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的國際環境與背景研究

《中國制造2025》是在國內外市場環境、制造產業格局、經濟發展趨勢、科技水平及發展趨勢等眾多因素的快速變化的前提下,我國政府提出的制造業新的改革方向、發展路線和指導意見。
在2011年德國漢諾威工業博覽會,德國、等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大力推動下,德國聯邦教研部與聯邦經濟技術部于2013年將“工業4.0”項目納入了的十大未來項目中。自此掀起了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新工業化時代的帷幕,各個國家都根據自身的工業、制造業發展現狀,國內政治、經濟、人民及文化需求提出了符合國家發展規劃目標的“工業4.0”方案與計劃。
日本在世界工業技制造業上擁有較高的智能化、精細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之一,但是人口老齡化成為了制約其經濟和工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日本政府結合其自身的高科技積累、智能制造水平以及未來制造業發展趨勢確定了《日本工業4.0》的主要發展方向和內容:人工智能和職能機器人的開發和制造。這一指導意見的出臺,表明了日本在發展“人工智能”上的決心和重視,未來將用智能機器人代替國內不足的“勞動力”儲備,并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逐步擴大其在世界工業、制造業的影響能力。這一制造業發展文件,主要集中在一下幾個要點中:人工智能及智能機器人的世界級標準的確定、廣泛推廣人工智能技術和智能機器人在工業中制造也的應用深度和廣度、推動人工智能和智能機器人成為國家級制造業品牌并在全世界范圍內形成以日本為代表的人工智能產業格局和體系等。
美國作為世界上綜合國力最強的“超級大國”,又以高科技、高尖端、高發展的制造業印象而被全世界廣泛的認可,因此其對參與甚至領銜“工業4.0”也是勢在必行。考慮自2008年以來,金融海嘯對美國國內的經濟、政治和人民生活水平等各個方面的沖擊,美國國內的各方面矛盾又一次被廣泛深刻地揭露。長期的基礎工業和制造業的外包,逐步激化了國內就業壓力、消費成本等問題;也逐步加重了貧富差距和文化教育的兩極分化等民生問題。美國政府在這一國內環境及國際制造業大的發展趨勢的推動下,提出了美國版的“工業4.0”。其主要的內容包括兩大領域:“工業互聯網聯盟”和“制造業合作伙伴計劃”。前者主要利用美國有利的科技水平、互聯網普及程度和雄厚的資本實力,推動將“互聯網+”融入工業制造業的各個環節和模塊當中,借助相對較低成本的軟件、編程、納米機器人等手段實現“工業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在世界制造業告訴發展的過程中再一次占據優勢地位;后者則借助現有的經濟地位、資本市場和國際市場影響力,在全球范圍內吸引知名的互聯網、工業、制造業企業進駐美國本土,形成跨地域、跨文化、跨經濟體的廣泛深入的制造業合伙聯盟,旨在解決現有的國內就業壓力,恢復基礎生產能力,加大在全球制造體系中的影響力和盈利能力,結合服務業形成服務制造業,進一步抵消由于虛擬經濟和虛擬產業制造的經濟泡沫,穩定經濟發展水平等
德國作為最早提出“工業4.0”的國家,推動自下而上的工業4.0,創建由“物理信息系統”控制的“智能工廠”,使其具備像人一樣的“獨立思考的能力”;其具體的目標是通過處理器、存儲器、傳感器和通信模塊的聯通,使不同的產品和生產設備能夠互聯互通并交換命令,聯通物理和信息連個關鍵詞一個連接現實一個聯通虛擬世界。德國希望將德國工業4.0的標準立足于歐洲輻射全球。作為“物聯網”的最早提出者,“萬物互聯”也是德國“工業4.0”的主要發展目標之一,并且作為德國成為這一領域的全球領先水平的主要制造業戰略規劃內容。
除此之外,如英國、印度、南非以及加拿大等國家分別提出了對應“工業4.0”的工業、制造業的發展規劃和計劃。與前三次工業科技革命如出一轍的,工業、制造業的發展都是由內在需求(經濟發展、民生發展等)和外在動力(技術水平、產業結構調整等)的雙重推動下逐步發展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