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物聯網新聞  >  正文

IoT平臺喋血、多重技術疊加、資本運作迭起…且看2018年物聯網趨勢解讀

作者:彭昭
來源:物聯網智庫
日期:2017-11-15 11:46:31
摘要:在未來的一年,物聯網領域將有哪些新的發展趨勢?各大研究機構和意見領袖會如何解讀2018年IoT市場的走勢?
關鍵詞:IoT平臺物聯網

  我一直認為物聯網是一個嚴格遵循金字塔邏輯的領域,抬頭看路的優先級高于埋頭做事。臨近年末,又到了各種公司發布2018年市場展望的時期,我很好奇在未來的一年,物聯網領域將有哪些新的發展趨勢?各大研究機構和意見領袖會如何解讀2018年IoT市場的走勢?

  在閱讀了Gartner、IDC、Forrester Research、Business Insider等知名研究機構的報告,瀏覽了活躍于Twitter、Forbes、Network World等平臺上大V們的預測之后,筆者輔以自身觀察,匯總形成此文。

  首先拋出基本定位,2018年可以說是物聯網落地的奠基之年,這一重要節點無論正向演進還是逆向倒推都是成立的。

  一方面,從現有基礎上遞推。以LPWAN為例,圍繞NB-IoT網絡部署,中國移動在今年8月發布兩則重磅招標:蜂窩物聯網工程無線和核心網設備設計與可研項目,集采工程費395億元;NB-IoT天線招標,總量111萬面。與之呼應,LoRa網絡作為LPWAN“急先鋒”早已啟動。2017年年底LoRa聯盟成員中興克拉將新增10個城市級LoRa網絡覆蓋,超過13,982個LoRa網關和153,000個LoRa節點被安裝。作為專為IoT量身定制的通訊網絡,LPWAN部署在2018年將進入大規模擴展階段。

  另一方面,從未來愿景逆推。在各種研究機構眼中,2020年物聯網市場都將達到相當的量級。Speaker Labs預測到2020年,將有54億個B2B物聯網設備投入使用;Business Insider預測到2021年,物聯網解決方案的總支出將達到6萬億美元;IHS預計到2020年,互聯設備的數量將增長到307億個…

  此外,各種國內外巨頭在物聯網相關領域揮金如土的上限不斷被刷新。保守估計,2018年物聯網連接的設備數量至少能夠翻番,并且物聯網與各種新興技術的融合將會加速。

  單一沖浪模型不再適用,這次的情形是多浪疊加迅猛來襲

  Gartner在剛剛舉辦的ITxpo 2017大會中,詳細解讀了2018年戰略科技發展趨勢。根據Gartner的預測,到2020年95%以上的新產品設計中將納入物聯網技術。

  Forrester調查報告中顯示,19%的受訪者說他們的物聯網項目已經完成,28%的受訪者表示物聯網項目很快將落地進入商業運營階段,兩者相加,達到接近半數的驚人比重。

  IDC則預測,為了應對全球數字化轉型的浪潮,到2018年底,至少有40%的公司將配備數字化管理團隊,負責推進物聯網等戰略。到2019年,40%的數字化轉型計劃將使用認知計算和人工智能技術,為新型運營模式提供深入洞察和決策支持。

  巴菲特的搭檔查理·芒格曾經說:“當新的機會出現時,先行者會獲得巨大的優勢。如果你是先行者,你會遇到一種被稱之為‘沖浪’的模型--當沖浪者順利沖上浪尖,并停留在那里,他能夠沖很長一段時間,但如果他沒沖上去,就會被海浪吞沒。”

  當下,我們面臨的情形與上輩人的場景已有本質不同,這次是多個科技浪潮同時沖來,多種技術形成相互作用力疊加發展,如果仍舊以孤立的眼光看待和判斷某種技術的演進,必將受到眼界和格局的困宥,從而錯失時代機遇。

  多種技術疊加發展,這一趨勢已在各個研究機構的報告中得到了越來越明顯的驗證。

  Gartner推測AI與物聯網接壤的領域,將在不久的將來取得重大突破。Gartner相應提出的智能對象(Intelligent Things)指的是設備不僅能按照固有程序完成基礎功能,還能利用弱人工智能及機器學習做出更加智能的高階行為。AI正在推動新型智能對象,例如自動駕駛的汽車、機器人和無人機等加速發展。除此以外,Gartner還看好數字化雙胞胎和邊緣計算。

