府端、商業端和渠道端三方面來分析未來安防視頻物聯的趨勢。
首先政府端,公安+交通將構成主要市場。政府端主要包括公安、交通,還包括司法等其他行業:公安占比較大:需求偏維穩。2001年開始建設,一二線城市設施相對完善,主動力來自以雪亮工程、新型智慧城市為代表的政府項目;交通占比較小:需求偏基建。滲透率低于公安,同樣靠政府類項目拉動,未來增速更高。

▲國內政府端安防市場下游分布
國內政府端安防市場的迅速發展, 依靠政府在資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中國在公共安全領域的財政支出逐年增長;安防行業快速成長始于2003年平安城市工程;平安城市、 智慧城市、 雪亮工程等政策漸次落地, 持續推動安防建設 。

▲全國公共安全財政支出逐年增加

▲平安城市、 智慧城市、 雪亮工程
現階段:雪亮工程、 新基建等輪番拉動。
雪亮工程:整體空間在1400億左右。2017年“雪亮工程” 項目數705個, 2018年290個, 2019年381個, 目前滲透率較低(約50%) , 預計仍需4~5年時間基本完成建設。
新基建:2020年3月中央政治局會議提出加快新基建建設力度, 新基建中的5G、 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技術都是智慧城市的重要基礎設施, 這些技術的加速發展將為新型智慧城市的建設打下良好基礎。

▲雪亮工程項目市縣區及建設模式占比

▲ 地級市層面的典型雪亮工程項目
存量替換需求。
前端存量替換:全國3.5億個攝像頭, 存量空間較大;視頻監控設備壽命一般為5年, 政府端一般3~4年更快。
整體系統升級替換:國內對安防設備的利用方式較原始,仍以人工方式處理視頻為主;進行軟硬件一體化升級, 可大大提高用戶效率, 于5秒內實現人工30天的工作量。強化中心控制設備, 升級安防系統也帶來大量替換需求。
智能化升級需求。
智慧安防首先落地政府市場, 長期看千億市場空間。AI有望為安防帶來質的改變, 由被動監控變為主動分析, 由事后處理變為事前預警;傳統安防系統中前端價值占比近30%, 智能化升級后AI攝像頭占據大部分成本;長期看, 政府端視頻監控將100%替換為AI設備;短期看, 受限于高成本, 大范圍普及尚需時日, 目前滲透率仍在個位數;國內AI芯片龍頭計劃20年H2推出升級版安防ASIC芯片, 價格有望下探至10~20美金, 相比英偉達TX系列GPU芯片100美金量級的ASP, 海思新產品的發布將助力安防產業的視頻物聯轉型進程, 并有望從政府端拓展至商業端。

▲視頻監控AI滲透率加速提升
近期招投標數據逐步回暖,全年有望穩增長。
政府端需求逐步復蘇:總體邏輯:政府招投標項目的減少主要由于國內去杠桿以及疫情導致需求滯后釋放。隨著政府財政政策逐步轉向積極, 疊加新基建帶動需求釋放, 預計下半年政府端需求有望迎來反彈。數據驗證:我們統計的2020年前5月政府安防項目招投標額同比均下滑9%, 與一季度相比已有明顯改善(20Q1招投標金額分別同比-19%/-29%) , 我們預計2020年全年政府端保持穩健增長。

▲政府安防項目數量月度統計

▲ 政府安防項目金額月度統計
商業端:從安全防范到效率提升,企業數字化升級。

▲ 視覺物聯時代商業端變化
商業端:以零售業為例——傳統模式下市場空間。
單店模型:便利店:100m2便利店× 2路普通攝像頭/100m2 = 2路攝像頭/店(約600元) , 配套設備有交換機、 硬盤、 顯示器等(約1000元) 。便利店面積在30~150m2, 平均單店價值量約在1500元左右。超市:1000m2超市× 2路普通攝像頭/100m2 = 20路攝像頭/店(約6000元) , 加上配套設配(4000~6000元) 。超市面積在500~6000m2 , 平均單店價值量約2萬元左右。購物商場:根據產業調研, 大型商場的安防設備需求在8~14元/平米。購物商場面積在0.6~10萬m2, 平均單店價值量約50~70萬元左右。
門店數量:便利店(12萬) +超市(10+萬) +商場&購物中心(約1萬家);理論市場空間:便利店(~2億) +超市(20~30億) +商場&購物中心(50~70億) =~100億;滲透率:較高。

