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入席 網企搶食互聯網醫療盛宴
“互聯網+”時代的到來,給傳統醫療產業注入了勃勃生機,互聯網企業、傳統醫藥企業都看清了醫療產業變革大勢,積極探索新的商業模式,分享新一輪互聯網醫療盛宴。互聯網醫療可以有效解決信息不對稱、醫療資源配置不合理的難題,通過優化醫療服務體驗,改變健康管理方式,對接醫患需求,大幅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和效率,使患者享受便捷、實惠、全周期的醫療服務。
互聯網醫療直擊“痛點”
近年來,互聯網迅速滲透至經濟社會各個層面,開放平臺、O2O(線上線下融合發展)、C2B(消費者到企業)、P2P(點對點)等新型商業模式不斷涌現,并在電子商務、金融、租車等消費互聯網領域被證明行之有效。未來,互聯網將繼續向各行各業縱深推進,傳統產業固有的商業模式到了必須變革的時候,特別是“痛點較多”“群眾意見較大”的醫療行業,即將站在這次變革的風口。
國內經濟社會發展形勢也要求互聯網醫療變革創新。我國人口老齡化形勢嚴峻,到2030年,中國65歲以上人口預計達到2.23億,現有醫療資源及其配置方式難以適應發展需求。與之相對應的是,中國公民的健康意識和消費需求在不斷增強,未來5年消費者的醫療保健支出預期增長兩倍,達到8萬億元。
我國政府認同利用互聯網思維推進醫療行業改革,實現醫療服務均等化、普惠化具有重大意義。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在《決定》中指出,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促進優質醫療資源縱向流動,并加強區域公共衛生服務資源整合。未來,在深化醫療行業改革、“互聯網+”行動計劃、“十三五”規劃等系列重大舉措推動下,互聯網醫療產業將煥發全新的生命力。
大數據是行業資源整合核心
我國互聯網醫療產業保持快速增長態勢,朝陽產業特征顯著。2014年,中國互聯網醫療市場整體規模達到113.9億元,預計2017年市場整體規模將達到365.3億元 。市場投融資保持高度活躍,2014年全年國內互聯網醫療行業融資事件約103起,披露融資額14.18萬億美元,2015年第二季度仍然保持環比高速增長78% 。
互聯網醫療平臺成為互聯網巨頭的必爭之地,未來將與醫院形成對接供需的“兩個樞紐”?;ヂ摼W巨頭在垂直細分領域的競爭不僅牽一發而動全身,而且不進則退,綜合性平臺在一個領域失去用戶,會削弱其整體競爭力,因此各方不惜重金投入賺吆喝,為未來實現增值服務和反向收費模式打下基礎。
騰訊對互聯網醫療平臺的投入不遺余力,去年戰略投資丁香園、掛號網搶奪線上醫療資源,今年又以微信為根基,攜手各大醫院推出“智慧醫院”,當前全國已有100家醫院上線微信全流程就診,服務超過300萬患者,平均每位患者節約2小時就醫時間。另一巨頭阿里巴巴則推出云醫院平臺實現醫療流程線上管理,與18萬地方和社區“小診所”聯盟,采取自下而上的發展路徑。有前景的互聯網醫療平臺受到極大關注,今年第二季度,好大夫在線、呀蘋果、華康移動醫療等互聯網醫療應用平臺都獲得了超過2000萬人民幣的融資,成為資本市場贏家。
醫療電商平臺競爭如火如荼,互聯網與醫藥行業都在搶灘登陸。在非處方藥方面,醫藥電商發展迅猛,用戶可以通過電商平臺完成購買流程,獲取藥品信息,通過線下物流獲得藥品。阿里巴巴立足于自身電商優勢,加快實踐醫療夢,去年認購中信21世紀成立阿里健康,獲得第三方網上藥品銷售資格,今年又與白云山達成戰略協議,實現阿里網絡平臺優勢與白云山醫藥產品、銷售資源優勢的強強聯合;其他巨頭如京東聯手上海醫藥推出“醫藥商城”、百度打造“藥直達”、一號店成立“醫藥館”發力搶占市場。
