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醫生碎片化時間的想象力
隨著互聯網醫療在中國市場的快速鋪開,尤其是伴隨著大量資本的進入,爭搶優質的醫療資源成為各類公司競爭的主要著力點。互聯網醫療本質上是一種服務,要做好服務就必須擁有后端合格的服務方。但在中國醫療體制的重壓下,優質的或者說病人認可的醫療資源相對來說較為匱乏。而且,這不是一個可以自由配置的市場,并不是有錢就可以獲取的。因此,市場就陷入了一個怪圈,優秀的醫生雖然得到病人的認可,但在線下卻太忙而沒有足夠的時間來為線上病人服務。而普通的醫生因為在線下卻很容易獲得,病人在線上對其的需求嚴重不足。

因此,碎片化時間這一詞語即被創造性的應用到了互聯網醫療的服務上。無論是向市場闡述自身的服務能力,還是向用戶進行推廣,擁有好醫生的碎片化服務時間都是互聯網醫療公司的宣傳利器。所謂醫生的碎片化時間是指醫生在工作之余可以在網上、電話或通過加號的方式在線下為病人提供多種形式的服務。碎片化時間是一種已經在資本市場屢試不爽的概念,無論是診前、診中還是診后,只要是與醫生有關的服務都可以裝進這個概念,從而獲得投資人和市場的認可。
但是,將碎片化時間與互聯網醫療劃等號不僅是中國醫療市場特殊性的無奈之舉,更是市場對互聯網醫療的本質無法認清的結果。作為重要的控費工具,互聯網醫療的核心不僅僅是要利用醫生的時間去滿足病人的就醫需求,而是更關鍵的是要提升病人的療效。在整個服務方依舊沒有從原先的按次數付費的體系轉向按效果付費的體系前,互聯網醫療的意義還是僅僅在簡單的導醫導藥上,其發展更是處于早期的蒙昧狀態。
在討論中國市場前,可以簡單回顧一下美國市場的互聯網醫療服務的提供方式。美國的大醫院的醫生并沒有自由選擇的權力,一旦其所屬的醫生組織與哪家醫院簽約,其必須為這家醫院服務,而不能進行所謂的自由執業。在美國市場真正進行自由執業的醫生主要集中在社區醫院和自己開業的醫生,也就是在基層的全科領域。目前美國的主要互聯網醫療服務都是由這些自由執業的全科醫生來提供的,比如剛剛上市的Teladoc,其醫生主要來自基層全科,解決的也主要是全科擅長的小病。因此,從這個角度來看,互聯網醫療的核心是建構于基層的,而非大醫院。
在分層級的醫療體系內,大醫院的醫生主要看的是重癥和疑難雜癥,基于這種體系上的醫生更多的需要從事科研和教學的工作。如果僅僅只想看好病,而不是為了去有更高的學術追求,醫生完全可以自己選擇去基層全科。所不同的是,無論是什么樣的醫生,在美國都能得到體面的地位和收入。而在中國,只有大醫院的醫生才有這個可能,這也是制度導致的無奈。
由此可以看出,中國互聯網醫療所謂“得醫生者得天下”的說法只說對了一半。互聯網醫療需要得到的是合格的全科醫生,而不是大醫院內專看疑難雜癥的專科醫生。而這正是中國整個醫療市場的癥結。正是長期以來基層醫療的薄弱導致了互聯網醫療的核心服務方的匱乏,而不該是互聯網醫療服務主力的大醫院的專科醫生卻被拉來填充。這是與線下目前的看病難和看病貴形成的原因是一致的。如何去解決這一問題不是靠大醫院的醫生碎片化時間,而是需要靠體制的改變和市場的推動。
而且,從本質上來說,大醫院的醫生從早忙到晚,真正的碎片化時間只有上下班的路上和午休時間。在沒有很強的經濟動力和充足時間的前提下,醫生的服務動力是明顯不足的。利用最貴的大醫院的醫生來為小病和慢病用戶服務本質上來說也是完全不經濟的,是種資源的浪費。在基層醫生的能力和收入得到全面的提高之前,互聯網醫療的發展是很難獲得大規模的發展。除非在這個體系外重新建構一個新的服務體系,否則互聯網醫療的服務將在中短期內都無法得到真正的服務方。但建構新的體系后就不存在碎片化時間的概念了,因為就像美國的醫生那樣,這些醫生即使在網上提供服務也是排班的,不是利用碎片化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