  臺灣工研院IEK同樣認為在2018年,AI與IoT將會迅速匯合,進化成為AIoT,驅動各種智能應用落地。在AI關鍵技術不斷突破之際,2018年整個產業將面臨技術選擇、定位潛力應用、尋找數字化轉型路徑等關鍵問題。半導體產業是臺灣的優勢,隨著AIoT時代來臨,對高效能運算(HPC)及AI芯片需求的增長將會更加迅速。2017年臺灣半導體相關產業產值的增長率為0.5%,預計在2018年將會增長7.1%,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區塊鏈物聯網BIoT也是各個機構普遍看好的趨勢,預計將會在2018年迎來快速發展。區塊鏈正在改變“后云計算時代”物聯網應用的建構方式,巨頭們紛紛投入大量資本推進區塊鏈在物聯網中的應用。BIoT通過智能合約管理各種智能設備采集到的實時數據,可以創建一套全新的交易、貸款和保險體系。根據Aite Group的數據,截至到2019年,與區塊鏈相關的資本投入,預計都將保持50%以上的年復合增長率(CAGR)。

  除了人工智能和區塊鏈,增強現實AR、虛擬現實VR、5G通信、實時處理等技術與物聯網的融合,以及這幾種技術中的多種同時疊加的可能性,均被不同機構所提及。

  除了縱向不同技術領域的整合之外,橫向同類技術的跨界應用之勢也在同步進行。以通訊技術為例,廣域與局域之間的融合應用正在嶄露頭角。

  雖然根據Gartner的最新數據,到2025年所有物聯網連接中的72%將使用WIFI和Zigbee等短距離傳輸技術,包含Sigfox、LoRa和NB-IoT等技術在內的低功耗廣域覆蓋網絡,在2025年僅占據11%的物聯網連接。但這種“二元論”的市場劃分邏輯,恐怕難以滿足物聯網愈加碎片而多元化的應用場景。無論是為了提升產品生命周期管理能力,還是為了對原有解決方案進行縱向擴展,亦或是為了在復雜場景下提供更多選擇,BLE/ WIFI/ Zigbee等局域技術與NB-IoT/ LoRa等廣域技術的同時共存與互補共生,才能夠滿足更多物聯網場景的需求。

  以上種種跡象顯示,我們正在經歷一次由技術變革掀起的商業浪潮,在2018年這種趨勢將會更為激烈而且迅猛。在同一個時間點出現了多種不同技術同時疊加演進的狀況,這時不同技術的整合能力和跨界調用能力將成為一種稀缺優勢。這次變革前人的經驗無法參考,將是一次徹底的挑戰,一次對“團隊”的挑戰,一次對團隊中“人”的考驗。

  2018年物聯網云平臺將經歷首次市場“洗牌”

  技術的演進無法脫離市場的發展周期,解讀了多種技術浪潮的疊加,我們再來預測下未來一年物聯網市場的走勢。正如文初所述,2018年是物聯網落地的奠基之年,基礎是否扎實,還在于市場能否有效的從魚龍混雜中辨識有價值的企業,戳破虛假繁榮。

  自從2013-2014年度被稱作智能硬件元年以來,物聯網云平臺首先從B2C領域起步,逐步滲透,成為了構建物聯網生態的核心載體,進而推進了結合硬件、應用、云平臺于一體的物聯網標準生態架構的完善。

  物聯網云平臺是一個顯而易見的戰略要塞,其重要程度無與倫比,物聯網云平臺的安全性和可擴展性涉及物聯網落地的基礎是否扎實的本質問題。在其發展過程中,從2014年到2015年經歷了市場墾荒階段,2016年到2017年處于野蠻生長階段,全球物聯網平臺企業已經瘋長到超過450家。在步入成熟發展階段之前,2018年有望迎來針對物聯網云平臺的價值驗證和調整洗牌時期。

  在市場墾荒階段,物聯網平臺商首先完成的是市場教育,通過搭建開發者社區、組織開發板試用活動、建立開發者扶持計劃等方式,物聯網云平臺企業不計成本的大量投資,以便促進對智能硬件開發者的培育,IoT云平臺企業自身也在這一階段的早期完成了技術儲備。在本階段的中后期,智能設備的連接數量達到百萬量級,對云平臺的承載力挑戰尚不明顯,而且優質的垂直行業應用相對匱乏,數據分析和智能決策的需求并不明顯。

