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物聯網技術給企業插上時代的翅膀——RFID行業“隱形冠軍”品冠物聯科技有限公司

RFID(射頻識別技術)是 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 的縮寫。其原理為閱讀器與標簽之間進行非接觸式的無線電訊號通信,達到識別目標的目的。相較于傳統的條形碼識別技術,RFID技術在高效、精準、安全方面的優勢十分突出。它將一顆比芝麻還要小的芯片連接上天線,復合在普通標簽內,成為商品的電子“身份證”。由讀寫器發射特定頻率的無線電波能量驅動標簽電路,將事先寫好的數據送出,數據被讀寫器接收并傳送給應用程序做出相應處理。具有大批量、高速度、長距離、穿透式讀取的特點,且能支持數據加密。
我們身邊最常見的RFID運用有身份證、護照、公交卡、門禁卡等等。其實它更普遍的被運用在生產線自動化、物流管理上,是一種很典型的物聯網技術。藍天澄澈,白云飄忽。位于菱湖大道200號的中國傳感網創新產業園內,茂密的綠色植物遮掩著一幢幢高大的建筑,顯得那樣的靜謐,只有停車場上密密麻麻的車輛,透露出這些大樓里的繁忙和緊張。正像這秋天的氣候一樣,在表面的平靜下鼓蕩著變化的張力。

靜悄悄的“隱形冠軍”
像所有不“顯山露水”的高凈值科創企業一樣,中國物聯網細分領域的頭部頂尖企業、RFID的龍頭老大之一品冠物聯科技有限公司就在產業園內的一幢大廈里悄悄地忙碌著,上百名員工少部分在流水線上制作標簽,大部分人則靜靜地坐在辦公臺前,面對著各自的電腦屏幕。
2009年8月7日,時任總理溫家寶視察中科院無錫高新微納傳感網工程技術研發中心,敏銳地發現了無錫在傳感器研究方面的技術積累、在集成電路與傳統制造業的產業積淀和人才儲備,提出“在傳感網發展中,要早一點謀劃未來,早一點攻破核心技術,盡快建立‘感知中國’中心。”不久,國務院批準了無錫建設《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國家傳感信息中心)》規劃,從此這座工商名城,開啟了物聯網的時代。在政府重點扶持政策的主導下,一大批國內頂尖的物聯網研究機構、企業快速在無錫集聚。做為海爾集團關聯企業,小乙物聯科技(北京)股份有限公司(839047)的全資子公司——品冠物聯科技有限公司2015年進駐園區。
品冠物聯是一家集研產銷于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主打產品Thinkgo系列涵蓋了RFID解決方案、RFID標簽、RFID軟硬件系統及數據平臺運營,在服裝、民航、金融、制造、零售、物流、電力等領域頗有作為,其服務的海瀾之家、海爾、海南航空等均為RFID應用的行業標桿。
截至目前,品冠物聯已獲得專利60余項,參與起草國家標準1項(GB/T37026-2018)、國際標準2項(IEEE P2786、IEEE P2796)。是中國服裝物聯生態聯盟發起單位、RAIN RFID會員、IEEE高級會員。榮獲“高新技術企業”“無錫市認定企業技術中心”“2016年無錫市優秀物聯網企業”“2018中國最具影響力物聯網生態”“2019無錫市瞪羚企業”等稱號。
RFID應用重在方案“貼心”擁有國家標準化委員會技術委員身份的公司CEO蔣宗清先生表示,品冠物聯能走到今天,得益于理念和堅守。早在2003年,他就接觸到了RFID的概念,周邊也有許多人帶著大量的資金在投入。但他抵御住了各種誘惑,硬是仔細研究了5年,在許多投資者成為“烈士”后才沖進了這片“藍海”。
