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動支付戰場生物識別技術唱主角 盼望建立標準
近日,騰訊微信對外推出指紋支付功能,用戶開啟該功能后,購物下單可“秒付”。目前有多款機型可提供微信指紋支付功能。其實,騰訊并非國內首家推出指紋支付功能的企業,在騰訊之前,阿里巴巴與京東都分別在支付寶錢包與京東錢包軟件中開啟了指紋支付功能,而最早在手機中引入指紋技術手段的則是蘋果公司,不過一開始指紋技術只限于手機的開鎖解鎖,隨后才發展至更高安全級別的指紋支付中,得益于蘋果的啟發,阿里、騰訊與京東等國內互聯網企業正積極發力指紋支付功能,生物識別技術近年來受到業界廣泛關注。
根據人機交互解決方案的領先開發商Synaptics公司日前宣布的消息,業界領先的NaturalID指紋識別身份驗證解決方案的交付量已經超過2億個。智能手機、平板電腦、筆記本電腦和PC外設越來越多地采用生物識別技術,在這種趨勢的推動下,創新性解決方案整合了安全性和身份驗證技術,同時提供最佳用戶體驗。據業界分析師的研究,到2020年,全球生物識別解決方案市場預計將接近250億美元。
另外在2015年,繼收購北大高科后,IPO在審企業海鑫科金又在新三板玩起了定增融資,擬募資約5.5億元加碼生物識別業務,都顯示生物識別領域市場火熱。
移動支付是催熱市場的主要因素
2014年,全球有1500次數據泄漏,10億條個人信息被竊。移動欺詐導致的年平均損失高達9230萬美元。與之相對的是,以移動支付為代表的互聯網金融市場正在蓬勃興起,僅在“雙十一”當天,支付寶移動支付交易筆數已經達到1.97億筆。艾瑞咨詢預計,2018年移動支付的交易規模有望超過18萬億元。
移動領域加速采用指紋識別技術最明顯。IHS公司的研究表明,支持指紋識別傳感器的設備將從2014年的3.17億部增長到2020年的14億部,目前及未來對人機界面技術的需求將繼續越來越快地增長。
指紋識別不斷成為旗艦移動設備的重要特色,在蘋果、三星、HTC等主要設備制造商的推動下,通過生物識別方法,如今的消費者越來越愿意在移動設備上保護數據安全和授權支付。最終用戶正在放棄密碼,取而代之使用指紋識別這種更加安全和人性化的方法。
移動支付應用廣,盼望建立相關標準
隨著應用場景的增加、手機終端身份識別技術越來越多樣,行業內需要一套效率更高的生物識別的行業標準,來滿足不同機型與業務的差異化需求,大幅降低技術開發與適配的難度,IFAA聯盟就是希望能夠聯合產業鏈各個廠商與機構建立這樣的標準。
“傳統互聯網做的是識別帳號,但帳號可能被盜用,在互聯網金融領域,需要做的更安全,需要識別人,了解是否是本人在操作。”螞蟻金服安全產品技術部的資深總監馮春培認為,IFAA希望通過應用生物識別技術,并配合大數據,在身份識別領域實現突破,能夠做到精準識別一個人,而非一個賬號。
安全廠商握奇通信事業部副總經理張楚表示,“只有硬件廠商和軟件開發商可以簡單快速的接入生物識別技術,用戶才能便捷的接觸到這些前沿技術。”無論是對各個手機廠商還是其他產業鏈來說,生物識別行業標準的制定既是現在市場需求發展驅動的,同時也是未來科學技術進步的必然。而對于用戶來說,生物識別則意味著更安全、更便捷的體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