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聯網行業深度研究,物聯網的市場空間到底有多大?
物聯網深度融入生活場景,爆發條件成熟
1.背景:互聯網獲客成本提高,以物互聯時代正式開啟
互聯網用戶總數趨于飽和,獲客成本快速增加。據CNNIC統計,在經歷前幾年的快速增長后,我國網民總數和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增速已趨于緩和。
2016年全國網民規模總數為7.31億人,其中移動互聯網用戶超過6.95億人。用戶總數正趨于飽和,對互聯網公司而言同樣意味著獲客成本的迅速提升。

2007年-2016年中國網民規模及其增速情況

2007年-2016年中國手機網民規模及其增速情況
近幾年來,我國互聯網市場增速的放慢使互聯網公司獲客成本逐年提升,線上市場的飽和迫使他們將注意力由線上轉移至線下。
以阿里巴巴為例,2013-2015年阿里巴巴營銷費用分別為45.45億元、85.13億元和113.07億元,淘寶活躍買家分別為2.55億人、3.50億人和4.23億人。假設其用于阿里云等創新業務的營銷費用占比逐年為30%、40%和50%,則2015年淘寶獲客成本由之前的38.33元/人增加到了77.45元/人。
在以數據稱王的當下,線上數據獲取渠道的逐漸枯竭促使互聯網企業紛紛將注意力轉至線下,而物聯網技術作為連接線下和線上的最終途徑正成為他們投入的重要方向。
在創新技術的驅動下,可穿戴設備、智慧零售、共享經濟等以物聯網為主要工具的商業模式正取代工業物聯網成為物聯網商業化的主流,甚至是引領未來幾年物聯網快速發展的新生力軍。
物聯網正處于持續增長階段,一個全球化的智能互聯時代已經到來。根據中國產業信息網預測,未來五年國內物聯網市場將從2016年的9300億元人民幣增長到2020年的18300億元,整體規模將以倍數增加。
根據IDC的統計,2016年全球物聯網市場的總投入為7369億美元,而到2020年該數字將達到12899億美元,年復合增長率約為15.02%。未來幾年,物聯網將在全球范圍內快速擴張。
作為物聯網軟件和數據傳輸的載體,2016年全球物聯網安裝設備已達到148.66億臺,而五年后全球設備數量將超過300億臺,年復合增長率達20.2%。
而根據聯合國預計,2020年世界總人口將處于73億和85億人的區間,如果以70%的互聯網滲透率計算,2020年全球互聯網人數范圍將在51億和60億之間。
從數據終端數量來看,如果把用戶比作互聯網時代數據產生的終端,那么到2020年物聯網的終端數將是互聯網的五倍以上。未來物聯網所產生的數據也將在量級上大幅超過互聯網。而相比單純的互聯網用戶行為,物聯網傳感器分布在生活和經濟活動的方方面面,其所產生的數據將更為具體。
2.爆發條件的演進:從傳感器成本的下降到低功耗廣覆蓋技術的出現
條件一:傳感器成本的下降使物聯網大規模應用成為可能
傳感器是物聯網感知層的設備,包括溫度傳感器、壓力傳感器、麥克風等等。據IDC統計,2015年全球對傳感器的投入占對物聯網總投入的四分之一,而到2020年,對傳感器方面的投入將突破3151億美元,遠超其他技術。
傳感器作為物聯網的底層配件,是支撐整個物聯網運行的關鍵設備,投入量越大意味著未來可獲取的數據越多。而對于物聯網運營商而言,大規模投入傳感器的基礎仍在于其成本的持續下降。