蔣宗清認為,在中國這個制造業大國,RFID 已經形成了“應用引領,技術支撐”的發展模式。他的業務邏輯,是主攻行業頭部企業建立標桿。海瀾之家作為中國最大的服裝品牌,截至2018年,已有5097個門店遍布在全國31個省,每年出貨量約1.4億件。設在江陰的物流園面積約80萬平方米,倉庫員工雖然眾多,但在海量的進出貨物下,仍然存在大量統計漏誤。2014年,海瀾集團在業內率先提出希望通過應用 RFID 技術與自動化設備的結合,全面提升倉儲管理水平。品冠物聯在眾多的競爭者中,以最為適合企業需要的方案一舉中標。“過去服裝入庫、出庫都要人工一件一件掃碼讀取信息,用了品冠的RFID標簽,在幾秒鐘內就能成批讀取一整箱的服裝信息。”其系統上線后,總倉日收貨能力提升了5倍、用工減少2/3且勞動強度明顯降低,操作場地也減少了2/3。目前海瀾RFID智慧服裝倉儲項目,是全國最大的超高頻RFID應用項目,也是“無錫國家傳感網創新示范區十大應用案例”之一。在后續服務中,品冠物聯一年就要為海瀾之家提供上億件標簽。
蔣宗清表示,做為一項成熟的技術,RFID的應用關鍵已不在設備,而在于方案的設計,要看你對客戶要求的理解。品冠物聯在參與項目前,都要派遣有關人員深入進行至少半年的調查研究。真正了解客戶的所想、所需,以實現RFID技術和業務需要的融合。他們為各大銀行開發的貨金系統設備、RFID電子鎖系統、、票據與貴金屬管理系統、現金智能管理系統等,解決了金融機構迫在眉睫的需求。在金融智能倉儲與智能運輸方面,具有開拓性的意義。
2018年5月,在江蘇省委書記婁勤儉、海爾集團首席執行官張瑞敏的見證下,由海爾和品冠共同打造的海爾(無錫)物聯生態網示范基地簽約落戶新吳區。建設內容包括COSMOPlat物聯生態網基地、海爾衣聯網產業應用基地、海爾智家社區建設、5G通信產業研究院等。以品冠主導的中國服裝物聯生態聯盟,目前已擁有成員5000多家,通過RFID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的規范,沉淀了包括1080萬個家庭、3.2萬家智能門店及28萬臺門店在線家電、5.7億條RFID標簽的海量市場數據,將實現衣物的全生命周期智能化管理。
RFID的未來需要有想像力
做為一個在全球已經形成完整產業鏈、擁有可靠技術、產品價格穩定且在不斷下降中的行業,RFID是否還能給后來者的創業者以新的機會呢?蔣宗清大笑著說,“有,機會還有的是呢。”
據他介紹,RFID并不是一項新技術,早在上世紀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就被空軍用在敵我飛機的辨別上。但直到上世紀70年代,基于集成電路芯片的RFID系統問世,這項技術才進入快速發展期。90年代,沃爾瑪率先將超高頻RFID技術大規模應用于現代零售管理。因為沃爾瑪對所有供應商均要求使用RFID,長此以往該體系就成了國際標準。
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將RFID技術列入22項未來重點發展前沿技術,使之成國家戰略。2014年,RFID應用在國內進入爆發期。由應用發揮的行業牽引作用日益顯現,市場接受度正明顯加速。去年,全球RFID已經達到200億件的規模,而中國只占到10億件(絕大部應用于迪卡儂、HM、Zara、耐克、沃爾瑪、優衣庫等品牌)。2017年,當日本RFID應用只有7億-11億件時,日本經產省就提出到2025年要在該國實現1000億件的目標。列舉這些數字,無非是表明這一產業的發展空間還有多大。
從另一個方面來說,與其他高科技行業類似,RFID的核心——芯片,目前同樣也掌握在歐美數家企業手里,國內雖然也有企業開始了這方面的嘗試,但還有相當大的差距。但在另一關鍵RFID天線設計領域,國內已有世界級專家,品冠物聯在這方面已達到領先水平。
蔣宗清認為,隨著2017年阿里無人超市的出現和RFID成本的不斷下降,快銷市場將是RFID行業的下一個藍海。目前品冠物聯已經推出了RFID收銀機、智能收銀臺、電商發貨一體機等應用于電商場景的新型設備,并正與一國際知名連鎖餐飲品牌進行深度合作,有望在快銷品市場引導出又一場RFID應用的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