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能搞定制約因素,移動支付“錢景”可期
移動支付下一步:移動理財
支付清算是金融的最根本功能。解決了支付,各種資金配置活動就能展開。比如在互聯網金融時代,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第三方支付服務的出現,就帶來了阿里小貸、余額寶、P2P網絡借貸和眾籌融資等新興金融組織或產品的興起。
現在,這一進化鏈,會在移動世界中發生。移動支付的興起,又會催生出其它移動金融服務,包括移動理財。可以預見,不久的將來,在手機上理財,會像在電腦上理財一樣普遍。
已有雛形的移動理財模式,大致可分為幾類:一是投資者通過移動支付企業購買傳統金融產品,目前主要表現為互聯網貨幣市場基金。這種模式在降低投資門檻、帶來投資回報的同時,還融入了消費支付功能,比如騰訊微信與華夏基金合作的“理財通”。二是傳統金融機構自己設立的電子平臺,進一步向移動端拓展,利用移動支付方式對接其理財產品、保險產品,比如平安集團的“壹錢包”。三是P2P網絡借貸、眾籌融資等互聯網金融模式在移動場景中的應用。四是一些不規范的、處于灰色地帶的投融資行為。
這四種模式風險各不相同。前兩者相對規范,但在公眾大量涌入后,需要特別注意風險提示,避免在收益率等信息上誤導投資者,因為即使貨幣市場基金也不是無風險的。第三種模式的風險在于整個行業良莠不齊,缺乏有效監管,可能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最后一類模式,則是地下民間金融的又一變種,其風險不言而喻。
對收益率的過分強調,也很可能會影響移動理財這一新興金融模式的可持續性。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和競爭激烈化,高收益將難以長期持續。各類互聯網、移動金融創新,應該學會在收益率之外的用戶功能上多做文章。
移動金融亟需監管跟進
中國的金融監管,在互聯網金融領域已顯得落后,在移動金融領域更是近乎空白,亟需加緊腳步“跟上形勢”。
比如,移動支付的興起,已經開始挑戰現有的第三方支付監管規則。近期一些媒體針對巨額資金沉淀在微信紅包賬戶中提出質疑。騰訊方面的回應是,微信支付不存在中間賬戶。但使用過微信紅包的用戶都知道,資金交易的對手方是“財付通”,而“財付通”與用戶的QQ賬號綁定,微信支付與用戶的微信賬號綁定,所以微信紅包確實會在“財付通”賬戶中產生資金沉淀。這就需要關注其中的合規問題。
金融活動中的消費者保護本就是薄弱環節,移動金融時代的消費者在享受便捷的同時,也置身于更多風險之中。移動支付和移動理財的日新月異,急切呼喚監管的完善和創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