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可穿戴設備亮出肌肉 未來巨頭出自谷歌、三星、蘋果

作者:李征
來源:投資時報
日期:2014-01-06 13:45:04
摘要:中國的互聯網巨頭也開始涉足可穿戴設備,比如奇虎360和百度,然而都還是探索性產品,難以成為商業的主流。毫無疑問的是,未來可穿戴設備產業巨頭仍出自谷歌、三星和蘋果之間。

  科技界從來不乏引領創新的事物,像《碟中諜》與《007》等大片中出現的那些酷炫高科技的可穿戴設備,未來將不僅僅出現在電影中,這種依托傳感器和無線通信技術的硬件設備正成為當下最時髦的熱點。

  近一年來,在中國乃至全世界,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大企業,絕大多數的風險投資,再加上相當一群科技信徒,已經把智能可穿戴設備看成了最朝陽的產業。

  《投資時報》預測,在科技領域,隨著蘋果、谷歌和微軟等巨頭的加入,可穿戴設備將在2014年迎來商業模式元年。反應在股票市場上,可穿戴設備概念將成為繼影視、手游概念之后的又一投資熱點。

  想象空間巨大

  據市場調研公司Juniper Research發布的最新數據顯示,2013年全球市場范圍內的可穿戴設備創造出的價值可達8億美元,而2014年這一數字可達15億美元以上,到2018年將達到190億美元。

  可穿戴設備通常尺寸很小,能佩戴在身上,這包括手表、手環、夾在衣服上的工具,以及眼鏡等等。這些設備集成了傳感器甚至顯示屏,可以通過WiFi或藍牙與其他設備、手機連接,接收來自其他智能設備的信息。這些設備可能用于健康或健身類應用,也可能有其他應用。

  盤點一下目前已經問世和即將問世的可穿戴設備,基本包括四大類:運動和健康輔助的Jawbone Up、Nike+ Fuelband、Fitbit Flex以及國內的咕咚手環、大麥計步器等;可以不依附于智能手機的獨立智能設備iWatch、三星Gear、果殼智能手表;作為互聯網輔助產品的Google Glass、百度Eye類產品;與物聯網密切相關的體感設備MYO等。

  其中,蘋果、谷歌和微軟等行業巨頭各自創造了不同的智能生態系統,有上千萬的開發者挖空心思去實現智能設備的各種奇思妙想。智能可穿戴設備擁有著無限的可能性。

  商業模式有待探索

  可穿戴設備領域不應只專注于產品設計,還必須建立成功的商業模式。過去的可穿戴設備往往活躍在一些專有領域,如醫療、體育訓練等,一直沒有被大眾消費市場所接受。直到Google Glass帶來振奮人心的概念和應用,普通用戶才開始真正關注智能可穿戴設備,但這一設備的象征意義遠大于實際價值。

  分析人士認為,當前看好智能可穿戴設備的理由主要基于幾個方面。首先是產業鏈逐步完善,硬件技術的發展已經能滿足智能可穿戴設備的普及。隨著三星、蘋果等巨頭相繼進入市場,整個供應鏈的生態將得到極大的提升。其次,移動互聯網技術的成熟將給智能可穿戴設備帶來良好的用戶體驗,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完善,消費者能夠更加接受此類產品。再次,當前PAD電腦化、手機PAD化的趨勢明顯,未來接聽電話、收發郵件等相對簡單的功能有望獨立出來,而智能可穿戴設備的便攜性較佳,用戶完全可以通過此類終端實現以上功能。

  健康手環和計步器是否依舊是小眾需求?智能眼鏡和手表等除了耍酷還能用來干什么?現在扎堆出現的計步器、手表和跑鞋等就能引爆可穿戴設備的潮流了嗎?

  《投資時報》認為,在該領域,由于人群需求的多樣性,再加上傳感器因為技術、成本等被“打散”的趨勢,將很難出現如智能手機那樣出貨量巨大的單一終端。甚至如果不能把服務模式嵌入進去,希望依靠大規模銷售終端本身賺硬件的錢都將非常困難。

  目前只有醫療領域的商業模式最為清晰,心率監測器、運動追蹤器、步進計數器等設備已經成為廣受歡迎的產品,能夠對用戶的生活方式作出評估測量,并幫助他們作出更好的選擇。而其他領域的可穿戴設備大多停留在概念炒作階段,盈利模式有待探索,還缺乏實際的變現能力。

  然而這并不能影響可穿戴計算設備的發展,那些能夠提供集實用性與強大用戶體驗于一體的產品將可能成為市場的贏家。這也是為何大家對三星、蘋果的智能手表如此有熱情:這兩家公司的其他產品都以漂亮、實用和體驗佳著名。

  最終的成功者,應該是貼近剛性需求的產品(比如針對孕婦和老人等特定人群的設備)。另一種則很可能需要依托于賬戶和互聯網服務,在相對離散的終端上實現數據上的聚合來轉換價值,或者在相對聚合的終端上實現個性化的服務增值。

  相關概念股值得關注

  具體到國內的股票市場,有分析認為,2014年,接力出盡風頭的手游概念,智能可穿戴設備將為股票市場帶來又一波投資機會。事實上,這一概念行情已經提前預演。據統計,截至2013年12月中旬,被歸為智能穿戴板塊的約16只個股累計漲幅均超17%。

  不過,有私募機構近期對相關概念股進行了密集調研,從調研結果來看,智能可穿戴市場短期還未形成氣候,目前仍然處于行業導入期。

  艾媒咨詢發布的《2013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研究報告》顯示,2012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達到6.1億元,預計到2015年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規模將超過100億元,達到114.9億元。由此可見,盡管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仍處于起步階段,但未來的市場增量空間巨大。

  然而現實的可穿戴設備市場卻要“骨感”很多,由于目前各企業競爭格局分散,短期尚難出現地方龍頭企業,大眾市場仍需要引導消費,可穿戴設備行業產業鏈也還不成熟。被市場熱炒的各種智能可穿戴設備至多算是處于起步階段。

  A股市場上,語音技術、聲學業務、微型投影、柔性屏幕、傳感器、芯片、電池、面部識別技術等提供商,均被冠以“智能可穿戴”概念。

  中國的互聯網巨頭也開始涉足可穿戴設備,比如奇虎360和百度,然而都還是探索性產品,難以成為商業的主流。毫無疑問的是,未來可穿戴設備產業巨頭仍出自谷歌、三星和蘋果之間。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