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ID:一項克格勃發明的讓支付寶成為雞肋的技術
有人自豪地發文說,中國的支付寶,微信支付等手機支付手段,把世界遠遠拋到腦后。假如美國的手機支付普及了,就不會出現最近黑人弗洛伊德的悲劇。沒有現金,就沒有假幣,他就不會因為疑似假幣遭到警察壓喉而死!

此言差矣!手機支付方式在美國等西方國家雖然也有,但沒廣泛流行開來,這是因為另一項技術的廣泛應用,使得手機支付方式實際上被淘汰了。中國即將發行的數字貨幣,也將以這項技術為基礎。
你有沒有覺得奇怪過:現在的信用卡,只要在機器上晃一下,就可以讀取了,而不需要像以前那樣用卡的磁段插入讀卡器刷一下;門卡也是如此,只要在門口的機器上晃一下即可,并無物理接觸。有點物理知識的人,可能覺察到這一定是利用電磁波起作用的,但信用卡和門卡上并沒見裝電池,沒電就不可能產生電磁波,這是哪門子黑科技?
其原理是這樣的:讀卡器持續發出某一頻段的電波,而用戶的卡上內置一個電路,當感受到讀卡器發出的電波后,電波的能量能啟動內置電路產生感應電流。利用感應電流的能量,卡發出自己的電波與機器發生交流,從而完成相應的后續動作(開門,付錢等)。
這個技術叫射頻識別(RFID),是用途廣泛,方興未艾的偉大技術。前幾年的諾貝爾獎曾授予了諸如光纖,LED這些實用技術。射頻識別相比這些得獎技術,有過之而無不及,但可能永遠也不會得獎了。因為原創這項技術的,是匿名的蘇聯克格勃特務,因此不符合諾貝爾獎的授予條件。
故事要追述到蘇美冷戰期間,那段時間,蘇美情報機構常常利用為對方修建或改建大使館的機會,把有線竊聽裝置埋設在使館內,彼此小摩擦甚多,可以說是無所不用其極!1945年8月4日,蘇聯少年先鋒隊將一個巨大而精致的木質美國國徽送給了時任美國駐蘇聯大使威廉·埃夫里爾·哈里曼,金唇竊聽器就嵌入在國徽中。當時,美國人用最先進的技術對這個禮品進行了掃描,沒有發現任何供電設備,所以放心地把它懸掛在了大使館中。該國徽懸掛在美國駐蘇聯大使館(Spaso House)的大使辦公室中長達七年,直到喬治·凱南擔任美國駐蘇聯大使時才被發現。
金唇(英語:The Thing,可能那時候美國人不知道這是啥,所以就叫這東西!),是第一種利用無源技術(不需要電源)傳輸聲音信號的竊聽器,所以被認為是射頻識別技術的前身。“一切竊聽器都需要電源”這個間諜領域貌似不可顛覆的真理,被蘇聯人打破了。蘇聯人放置了一個精巧的設備,“金唇”,在木質國徽中。這是一個鼓膜銜接的鋼針,附近人們攀談的聲響會經過薄膜轉化成鋼針的振動,而克格勃在對面的樓里用高強度的雷達掃射這枚鋼針,就可以經過細小的振動信息復原屋內的聲波。因為沒有用電,當時的反竊聽設備無法捕捉到任何信號。
射頻識別的無線系統通常有兩個部分,即應答器與閱讀器。應答器近年來又被稱作標簽或RFID電子標簽,每一個標簽有一個獨一無二的電子編碼用于識別。電子標簽的組成包括 IC 芯片與通信天線。
作為 RFID 系統中的數據載體,標簽在收到閱讀器發出的查詢信號時,能夠將一部分能量信號轉換為直流電流,以維持標簽內部電路工作;同時對另一部分信號進行調制、處理,再對閱讀器進行答復。閱讀器采用模塊化設計,最基本單元的為射頻電路與信號處理電路。
現在,在工業自動化,商業自動化,交通運輸的監控系統,高速公路的收費系統,物品管理,流水線生產自動化,門禁系統,金融交易,倉儲管理,車輛防盜等方面RFID技術的推廣和使用都有著不可逆轉的趨勢。在未來,RFID將會有更多更精彩的應用,比如生物特征識別,如近幾年,國內外已開發應用了聲音識別、人臉識別、簽字識別、指紋識別、掌形識別、眼虹膜識別等人體生物特征的鑒別。生物特征識別時代已經到來,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將成為RFID重要組成部分,并促進RFID技術更快地發展。
手機支付中,需要接受方和支付方都是聯網的。但在射頻識別支付中,支付方是不用聯網的,甚至不用有電,而接受方如果有內置程序和儲存信息的設置,也可以不聯網。這樣,在網絡無覆蓋區域,甚至沒有電的區域,都可以使用。所以,普及了射頻識別信用卡的美國等國,是不屑于再去使用落后的手機支付了。未來中國的數字貨幣,可能就是一張具有射頻識別功能的數字卡,未來的手機可能會具有射頻識別的接受功能。當數字貨幣就緒時,無論從技術上,還是政治上,手機支付都將走向沒落:央行怎么會拱手讓私營公司攢那么多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