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半導體企業,首發“單芯片”CMOS圖像傳感器
今日消息,格科微0.61微米5,000萬像素圖像傳感器產品實現量產出貨。該產品為全球首款單芯片0.61微米像素圖像傳感器產品。

據悉,其基于公司特有的GalaxyCell?2.0工藝平臺,并在公司自有晶圓廠進行生產制造,可大幅提升小像素性能。
該產品已量產出貨并成功進入品牌手機后主攝市場。
據介紹,其采用1/2.88光學尺寸,可降低攝像頭模組厚度,廣泛適用于智能手機后置主攝、超廣角以及前置攝像頭。同時,該產品集成單幀高動態(DAGHDR)技術,可在單次曝光中實現更寬動態范圍覆蓋,有效解決逆光場景下的過曝與欠曝問題,并支持PDAF相位對焦功能,確保快速精準的拍攝體驗。
單芯片0.61微米像素圖像傳感器是什么概念?意味著什么?
“單芯片”意味著CMOS圖像傳感器把光電二極管、像素電路、信號處理電路都集成在同一塊硅片上,區別于早期分體式結構。而“0.61微米”指的是單個像素單元的物理尺寸一-比人類紅細胞(約7微米)小十多倍,用光學顯微鏡都看不清的微觀尺度。
簡單講,“單芯片”,就是指所有感光單元(像素)、信號處理電路(ADC、ISP等)、控制邏輯全部集成在單一硅芯片上。
優勢也比較明顯,即體積小、功耗低、成本可控,適合手機/無人機等空間受限設備。
據悉,雖然單芯片集成降低模組復雜度,但良率挑戰推高初期成本(約$15–$20/顆)。預計2025年高端手機滲透率超30%(Counterpoint數據)。
這個尺寸的意義在于:它標志著半導體光刻工藝逼近物理極限。目前最先進的EUV光刻機分辨率約13納米,但像素尺寸受限于光線收集效率和電路復雜度。
0.61微米意味著在1平方毫米面積上能塞進268萬個像素點,是五年前主流技術的兩倍密度。
不過技術難點很明顯:像素越小,感光面積越少,容易產生噪點。所以必須同步突破背照式結構(BSI)、深阱隔離(DTI)技術,還要用AI降噪算法彌補物理缺陷。
三星ISOCELL HP3傳感器就是典型例子,通過四像素合一技術讓實際成像等效1.22微米。
對消費者來說,最直接的影響是手機鏡頭不再凸起——高像素不再依賴大底傳感器。但也要提醒用戶,單純追求小像素可能犧牲畫質,關鍵看廠商的軟硬件協同能力。
格科微2025上半年營收預增
7月21日,格科微發布的業績預告顯示,2025年上半年,預計實現營收同比增長22.27%-36.51%,達到34.11億-38.09億元。

關于上半年業績變動的原因,格科微說明稱,2025年1-6月,公司首創的單芯片高像素芯片集成技術得到市場的進一步認可,全面覆蓋品牌客戶,持續提升高像素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公司5,000萬像素多個規格產品均已成功導入多家品牌客戶,在手訂單充足,下半年將持續放量。
在非手機CMOS圖像傳感器領域,格科微持續推廣400萬、800萬像素產品賦能智慧城市、智慧家居、會議系統等應用,400萬像素產品出貨量持續提升,800萬像素產品成功實現量產出貨,進一步拓寬公司收入空間。
另外,在汽車電子領域,公司已開始布局車載前裝芯片,完成了首顆車載前裝圖像傳感器的研發與流片,預計2025年產品能夠面向市場進行推廣。
分析師認為,格科微的差異化路徑在于“單芯片集成”與“工藝平臺創新”:
單芯片方案:將5000萬像素、HDR、OIS等功能集成于單顆芯片,較傳統多芯片方案成本降低30%;
GalaxyCell?2.0平臺:通過FPPI像素隔離技術,在80℃高溫下暗電流降低10%,熱噪聲減少20%,適配車載、AI眼鏡等新興場景。
不過,該產品仍需經歷市場驗證及客戶大規模采用的過程。公司也在公告中提示,市場推廣及客戶開拓存在不確定性,未來需持續優化產品性能以應對行業競爭。
當然,格科微0.61μm圖像傳感器的量產,驗證了我國半導體企業在高端制造領域的創新能力,也為全球消費電子產業提供了更具性價比的選擇。
想了解更多傳感生態的話題,歡迎參加今年八月份在深圳舉行的相關生態研討會。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