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爾Haier互聯網工廠——“黑燈車間”采用RFID技術

“互聯網+”是制造業面對互聯網大潮的順勢而為。家電行業領導企業海爾,率先探索出了一條從智能制造到互聯工廠的發展新路。作為國內知名企業,海爾的創新、管理與發展一直是其他企業學習的典范,曾記得張瑞敏在2014年接受采訪時就提出了海爾打造無人車間的計劃,2015年,海爾就做過一次參觀工廠的對外直播,透明工廠隨便看!

這就是海爾的佛山工廠徹底實現了“黑燈車間”,并且采用iMES全程訂單執行管理系統,裝配了200多個RFID、4300多個傳感器、60個設備控制器,全面實現設備與設備互聯、設備與物料互聯、設備與人的互聯。完全實現自動無人沖片、串片、漲管,通過設備高精度作業實現效率及產品性能的大幅提升;全球領先的“裝配智能機器人群”項目,是全球首個空調外機前裝智能機器人社區。
空調外機前裝部分5套工業機器人的協同裝配,并結合信息化RFID身份證實現產品-機器人、機器人-機器人之間智能自交互、自換行和柔性生產,在質量方面達到了壓機螺母緊固扭矩100%精準,降低了產品的噪音。另外,其“自動智能聯機測試”項目也屬全球領先。其裝配自動智能聯機測試系統,能自動識別產品,自交互調研設備參數程序測試,實現自判定,不合格不放行,還能結合物聯網技術自動關聯測試數據,并存儲可追溯,該技術實現了制冷制熱性能零誤判。
在這一背景下,海爾已經踏著時代的要求化身為一個以用戶為核心的互聯網平臺企業。
現在,海爾的意向用戶,已經可以通過定制平臺——海爾商城,根據個人的喜好,自由選擇產品的機身材質、用料、噴涂顏色、圖案等等,有定制需求的部件可以按照個人需求進行選擇。然后,這些外觀全個性化、部件部分可定制的個人訂單,通過工業4.0的智能智造實現柔性量產。
在海爾互聯工廠的整套自動化生產線上,每臺在生產線上“排隊”等待組裝的白色家電的外殼顏色各異,前后兩臺型號、樣式截然不同,它們的“隊列”也毫無章法可循。這些正在生產線上組裝的產品全都來自用戶的個性化訂單。每一臺都是用戶在網絡端口,根據自身的喜好和實際需求選擇的功能、容積和外觀后,定制生產的。在這個平臺上,用戶可通過多種終端查看產品“誕生”的整個過程,如定制內容、定制下單、訂單下線等10個關節性節點,產品生產過程都在用戶“掌握”中。
另外,海爾的互聯工廠及其產品,還全面融入到海爾的生態系統中。通過海爾商城——互聯工廠——海爾日日順物流的鏈條,實現了按需設計、按需制造、按需配送。最后在使用過程中,產品的智能化感知系統還通過海爾的“智慧家庭”生態平臺,連接用戶,滿足用戶使用過程中的需求。
海爾正是靠著這全新的“工業4.0”、“互聯網+”先進制造業體系,使用戶在家中通過網絡,快速定制符合自己個性化需求的大件白色家電成為可能。更強大的是,海爾把“互聯工廠”打造成了“透明工廠”,實現全流程實時互聯、用戶全流程可視。在自動化生產線上實現私人個性化定制,是海爾“工業4.0”智能互聯工廠帶來的制造變革。一舉解決了大規模工業設計生產和私人喜好之間存在的天然矛盾。透明工廠,用戶全流程可視化,正是這種模塊化生產方式的改變,讓普通消費者也有了私人定制的可能。
而早在2012年德國學界剛剛提出“工業4.0”的時候,海爾就已經開始了智能工廠的實踐。短短幾年,海爾已在四大產業建成7家“工業4.0”的示范工廠,包括沈陽的冰箱、鄭州和膠州的空調、佛山的滾筒洗衣機、青島熱水器等整機工廠,另外還有2家配件工廠。從一個工序的無人,到一個車間的無人,再到整個工廠的智能化、自動化。
然而,7家示范工廠樣板只是海爾邁向智造時代的一小步。下一步,海爾還要在全球的供應鏈體系當中(海爾在全球已有59個工廠)展開和復制,無論是籌建新廠還是改造舊廠,都將以工業4.0的標準建設,打造可以滿足個性化定制需求的自動化生產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