▲中國便利店現狀
所以,AI升級時代市場空間也可以很容易測算,如下圖。

▲AI升級時代市場空間
另外, 在教育、 工廠、制造、 溯源監管、 物流、 煤礦冶金、 石油石化、 電力行業視頻物聯也有著很大的升級前景,尤其在B端有廣泛應用, 大部分領域滲透率正處于從0到1的過程, 潛在市場空間可觀。

▲視頻物聯潛在空間
在渠道端:針對SME客戶,龍頭占據主導。
渠道端市場特征:客戶類型:主要針對家庭及小微企業客戶(如商超);銷售模式:可分為線下、 線上推廣渠道, 目前仍以線下為主。線下渠道即第三方經銷商, 如零售商的賣場;線上渠道即淘寶、 京東、 自營電商等;廠商布局:海康威視等廠商拓展渠道端市場時, 以主品牌和創新品牌雙管齊下;市場空間:目前渠道端整體空間約400億元(視頻監控口徑) , 其中海康、 大華占據大部分市場;根據我們測算潛在市場空間在千億元以上, 若考慮視頻物聯轉型, 實際空間更大。

▲國內民用安防廠商布局

▲ 國內渠道市場規模測算
需求升級:從單品到套裝/方案, 從純硬件到軟硬件結合(云服務等) , AI及IoT需求興起。龍頭布局:海康推出海康云商, 大華推出大華渠道, 推動渠道市場的云化、 數據化、 可追蹤化, 加強對經銷商管理, 進而實現渠道行業的規范化;同時搭配線下分倉倉儲渠道, 更適應現代物流方式, 幫助下游客戶實現快周轉, 整體將更具有規模效應。
目前國內安防企業發展主要有兩個特點:集中化和智能化。

▲安防行業現狀
疫情沖擊下,龍頭廠商有望加速整合市場。2020年3月15日, 全國安協合作互助聯盟與中安網邀請全國安防企業參與《2020年企業復工復產》 問卷調查,共回收205份有效問卷, 調查結果如下:
七成企業Q1訂單減少, 供應鏈尚未完全恢復。根據問卷調查反饋, 1) 需求端:受疫情影響, 除了紅外測溫等抗疫產品緊俏外, 其余安防產品銷售情況均有所下滑, 有73%的安防企業表示Q1訂單減少, 僅有10%的企業表示訂單未受影響。2) 供給端:30%的企業表示產業鏈尚未恢復, 供應鏈生產受較大影響, 53%的企業表示供應鏈生產部分受影響。此外, 受物流運輸、 人工成本等因素影響, 部分原材料開始出現漲價現象, 54%的企業表示原材料有漲價情況, 漲幅在10%~30%范圍之內。
安防廠商面臨不同程度壓力, 或將引發新一輪洗牌。疫情影響下, 安防廠商面臨多重壓力, 1) 需求延遲釋放,訂單同比減少, 營收增長動力不足;2) 項目停工導致前期墊資難以及時回收, 部分安防廠商現金流緊張;3)下游客戶對紅外測溫、 智能化需求增加, 對安防廠商創新能力提出更高要求。我們認為, 行業內規模小、 創新能力不足的廠商或將加速退出安防市場。
2020年新冠疫情先在國內爆發, 后又在全球范圍內蔓延, 已成為較為嚴重的全球公共衛生事件。安防廠商全年業績預計將持續承壓。在此背景下, 良好現金流是支撐廠商順利渡過“寒冬” 甚至階段性提高份額的重要能力。龍頭廠商資金實力雄厚, 有望順利穿越行業底部, 同時保持份額甚至進一步整合上下游資源。
目前,競爭格局的邏輯更多的轉向“軟件”布局。項目化、 定制化方案的行業特點:要求多層次軟件布局, 強調不同軟件的組合能力;場景化、 碎片化的行業應用特征:合作伙伴賦能有限, VS手機大單品;中臺能力重要性凸顯:軟件的組件化, 組件的可復用性;同時不能放棄定制, 研發下沉。

