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一卡通”之東風助力京津冀協同發展
備受關注的京津冀交通一卡通終于有了明確的時間表。近日,記者獨家獲悉,京津冀交通一卡通將在2015年開始啟動,2017年三地重點城市將實現一卡通。(11月24日《中國經營報》)
京津冀人口加起來有1億多,土地面積有21.6萬平方公里,地緣相接、人緣相親,地域一體、文化一脈,歷史淵源深厚、交往半徑相宜,完全能夠相互融合、協同發展。且京津地區有科技、資金、優質人才資源,河北地區坐擁土地、人力、水資源優勢,京津地區可以為河北整合科技資源、重組創新要素配置提供力量,河北也可以舒緩京津地區交通、住房、公共資源方面的壓力。所以,京津冀協同化發展是三個地區互彌劣勢、互利共贏的戰略決策。
此次實現京津冀交通一卡通不僅標志著協同發展的進行時,更是對京津冀三地在發展思路、水平差距、利益訴求上方面的一次深刻考量。增強區域互動、實現經濟互動,會為三地帶來了良好的機遇,筆者認為應借“一卡通”之東風,順勢而為,利用自身優勢帶動其它地區發展,做好頂層設計以取得相互融合的可喜成就。
京津冀協同發展以北京為核心,天津、河北為兩翼,合力打造環渤海經濟區戰略空間,此為三地的共同目標。但協調發展并不意味著把出發點定位于服務京津,在搭建京津冀合作平臺的同時,要注重抱團發展,戒除“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共同謀發展、共同創佳績,不斷尋求滿足三方需求的高度契合點。
河北在某種程度上還保留著粗放型的發展思路,為此,將改善河北創新環境、提升河北科技含量水平提上議事日程是很有必要的。當然,提速創新驅動絕不是簡單地將北京、天津的企業硬性的搬遷到河北,空間轉移并足以助力技術資源和人才資源的流動,京津地區將先進技術、經驗傳輸到河北,河北也要在優化企業發展環境、人才培育環境上下足功夫。
合理調整經濟結構,將發展思路逐步向第三產業轉移對于改善京津冀環境、提升三地居民幸福感都具有重大的意義。旅游業恰好可以作為推動協調發展、實現資源共享的“先行者”,在發掘旅游場所、互鑒旅游經驗、完善旅游設施方面三地完全可以互幫、互帶、互學,打造京津冀旅游品牌。
總之,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是符合三方發展需求的政治決策,京津冀三地應該做好政策溝通,確保步調一致,為京津冀三地的民眾謀福祉、創佳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