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安城市轉向智慧城市 安防企業受益搶蛋糕
智慧城市建設成為地方政府推進城鎮化發展的重要途徑,而隨著智慧城市的發展,對高清攝像機和智能化監控設備的需求會持續增長,智能交通行業將成為新時期政府投資的重點領域,這將使未來幾年視頻監控行業仍保持高景氣度。如今,平安城市建設逐漸轉向智慧城市建設,安防企業收益匪淺,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落地,安防概念股隨之受益,安防企業紛紛抓住這一機遇,欲在政策利好大背景下迅猛發展。
智慧城市增加安防需求
國家政策推動,智慧城市建設提升到戰略地位,相關企業受益匪淺。智慧城市的建設落地實施給包括安防行業在內的眾多行業帶來新的市場契機,將成為安防行業的新藍海,然而,城鎮化建設打開安防行業發展契機早有先例,早在2004年平安城市的建設試點中已經凸顯。
分析人士指出,平安城市建設成為視頻監控行業增長的主要驅動因素,以政府公安為主導用戶的城市視頻監控行業成為整個視頻監控行業最大的市場,占比接近30%。據公開資料統計,去年以來,多個城市都啟動了大規模建設視頻監控點的計劃。成都去年啟動投資4566萬的電子警察系統二期工程項目設計工作,計劃在主城區內新增450個點位共486套監控平臺。重慶去年宣布,計劃在重慶全城范圍內安裝50萬個攝像頭的監控網絡,總投資達50億元。
從事安防行業達10年的某業內安防人士表示:無論說"平安城市"是"智慧城市"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還是說"智慧城市"是"平安城市"未來發展必然趨勢,都不得不承認,城鎮化建設進程的加快使安防行業獲得長足發展。在不久前召開的北京安防技術應用論壇上,就探討了平安城市建設與物聯網技術應用。平安城市將從傳統安防到平安城市大安防體系、數字城市、智慧城市方向發展。展望未來,平安城市將與城市應急、水體與氣體檢測、垃圾處理等,數字城管、智能建筑、工業與自動化控制、城市一卡通等各個方面涵蓋,到那時,將全面服務居民的生活??梢哉f,平安城市是現代城市信息化建設的第一步,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平安城市在未來會進一步在物聯網的基礎上向數字城市、智慧城市發展。
2012年中國安防智能化市通、核電站、機場與港口等,再到工業設施、教育、醫療等終端市場,已經滲透到居民小區、零售店鋪、倉庫管理、物流等民用市場??梢哉f中國智能安防市場應用百花齊放。而在園區監控中,智能化應用同樣光彩斐然。園區監控市場,包括企業園區、校園園區、政府機關園區、監獄、港口、機場等多個行業的主要監控應用。
智慧城市領域有三條主線存在真實景氣需求,分別是安防、智慧醫療與智慧交通。并且近年來在智慧城市的數據支持下,全國各地的平安城市建設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城市及用戶正感受到這一工程帶來的好處。目前,市場上承建省級平安城市項目最多的企業是中興通訊,共承建了200個平安城市監控項目應用。此外,安防產業鏈上的代表公司由中國安防技術有限公司掌門人涂國身旗下的中安消最具代表。
據業內人士分析,雖然從平安城市到智慧城市的建設,給安防行業帶來巨大商機和廣闊的市場空間,但也是企業分流的關鍵契機。也就是說,未來安防產業將會進入到一個相對平穩發展、專業分化嚴重、行業淘汰加劇的發展時期。通過這一時期的發展,將會形成中國安防產業新的行業格局、專業領域和市場格局劃分,相信會有一批大型綜合性的集成商成為中國安防產業的領頭羊。
安防企業紛搶行業大蛋糕
這幾年,一些國外廠商就開始加大對二三線市場的開發力度。2012年,以霍尼韋爾、安訊士為首的國外安防巨頭開始進軍國內二三線城市,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在國內,也有商家有針對性的開發二三線的渠道產品。面對國內二三線城市安防市場需求的放大,在2013年的安防行業發展中,安防企業更需要有針對性的生產那些適用于中低端市場的安防產品
目前國內安防行業共擁有具有一定規模的企業兩萬余家,且從事安防系統工程實施的企業占據了大部分的比重,且這些企業中大部分都是50人以下的中小企業。業內人士分析,中國安防產業'規模效應"已顯現,高清與智能發展讓系統高度集成,CSST中國安防技術有限公司研究院院長龔灼先生3月份在北京GDSF論壇開篇立論表示:"隨著業務融合以及數據挖掘和分析的技術發展,基于大數據的、面向信息整合的智慧城市共性平臺是必然方向。智慧安防與智慧城市,將會在數據層面產生融合。"安防隨著數據時代、信息時代的到來,系統集成化發展大勢所趨。
我國平安城市市場規模巨大,2011年平安城市市場規模約800億元,占國內安防市場的30%。但"十一五"期間我國平安城市項目仍處于起步階段,如電子警察系統只覆蓋了一線城市,二三線城市還是以人工執法為主,人均攝像頭的安裝比例還很低。"十二五"期間,平安城市建設將沿三大邏輯全面鋪開。
在智慧城市建設的號召下,安防正在更多地融入智慧城市,并且服務于智慧城市。安防技術正在從經典向現代轉變,其中共性的技術特別是視頻技術,正在進入公共安全領域,服務智慧城市。信息技術發展的趨勢,促使安防技術為智能城市提供技術支撐,借助技術融合的核心、服務性、開放性成為社會管理的平臺的一部分,成為智能建筑、智慧城市的重要(功能)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