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物聯網推動農業節水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歷來是治國安邦的大事……”這是2011年中央1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的開篇,這份文件把節約水、保護水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對于我國廣大缺水地區而言,節水是刻不容緩的現實問題;對于豐水地區來說,節水工作的開展又有另一番挑戰。
江蘇總面積占全國不到2%,但江河湖泊眾多,水域面積卻占全國的10%,素有“水鄉”之稱。開發利用高新技術,以及不斷創新,讓“水鄉”的節水更有了“先進”的特色。這些典型經驗,已在同類地區廣泛推廣,為在豐水地區開展節水型社會建設提供了借鑒。
以先進排污技術開源節流
6月6日下午3時,一輛環衛車駛入無錫市太湖新城污水處理廠,它將通過無錫市太湖新城再生水供水站供水終端加水,然后開到城市街道,完成綠化、清潔工作。
無錫市太湖新城污水處理廠于2005年8月建成投運,一期工程處理規模為5萬噸/日,經升級改造、二期工程擴建,目前處理規模達15萬噸/日。污水處理采用A2O改良型工藝,并輔助化學除磷工藝,水質全部達到一級A標準。
該廠廠長胡金財告訴記者,每天污水處理廠要將2萬噸中水供給鄰近的無錫益多環保熱電有限公司用作循環冷卻水;1萬噸中水供給江蘇華創新能源有限公司用于水源熱泵運行;1萬噸再生水供給尚賢河濕地生態景觀用水;1萬噸用于太湖新城新市民廣場及周邊景觀環境、市政環衛、綠化、沖廁等用水。用不完的水,處理完畢后排入河道。
這樣的污水處理廠在無錫就有好幾家。該市水利局局長王鴻甬介紹,無錫大力度推進控源截污,已建成73座城鎮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能力超過210萬噸,市區城鎮生活污水處理率達95%,江陰、宜興達90%;全面實施污水處理廠脫氮脫磷處理工程、尾水排放全部提標改造執行一級A標準和中水回用工程,全市城鎮污水處理廠再生水回用率已達27%以上,預計2015年年底有望達到30%。
以物聯網推動農業節水
在農業灌溉中充分運用最新的物聯網技術是江蘇農業節水值得稱道之處。
在江蘇,董浜鎮頗具知名度。這個地處常熟東北的小鎮,因十幾年來一直大力推廣節水灌溉技術,推進節水灌溉基地建設而聞名全國。
常熟市董浜水利管理服務站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近年來,隨著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董浜沿江地區由原來種植棉花、小麥等作物,逐漸改種蔬菜瓜果等經濟作物。為解決灌溉問題,當地農戶大多自行購置水泵隨意搭電用軟管漫灌,不僅費工費時,還存在安全隱患,農業生產依然在低水平上徘徊,農田灌溉成為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2010年,董浜聯合南京理工大學、常熟市水利技術推廣站、中國電信等單位,開發了基于物聯網平臺的高效節水灌溉遠程監控系統和遠程精準灌溉系統,以現代科技手段提高節水灌溉工程管理和服務水平,利用3G無線網絡和信息化手段,對節水灌溉已建工程進行全面控制,實現遠程實時監控、故障報警和防盜等功能。目前,投資300多萬元的董浜節水灌溉監控服務中心已投入使用。
董浜水利站還建設了門戶網站,通過網站公開涉水辦事指南以方便群眾辦事,并提供節水灌溉工程網上報修等服務,并接受公眾監督,進一步提高了工作效能。同時,聯合中國電信、鎮農服中心建設了全市首個惠農信息服務平臺,即時向全鎮農戶發布突發災害性天氣預警,以及應對知識、節水灌溉技術指導等信息。通過信息服務平臺,進一步提升水利服務水平。
如今,董浜鎮的現代化農業澆灌理念已在江蘇得到了有力推廣,該省目前已實現新增有效灌溉面積91萬畝,改善灌排面積1360萬畝,新增旱澇保收農田137萬畝。
以新技術裝備傳統耗水企業
造紙企業是眾所周知的耗水、排污大戶。如何讓包括造紙企業在內的傳統耗水排污大戶做到有效節水、減少排放,一直是節水的重要課題。
芬歐匯川(中國)有限公司是由芬歐匯川集團投資11億美元,在江蘇常熟經濟開發區建設的造紙企業,年產能為80萬噸高檔文化用紙。近年來,隨著節水要求的進一步提高,這家公司斥資上千萬元進行節水改水項目建設,對生產線進行節水改造,對廢水處理的集水池、泵和管道進行改造,提高了水資源利用效率,紙機工藝水的重復利用率達到97%。另外,企業每天還回用1500立方米處理后的廢水作為污泥系統的清洗水,提高了中水回用率。
現在,這家企業的生產全部取用長江水,2012年取水量近800萬立方米。通過不斷改進,企業紙機的平均噸紙水耗指標已從建廠初期的20多立方米降低到現在的7立方米以下,遠低于噸紙水耗15立方米的國際先進水平。同時,該公司在污水處理上采用先進工藝,廢水排放的各項指標均符合國家標準。
芬歐匯川的例子是常熟建立循環型節水防污生產模式的縮影。多年來,常熟推進循環用水和再生水回用,萬元工業增加值取水量從2007年的29.1立方米下降到2012年的17.9立方米;發展噴灌、滴灌等高效農業節水灌溉,節水節肥,減少農業面源污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