  在野蠻生長階段,各種類型的物聯網云平臺如雨后春筍般長出,不僅有通用型物聯網云平臺,也有一部分定位于垂直行業的云平臺企業,不僅創業企業和中小型開發者團隊活躍于IoT云平臺范疇,各個巨頭公司也悉數高調涌入。這些特征標志著IoT云平臺進入野蠻生產階段的分水嶺。在這個階段,智能設備的接入數量達到千萬量級,對優秀行業應用解決方案和優質集成商的需求增長明顯極大,推進了物聯網在各個行業的滲透。逐步成熟的行業應用又反哺了物聯網云平臺,形成良性循環模式。

  雖然大大小小的企業都把自己的系統稱作物聯網平臺,但是技術架構和真實內涵卻千差萬別。在2018年,物聯網云平臺的聯網設備數量將達到上億量級,一旦突破這一數量閾值,才真正到了考驗物聯網云平臺承載力的時刻。物聯網云平臺彼此的競爭,也正在從單純的功能戰升級為全面的生態戰。然而遺憾的是,無論是巨頭投入巨資打造的平臺,還是初創公司穩步成長形成的平臺,都處于“嫩苗”階段,雖然具有一定的盈利能力,但尚未邁過盈虧平衡這道坎兒,欠缺自身造血能力。

  還有一個現實值得關注,雖然物聯網云平臺起步于B2C,但在B2B領域,才是物聯網云平臺更適合的土壤。公共事業、物流交通、智能零售、智能工業等領域的企業都在等著數據分析嗷嗷待哺,不論是資產追蹤、預防性維護還是無人經濟,物聯網云平臺在這些領域最易發揮優勢。因此很多早期B2C領域的物聯網云平臺企業紛紛甩掉B2C的身份,轉向匯入擁擠的B2B市場。

  上述種種情況都導致了在2018年物聯網云平臺的競爭態勢將更加嚴峻,在巨頭們已經入場的情況下,沒有找到供血能力的物聯網云平臺很難長期續命,直到迎接成熟發展階段的曙光。“傍大款”、“找靠山”或者“被并購”,都不失為識時務者的良策。

  圍繞物聯網開展的市場投資和資本運作將邁上新的臺階

  分析了物聯網技術和市場的演進之后,再來看看資本這股洪荒之力。圍繞物聯網領域開展的項目投資和資本運作對于IoT技術和市場的推進作用有目共睹,尤其在物聯網落地奠基階段,資本的力量將尤為突出。

  根據IDC發布的“2017上半年度全球物聯網投資報告研究”,全球物聯網項目支出在2017年將同比增長16.7%,達到8000億美元以上。到2021年,物聯網相關支出將達到1.4萬億美元,各個行業都將受到物聯網的影響。根據IDC的統計,2017年物聯網費用支出最大的領域包括制造業(1830億美元),交通運輸業(850億美元)和公用事業(660億美元),B2C消費物聯網產品采購量為620億美元,排在第4位。

  從技術角度來看,物聯網硬件仍將占據大部分物聯網支出,在2020年之后,智能設備支出才有可能逐步被物聯網服務支出所超越。物聯網硬件支出將由智能終端、網絡通訊模塊和傳感器這3部分構成。技術支出增長最快的領域是應用軟件,其中橫向平臺和分析軟件的年復合增長率CAGR分別為29.0%和20.5%。物聯網安全硬件與軟件的投資也將增長,年復合增長率CAGR分別為15.1%和16.6%。

  根據IDC預測,智慧能源、智能電網、智能醫療以及智能建筑等領域預計在2018年吸引大量投資,除此之外,機場設施自動化(33.4% CAGR),電動汽車充電設施(21.1% CAGR)和零售店內情境營銷(20.2% CAGR)也將是增長最快的幾個應用場景。

  物聯網作為科技行業最強的風向之一,已成不爭的事實。到2030年物聯網、人工智能和大數據的市場規模將從現在占全球GDP不到1%,迅速增長到10%。不僅國際巨頭,國內上市公司也成為一股明顯勢力,借助資本運作手段,結合自身物聯網基因,試圖緊抓這一看似遙遠,實則稍縱即逝的物聯網窗口期。在2017年,上市公司借助資本手段布局物聯網的案例已經屢見不鮮:

