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車難制約交通發展 破局需真“智慧”
如果說智慧城市建設是要構筑一個包含民生、環保、城市服務、公共安全、工商業活動在內的全新智慧生活系統,那么智慧停車就是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必然要經歷的一個環節。

停車頑疾制約交通發展打破孤島困局需真“智慧”
隨著國家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人成為了“有車一族”。然而,汽車在給人們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煩惱。
一方面是停車位短缺。據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大城市小汽車與停車位的平均比例約為1:0.8,中小城市約為1:0.5,而發達國家約為1:1.3。保守估計,我國停車位缺口達到近億個。另外,根據機構數據顯示,我國停車位遠遠低于實際需求量,缺口保守估計超過5000萬個,并且正持續擴大。
另一方面,找車位泊車取車也成為困擾車主的一大問題。例如尋找車位時,由于沒有誘導系統,車主只能盲目無序地在場內低速移動尋找泊位,造成車道擁堵,又增加空氣污染;在取車時,由于場內結構類似,車主往往無法及時找到泊車,只能浪費時間兜圈子。這些問題廣泛地存在于傳統的停車場項目之中。
伴隨著汽車的不斷增長,停車難問題的日益凸顯,停車管理日益成為城市交通管理的重要環節。如何解決日益增長的停車需求和社會資源的合理利用成為當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如今,智能技術、云計算以及大數據發展迅猛,智慧停車場的概念和解決方案正逐漸為商業停車場運營方所理解和推崇。對于智慧城市建設來說,智慧停車是一個不斷擴大的剛性化需求;對于車主來說,是一個快捷和便利的人性化需求。
此外,用戶需求的驅動進一步催化了客戶市場教育的基本成熟,在目前全國一、二線的大城市中,新建的綜合體已經開始按照智慧停車場的規劃來設計了。因此,無論從政府角度出發還是從民生角度出發,智慧停車的市場都具有廣大的前景,“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
近年來,深圳、杭州等地在發展智慧城市的同時,對智慧停車也做了很多新嘗試。調研發現,城市智慧停車包括硬件建設和軟件建設兩個方面。其中,硬件是通過立體停車設備建設而拓寬城市停車的空間;軟件則通過互聯網軟件系統建設來整合城市停車資源。應該說,智慧停車即優化了停車管理環節,又降低了停車時間成本,是未來解決停車問題的發展趨勢。未來,智慧停車將打破城市停車場信息“孤島”,讓城市空閑車位更好地為廣大車主服務。
總體而言,目前國內的停車場系統發展的相當之快,不僅是因為科技的發展,還有隨著用車用戶的人群加多,城市停車難問題的加劇。為了告別停車難的問題,國內很多停車行業的公司都在大力發展停車事業,而智慧停車無疑成為了他們的重要選項。
針對這一現象,一些創新型的企業如海康威視等勇于打破傳統,和停車場產業聯盟中的互聯網、APP的運營方、一卡通運營方展開積極的合作,打通智慧停車場商業渠道的各個端口,旨在建立一個可以給商家和消費者都能提供數據價值和服務的云平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