在處方藥方面,各方預期新版《互聯網食品藥品經營監督管理辦法》將放開處方藥網上銷售。O2O模式的“在線處方單”成為解決問題的關鍵,線上處方認證、線下取藥可以解決處方藥在線買賣問題。目前,阿里健康嘗試“處方藥上傳+競價”模式,實現大范圍交易;京東嘗試區域合作,與線下藥店簽訂協議的模式,積極布局線下資源。傳統醫藥銷售連鎖企業如嘉事堂、九州通也在積極布局,捕捉這一難得的轉型機遇。
大數據是醫療行業資源整合的核心。根據麥肯錫報告測算,醫療保健行業有效利用大數據,能夠降低成本8%,每年創造出超過3000億美元的產值。百度健康云的設計十分典型,包括感知設備層、云計算層、健康服務層的三層架構,涵蓋物聯網、移動互聯網、云計算、穿戴設備等新技術應用。谷歌在科研方面大膽探索,啟動Baseline項目發現心臟病、癌癥早期跡象;推出Google Health連接美國大量藥房、診所和實驗室,建立大眾醫療大數據檔案。美國最大的醫療保險公司Wellpoint也已經開始運用IBM的超級計算機“Watson”幫助病情診斷,目前已服務7000萬人,極大提高癌癥患者的治愈率。
互聯網中小創業企業雖缺乏巨頭的“硬實力”,仍然可以從商業模式創新、差異化競爭中發現巨大機會。我國正在掀起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熱潮,中小企業要勇于探索一條創新發展道路。
一是優化醫療服務體驗,重構就醫方式。信息通信技術具有遠程、虛擬化、易復制特點,給傳統“掛號-檢查臺-排隊取藥”模式很大改進空間,在導診、診斷、醫療方案設計方面,可以探索用信息流代替資金流和物流,加入互動社交等新元素。
二是改變健康管理方式,實現全周期健康監測。傳統“重治療,輕預防”、“病急投醫”的方式,非常容易錯過最佳診斷時間。通過移動技術、云計算、穿戴設備技術可以方便地實現遠程全周期監控,患者隨時可以進行自我健康管理。未來,健康管理還可以向大數據比對分析、基因檢測方向發展。
三是尋找醫療體制改革產生的新需求新機遇。醫生職業、醫藥市場將逐步走向市場化,醫療設備資源也將逐步“云”化。準確切入行業改革提供的新市場,突破醫患關系的“痛點”和“信息不對稱環節”就是絕好機遇。
四是挖掘產業鏈衍生機遇。如醫療保險是實現信息化醫療的一個關鍵,醫療數據可以對接醫藥研發、科學研究平臺,政務醫療等社會公共服務事業將快速發展。
盛宴背后的挑戰和隱患
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需要政府、行業協會、產業、用戶各方充分參與,特別是在面臨一些挑戰和隱患時,監管方面要平衡好發展與安全的關系,保持“底線思維”排除隱患。
一是監管政策要跟上互聯網醫療飛速發展。要進一步打破產業壁壘,推進醫生多點執業政策放開,處方藥政策放開,明晰網上行醫資格。需要規范網上醫療服務流程,特別是嚴格制定醫療診斷方案的標準,不能輕易在網上進行的流程要堅決制止。需要強化網上銷售藥品質量監測,建立醫藥分開的藥品流通體系。
二是隱私和安全問題至關重要。醫藥行業的用戶個人數據特別敏感,一旦泄露容易引發歧視、敲詐勒索等嚴重的社會問題。同時,專業醫療終端、智能穿戴終端廣泛接入網絡,醫療專網與公共互聯網數據交互將日漸增多,一旦發生重大網絡安全事件,甚至威脅到患者人身安全。
三是要避免同質化競爭,大力扶持中小創業企業成長。我國互聯網競爭生態還有待進一步改善,互聯網巨頭仍然擁有支配性地位,需要政府通過財稅、金融、人才政策扶持中小企業成長,強化知識產權保護,更好地維護市場公平競爭,保護各個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給予創新企業發展壯大的空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