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療生態大盤點醫學影像專場(系列一)
   
一、動脈網為什么要做醫學影像互聯網公司的報告呢?
在互聯網醫療領域,常見的入口有醫生、醫院、患者。動脈網發現,醫生是當下甚至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的一個核心資源。而醫生的最佳入口,除了當前常見的掛號、輕問診、患者隨訪、電子病歷、用藥查詢外,醫學影像其實是一個更核心的入口。
   
那么醫學影像的魅力到底在哪里?
它可以滿足醫生們的兩大需求:文獻存儲、交流分享。(為啥這么說呢,戳上面視頻吧!)
就拿Figure1來說,作為醫學圖片分享類工具的鼻祖。自2013年5月推出后,目前全球有超過15萬名醫療專業人士使用。分享內容包括醫生個人診斷檔案、病例。平臺上已經有一億張照片被瀏覽,每天有近400萬次醫學影像的瀏覽量。用戶遍布上千家醫院,各醫學院校中也有醫療和護理學生用戶。
所以說從0到1是理想主義,從1到n是現實主義。
二、國內外醫學影像APP產品的差異
   
三、全方位剖析國內外醫學影像市場的競爭格局
   
總體特征:傳統巨頭壟斷,但增速放緩;互聯網公司尚在萌芽中,日漸興盛。
老牌醫學設備公司占據了超過90%的份額,尤其是排在前三位的:西門子、通用電氣和飛利浦(GPS)。在國內的數字醫療影像市場,跨國企業占據了75%以上的市場份額,德國西門子、通用和飛利浦三家在中高端市場的份額甚至超過80%。
互聯網風口的誘惑力
其中個別的傳統Pacs廠商,有在某一細分領域深耕多年卻一直默默無聞的,比如華夏病例網,這個網站很像早期的丁香園,一直做純學術的交流平臺,匯集了大約90%的全國病理醫生,這一領域醫生因為各種原因本身也不多,約1萬左右。但現在,這家網站也開始考慮商業化了。
還有一家公司,之前偏安一隅,金融危機后開始走出舒適的地方,也開始布局互聯網的產品。
四、醫學影像類互聯網軟件緣何興起?
第一,需求方的內在驅動力
與美國相比,國內的醫學影像服務本身就存在一系列痛點。
?中美兩國醫學影像服務差距
   
?醫生與患者痛點對比分析
   
第二,來自醫保控費的壓力。
傳統模式下的醫學影像服務常常導致不必要的、重復的程序,當一位病人從一個保健網絡轉診但他卻不能提供圖像的情況下,只能重新拍攝。
僅此一項,保健系統每年的花費就高達300億美元。
第三,以患者為中心的醫療理念興起
   
以患者為中心的全新醫療服務理念,要求醫療資源圍繞患者進行協同配合。以前患者就診做檢查無法獲得的醫學影像資料的情況,將在新一代的醫療服務理念中有所改善。影像數既能實現集中管理,又能滿足多方便利訪問查閱將是未來的趨勢。
   
另外,遠程醫療服務的不斷延展;醫療數據價值挖掘的期望;新一代DIY醫療消費觀;來自信息技術革新的外動力等都是醫學影像類互聯網軟件興起的原因。(詳細解釋戳視頻喲)
五、代表創新趨勢的6大商業機會
1、云端PACS與傳統PACS優劣比較
   
傳統PACS與云端PACS的優劣,云端PACS最顯著的優勢在于:便于協作、共享能力強、易訪問,同時具有一定的成本優勢。
比如,在創傷轉移領域,對于一個情況危急的病人來說,他們需要在第一時間獲得恰當的救助。云技術支持下的影像共享為傷者贏得了時間。
2、以提高準確率為目標的遠程影像診斷,國內投資人最看好的領域。
   
這樣的需求下就產生了針對影像閱片提供的二次診斷服務,以提高疑難雜癥診斷準確率為目標。引進海外醫療資源、或聯合北上廣等大型三甲醫院的影像科醫生來組建相應的平臺。比如艾佩克、醫學影像醫生集團等公司。
但這類公司目前存在兩大難題:
一是患者的原始影像圖片獲取途徑有難度;二是第二診斷給出的咨詢建議應用于臨床有難度。咨詢建議嚴格意義上不代表診斷結果,其實際應用價值在現階段不大,國家只允許部分試點醫院有遠程醫療的資格,通過軟件平臺實現遠程看片做診斷需等待政策允許。
3、以醫學生/醫生為用戶群的教學與臨床交流工具。
Figure1堪稱這一領域的鼻祖,不過,這家公司成立也只有2年多。目前共獲得570萬融資。值得注意的是,這類應用需要特別注意保護患者隱私,而且,多數都只限于專業醫生、醫學生之間的交流,用戶需要注冊審核。
   
4、手機拍照成像結合智能算法支持自助診斷部分疾病,實現DIY早期篩查
2014年8月,華盛頓州大學研究人員開發了一款Bilicam 應用,能檢測新生兒黃疸,先將一張色卡放在新生兒腹部,APP在拍照前能預先判斷光照和閃光燈情況,隨后拍照結果自動上傳到云端,經算法分析后立刻返回結果。
現在有一些前沿的面部識別技術,利用照片,結合先進的算法,就能輔助醫生做臨床診斷。雖然這個應用不能完全替代嚴格意義的診斷,但可以做疾病預防。
   
未來醫療影像技術發展趨勢預判:
未來醫療影像技術發展,必將更少依賴人工經驗判斷,通過先進的計算機算法,超高效、精準確地幫助醫生完成疾病診斷。
5、3D技術結合醫學影像有多種用途
在深圳,有一家叫艾科賽龍的公司,目前能夠利用3D技術來實現骨科手術導航版。(以關節置換手術為例,骨科醫生們就可以利用數據在根據病灶分布做出1:1的病灶模型的同時,利用3D快速成型技術實現個體化導航模板可以為關節置換帶來方便。采用3D打印技術建立手術模型分析和導航服務后,手術的手術時間也可大大縮短:原來一臺11小時的手術時間可以降低到5小時以內。
   
6 、便攜醫學影像設備將首先在安全性好、對閱片專業度要求較低的領域
將一臺僅有iPhone大小的掃描儀舉在胸口,你便能看到生動無比的人體內部3D圖像。這是由企業家Jonathan Rothberg贊助研發的新型醫學成像設備。Rothberg宣稱,他融資了1億美元,以創造出這一“與聽診器一樣便宜”的創新產品,能使“醫生們的工作效率提升100倍”。根據專利文件中的描述,該技術依賴于一種新型的超聲波芯片,產品將是一臺小型的3D超聲波成像設備。
   
六、國內投資人對互聯網醫學影像公司預測
   
如圖所示,大部分國內投資者還是對互聯網醫學影像市場的前景持樂觀態度,這說明我們未來在互聯網影像領域一定可以大有作為。
最后,送所有的小伙伴們一句話,
應永遠銘記,我們旨在救人,不在求利。如果記住這一點,我們絕不會沒有利潤,記得越清楚,利潤越大。——美國默克制藥創始人 喬治·默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