  作為通信網絡基礎設施服務提供商尋求轉型的典型案例,日海通訊和宜通世紀是其中的代表。日海通訊在2017年9月以1.2億元收購龍尚科技超過68%的股份,布局終端模塊,并且與全球領先的物聯網云平臺創業公司艾拉物聯Ayla Networks在中國建立合資公司,實現了物聯網云平臺+模組的優勢布局。宜通世紀布局了雙重物聯網平臺,公司通過收購天河鴻城取得Jasper獨家代理搭建的CMP 平臺用戶增長迅速,已達約5,200萬規模,付費用戶為1,700萬。物聯網應用使能平臺(AEP)Quark已經簽署了近10家客戶,預計今年能夠帶來50萬個設備連接。

  智慧城市應用和服務提供商們也在謀求物聯網全產業鏈的縱深發展。比如高新興以6.81億元的價格收購中興物聯84.07%股權,補充感知層和網絡層短板,沿著從連接到應用的物聯網戰略發展路徑,打造“感知+連接+平臺+應用”的智慧城市生態閉環。近期中國電信NB-IoT50萬片模組招標結果出爐,中興物聯獨家中標。此前高新興還曾投資1.48億元收購中興智聯84.86%股權,布局電子車牌應用。

  典型的IT解決方案綜合服務企業,對物聯網的熱情也毫不遜色。華勝天成通過認購合伙企業的有限合伙份額,以18億元人民幣收購泰凌微電子超過82%的股權,建立連接層+平臺+智能的三位一體的物聯網架構。泰凌微電子在低功耗藍牙和多模集成芯片領域掌握核心技術優勢,結合華勝天成自身具備的大數據解決方案、軟件和高端計算系統優勢,將整體提升華勝天成競逐物聯網大潮的技術話語權。

  在智能家居相關領域,雖然市場尚未全面爆發,但資本運作已經暗流涌動。拓邦股份領投國內知名的智能家居初創企業ORVIBO歐瑞博B輪融資,并阿里打造基于YunOS的家電智能控制解決方案,在智能家居和智能家電領域雙管齊下,提供更貼近應用場景的一站式服務。主營業務是建筑裝飾的奇信股份,也在通過資本手段積極謀劃布局,致力于打造裝飾物聯網第一品牌。

  以傳感器為代表的元器件企業,正在借助物聯網之勢向下游應用端滲透。比如漢威電子的內生外延同時發展,已經構建了相對完整的物聯網生態圈,以傳感器為核心,將傳感技術、智能終端、通訊技術、云計算和地理信息等物聯網技術緊密結合,形成了“傳感器+監測終端+數據采集+空間信息技術+云應用”的系統化解決方案。

  種種投資布局僅僅是拋磚引玉,上市公司通過資本手段在物聯網領域實現并購整合與業務轉型的序幕剛剛拉開,2018年凡是有戰略眼光的上市公司都不會錯過物聯網落地的奠基機遇。

  最后,在資本的熱炒之下,我們還需冷靜的看到,如果企業自身沒有借助并購實現技術實力、生態建設、商業模式等重要維度的升級,未來發展的可持續性堪憂。尤其商業模式,它是關于創造價值體驗的過程,在萬物互聯時代,具備智能的邊緣設備實時采集各種數據,將會自動建議B2C營銷策略或者B2B運營決策,任何產品皆是入口,任何設備皆為平臺。也就是說,通過物聯網,制造商可以真正觀察到用戶如何看待體驗,例如用戶是如何發現產品,如何購買產品,之后如何使用產品。通過這些觀察,制造商最終可以弄清楚,自己還能做什么,什么樣的服務能夠優化用戶體驗并賦予產品新的生命。跟進一步,由于物聯網是個生態系統,企業要想基業長青,還必須以平臺心態了解整個系統中其他的企業如何盈利。

  從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物聯網時代,企業收入并不限于智能終端的銷售,甚至終端銷售僅占收入的一小部分。而在設備售出之后,可以通過增值服務、訂閱服務、應用服務等形式產生新的收入,這很容易超越設備的最初銷售額,形成額外收益。企業唯有將產品思維轉化為運營思維和服務思維,才是長久發展之計。

  而作為一切的本源,新的商業模式需要從“人”開始改變,離不開人的觀念變化,總之最大的挑戰還是來自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