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RFID來追蹤災區失蹤人員,得到多方支持
九歲時,瑪肯娜?麥克萊恩便明確了自己的人生目標—— 成為一名法醫科學家。如今,作為刑事學專業的優秀學生,她不僅離夢想更近一步,還憑借一項研究項目,為全球災難遇難者身份識別工作帶來了新可能。
麥克萊恩的研究始于法醫鑒定公司Forensics Guardian International(FGI)的需求。FGI 由 SFU 校友梅根?巴斯南德領導,此前已開展尸體標記與識別技術研究,但需更多數據擴展范圍,遂向 SFU 法醫研究中心(CFR)尋求幫助。
當時,災難中遇難者身份識別多依賴紙質標簽、手寫記錄等人工方式,這些方法易損壞、出錯或丟失,可能導致遇難者永遠無法被家人識別,無法舉行合適葬禮。而RFID 技術雖功能強大,卻從未在尸體分解的極端環境中被徹底測試,麥克萊恩的研究項目由此啟動,核心是探索 RFID 標簽在惡劣分解環境下的存活與可靠工作能力。

為找到答案,麥克萊恩耗時三年規劃并實施實驗。考慮到豬的尸體與人體結構相似,她選擇在不列顛哥倫比亞省梅普爾里奇的林地開展實驗。她采用九種不同商用RFID 標簽,以不同方式附著在豬的尸體上;將部分尸體埋于地下,部分置于地上籠子以防食腐動物侵擾。實驗持續 17 周,麥克萊恩每周前往現場,記錄尸體腐爛過程中的變化,重點關注標簽芯片是否損壞、能否被掃描識別、表面文字是否清晰、是否會脫落。實驗面臨的難點是分解過程不可預測,高溫、分解產生的液體、環境因素及昆蟲活動,都可能對標簽造成損害。

最終,實驗結果超出預期。原本設計用于植入活體動物體內的RFID 寵物標簽,并未如麥克萊恩和導師設想的那樣完好留在動物體內,尸體腐爛過程中,食腐昆蟲會弄亂標簽,導致許多標簽丟失。但通過調整標簽固定方式,大多數標簽仍能在實際應用中發揮作用。基于這一發現,FGI 計劃進一步驗證研究結果,并探索經濟高效的實踐方式。巴斯南德認為,這是 RFID 技術在該領域的新應用,在沖突和緊急情況下的物資管理方面潛力巨大。
這段研究經歷徹底改變了麥克萊恩。項目讓她收獲了極大自信,甚至有機會在CFR 的研討會上演講。該研究項目得到美國法醫科學學會病理學 / 生物學研究基金,以及上海財經大學 “研究生研究獎勵計劃”(VPR-USRA)的支持。麥克萊恩特別感謝蓋爾?安德森博士、丹妮爾?默多克博士、美國法醫科學學會、圣弗朗西斯科州立大學、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信息技術學院,以及陪伴她進行野外工作的志愿者們。
RFID世界網現已開啟產業交流群,歡迎對RFID行業感興趣的讀者掃碼下方二維碼加入【RFID產業交流群】,一起交流分享最新動態與前沿資訊。(添加微信時備注:加群+公司名稱和姓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