▲視頻物聯廠商典型業務架構
供應鏈方面, 為應對海外供應鏈不確定性,安防龍頭積極備貨:
2019年海康威視新增近55億存貨,其中關鍵零部件備貨周期在1~2年;
大華股份同樣積極對關鍵元器件備貨, 2019年存貨中原材料賬面余額新增6.8億元。
供應鏈情況研究:前端攝像頭產品:基本實現國產替代, AI芯片基本具備國產化能力;安防鏡頭的采購:以國內的舜宇光學科技、聯合光電、福光股份等為主;CMOS傳感器的采購:國內豪威科技(韋爾股份)、格科微等,高端部分來自索尼等;編解碼芯片的采購:IPC芯片以海思為主, ISP芯片以富瀚微為主,國內廠商均占主流;電源管理芯片的采購:以TI、安霸等國際廠商為主,海康大華正積極導入非美國供應商;新加入的AI芯片:實驗室階段主要采購自英偉達GPU,目前國內的海思、寒武紀等廠商已可提供替代的SoC產品方案。
中后端產品:安防龍頭攜手供應鏈廠商積極研發替代方案 ;DVR/NVR芯片:供應商以海思為主;存儲硬盤:安防主要采用機械硬盤,主要采購自希捷、西數,可采用高成本SSD方案替代;服務器CPU:公司目前服務器以x86架構為主, CPU供應商主要為Intel;國內廠商兆芯、海光正研制x86架構CPU,目前已有產品落地,性能上較國際大廠仍有距離;華為基于鯤鵬920芯片推出泰山服務器( ARM架構)。

▲供應鏈拆解——前端攝像機

▲供應鏈拆解——AI攝像機、 DVR/NVR、服務器

▲國產替代趨勢
03、海外格局
國外安防行業現狀主要有下面四個特點:
1、整體增速慢于國內, 歷史五年CAGR達7.8%;
2、規模約國內1.5~2.5倍(規模萬億人民幣) , 預計未來CAGR為6%~8%;
3、國外安防升級進程慢于國內, 目前正處于向解決方案轉型階段;
4、不同國家與地區之間的差異明顯;

▲海外安防市場

▲2015-2020年全球不同地區視頻監控市場規模及預測(十億美元)

▲ 各地區安防產業畫像
近年來發達國家以產品更新換代需求為主, 市場成熟增速穩定, 增速約3%-6%, 目前正處于向解決方案轉型過程中;近年來發達國家以產品更新換代需求為主, 市場成熟增速穩定, 增速約3%-6%, 目前正處于向解決方案轉型過程中;發達國家廠商傾向于軟硬件分工, 軟件可適配各類硬件, 兼容性高。

▲發達國家安防行業
而新興國家方面, 國際安全局勢趨嚴, 新興市場高速增長, 以增量需求為主, 總體超15%。
亞洲市場:以中國、 印度等為代表的亞洲市場保持高速成長, 產品多元化且包容力強,囊括高、 中、 低端各檔次產品;
南美市場:以巴西、 阿根廷為代表, 視頻監控市場需求亦增長迅速;
非洲市場:以南非及西南非為主, 市場集中于工礦監控和商業監控。
發展中國家多處于平安城市建設初期, 產品多為進口, 注重產品價格;一帶一路東風, 助力國內安防廠商掘金新興地區安防市場。

▲安防廠商出海面臨的挑戰
安防行業龍頭多是綜合類廠商(5家) 、 視頻監控廠商(7家) 與門禁廠商(3家) 。

▲全球安防行業公司TOP15
視頻監控市場集中度較低:
海外市場中, 2015年安迅士與海康威視占比最大, 均為9%;主要原因:視頻監控涉及國家安全, 各地都傾向于使用本地廠商的產品。

▲視頻監控企業市場份額
國外安防公司特點:
研發成本:國外公司人均研發投入多, 國內企業憑借工程師紅利具備研發費用優勢;
研發方向:多數國外安防公司多專注于硬件開發, 國內公司在視覺物聯轉型領域走在全球前列(海外IBM 20年6月宣布退出人臉識別業務) ;
研發產品:海外軟件、 硬件安防企業分離, 難以軟硬件一體化。
從盈利角度, 國外安防產品價格較高, 比國內同類產品高20%, 不具價格優勢;國外安防企業毛利率較高, 但凈利率低:2016年海康威視毛利率低于Axis 5.8pcts, 然凈利率反超出Axis 13.1pcts。

▲盈利角度看國外安防公司
04、海康威視
海康威視是由“浙江海康信息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于2001年正式成立,最初公司持有百分之五十一的股權,另外百分之四十九的股權由龔虹嘉持有。海康威視主要生產符合視頻監控市場的產品。它將其年收入的8%用于研發。2015年,海康威視研究院位居KITTI評測世界第一,連續四年蟬聯iHS全球視頻監控市場占有率第一位,“海康威視”商標被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海康威視躍居2015年度“全球安防50強”第二名。
到2015年底,總共有18,000名員工和7,181名工程師在其研發團隊工作。

▲海康威視的內部變革
在技術上, 海康新架構特點是組件復用,效率提升。
組件:能獨立完成某項技術或業務任務的軟件單元,以可復用為目的進行軟件的組件化拆分和設計, 包括基礎環境組件、通用服務組件、共性業務組件和行業業務組件。
構架:組件集成和運行的基本環境,滿足不同業務場景提煉的海康域見和海康云遠兩大構架已逐步成熟,支持了大量軟件產品和定制化應用的開發。
目前,海康威視在統一軟件技術架構的開發模式下,軟件產品中組件復用率達到93%,平均每個產品新增組件數僅為5個。

▲海康威視統一軟件技術架構

▲組件復用的兩種方式
海康威視的短期驅動力有三個,分別是政府回暖、紅外爆發、商業端韌性足。
政府端需求回暖:受益于政府積極的財政政策, 相關需求逐步回暖, 我們統計的2020年前5月政府安防項目招投標額同比均下滑9%, 與一季度相比已有明顯改善(20Q1招投標金額分別同比-19%/-29%)。
疫情背景下紅外測溫需求猛增:2020年受到疫情沖擊, 全球安防需求受到抑制(國內率先復蘇) , 與此同時紅外測溫需求猛增, 國內往年不足千臺, 而預計今年出貨量達15~20萬臺(含出口)。
商業端需求具備韌性足:一方面, 垃圾分類等新興應用場景出現, 帶來增量需求;另一方面, 商業端需求轉變為企業效率提升, 驅動單項目ASP大幅提升, 預計商業端增速高于國內整體市場。
中期來看, AI替換和創新業務高增長將是其驅動力。
AI:AI產品單價逐步降低后, 滲透率逐步提升, 若滲透率達到35%, 市場規模有望突破千億, 長期看政府端有望100%覆蓋, 商業端也將逐步滲透。

▲海康威視中期驅動力

▲海康威視創新業務
長期驅動力是, 基于視覺的智能物聯轉型。
發展趨勢:隨著AI、 IoT、 大數據技術滲入攝像頭, 安防行業邊界不斷模糊, 視頻大數據的應用范圍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安全防護領域, 逐漸應用到非安防領域(如商超、 酒店、 銀行等) , 基于視覺技術的智能物聯市場逐步成型。
市場空間測算:基于視覺的智能物聯產業空間遠大于傳統安防, 預計未來將超數萬億元。
競爭格局:傳統安防龍頭與跨界企業紛紛涌入, 短期內雙方在競爭中前行, 目前兩類公司業務邊界逐步走向清晰, 長期來看安防龍頭與科技巨頭將合作共筑視頻物聯生態。海康威視作為傳統安防龍頭, 在算力、 算法、 數據等關鍵領域積累雄厚, 有望在轉型過程中持續領先。
05、大華股份
除了海康威視,國內另一大安防巨頭是大華股份。大華深耕安防領域18年, 已從最初的視頻壓縮板卡研發制造商發展為以視頻為核心的智慧物聯解決方案提供商, 連續十年榮獲安防十大品牌, 穩居安防業龍頭地位。

▲大華股份狀況
業務占比:17年之前分為前中后端, 17年開始采用解決方案與業務分類。
毛利率對比:19年比海康低4.9%, 差距逐步縮小;
凈利率對比:與海康差距維持在10%左右。

▲大華股份業務狀況
作為全球僅次于海康威視的安防龍頭, 持續深化傳統安防布局, 受益龍頭優勢公司國內外市占率持續提升。另一方面, 公司持續推動的內部改革也為公司“穩安防” 提供了良好的人力和制度基礎。
在驅動力上,大華同海康威視。短期看政府端回暖+紅外爆發+商業端韌性足, 中期看AI替換+創新業務高增長, 長期看視覺物聯轉型。

▲大華股份驅動力
智東西認為,目前,安防的觸角已經延伸到交通、家居、教育、醫療、城市級應用等領域,逐步形成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家居、平安城市、安防+人防、安防云在內的新興市場。可以說,物聯網對安防行業的發展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越來越多的傳統安防企業通過“物聯網”尋求更多元化的發展,旨在為用戶帶來更好的使用體驗。而視頻物聯更是給安防行業插上了翅膀,物聯網通過前端的感知系統采集,經過傳輸網絡的數據匯總,進而實現海量感知數據的應用。同時也促進安防系統逐步從單純的安防監控向行業安全化和可視化管理方面進行轉變,系統架構也從簡單孤立的系統向與業務密切相關的綜合性管理平臺進行演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