傳感器仍將是未來幾年物聯網投入的重點方向
傳感器行業競爭加劇,價格有明顯下降趨勢。由于傳感器行業所遵循的摩爾定律,即集成電路上可容納的元器件的數目,每隔約18個月便要增加一倍,性能也將提升一倍,但同時價格維持不變。因此在過去十年間,一些傳感器的價格猛降了100倍。
此外,MEMS技術的出現使得芯片成本進一步下降。近幾年全球傳感器出貨量大幅增長,但行業營收卻增長不大。
根據IC Insights預測,2016年-2020年所有半導體傳感器的平均售價的年復合增長率將達-5%,而前五年大約是-2.5%。技術的持續更新和市場的競爭飽和將成為傳感器持續降價的主導因素。在這樣的條件驅動下,物聯網的大規模部署將成為必然趨勢。
物聯網架構是否可以運行在云端?
從智能恒溫器到健身追蹤器,物聯網設備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已經司空見慣。這些連接網絡的設備收集,處理和共享人們周圍物理世界的數據,以幫助人們的生活更輕松,更美好。
同樣,許多企業正在采用物聯網來使用數據,從而更好地了解其運營情況,做出更明智的決策,重新定位客戶參與度,并重新思考如何創造價值。例如,一家供應鏈管理公司在其托盤、箱子和容器中部署了傳感器,跟蹤貨物的地理位置,環境溫度和壓力等環境變量。這將企業提供給客戶的價值轉變為從租賃托盤到優化供應鏈成本,這些將成為獲知運輸貨物剩余保質期的數據。
隨著低成本傳感器,彈性計算和數據科學的快速發展,許多行業觀察家期望企業迅速部署物聯網設備。事實上,根據調研機構Gartner公司預測,企業將在2018年安裝約41億個物聯網設備,到2020年最終達到75億個。
專家預計,在這一時期內,所有這些開發項目將在全球范圍內產生大約44萬億兆字節的額外的物聯網數據。這使人們想到了一個核心問題:采用哪種最佳技術架構來解決這一爆炸性增長的數據趨勢?這里有三個廣泛的選擇:本地部署,云計算,或混合架構。其答案始終取決于使用情況。
本地部署的物聯網架構
本地部署的物聯網架構采用邊緣計算,其中在網絡邊緣處理數據,這個位置最接近數據源頭。而根據調研機構IDC的調查,到2019年,45%的物聯網設備數據將被存儲,處理,并靠近邊緣計算。該模式可以提供更小的性能足跡,可以幫助企業對數據進行更多的實時響應。例如,在石油鉆井平臺上,采用傳感器可以檢測故障的閥門是否產生火災隱患。在這種情況下,企業不能承受任何延誤。如果數據需要發送到衛星,在數據中心返回到通知關閉閥門之前,其響應時間可能太晚了。但是,隨著更快的邊緣部署,數據不必遠離其數據來源。這可以減少時間延遲,并允許做出關鍵的決定。
此外,本地部署的架構不依賴互聯網連接,如云環境。并且本地部署的架構也受到面臨嚴重數據安全問題的企業的青睞。利用邊緣計算的本地體系結構有很多意義。
云端物聯網架構
云端物聯網架構有利于組織管理大量的連接設備,通過內部和外部數據的組合驅動價值。例如,供應鏈應用程序可以從理解一個部分相對于整體聚合視圖的具體視圖而受益。而完整視圖之外只有一組數據失去意義。例如,通過單獨使用本地部署的架構,就不可能試圖為資產構建的每個組件協調供應鏈。
此外,云計算架構在與其他物聯網設備和云系統集成和交互方面提供更大的互操作性。該模型提供了更多的架構靈活性和外部數據源的利用率。云應用程序在生態系統中看到了更多的創新,其部分原因是軟件開發人員重點關注大型市場。利用云計算架構的物聯網部署可以更有效,因為很多具有技術創新和競爭性的產品已經可用。從本質上說,云計算架構可以使組織能夠面對未來的投資回報。
混合的物聯網架構
通常最好的方法是高效地結合邊緣計算的大型核心數據集的處理,然后在核心處理一組簡化的聚合衍生數據。例如,智能城市部署的停車傳感器可以處理靠近車位的所有傳感器的數據,只提供有關不同車庫開放的地點和數量的匯總數據,從而為進入市區的司機提供智能尋找車位的建議。畢竟,每隔幾秒就傳輸所有這些數據的成本可能是很昂貴的,而接近目的地的駕駛人員不一定知道停車場的那些位置是開放的。在這種情況下,采用混合架構是理想的選擇。
資產優化的另一個例子是風力渦輪機的應用,風力渦輪機使用傳感器在本地部署收集和分析每個渦輪機上的數據,并總體優化其總體性能。在這里,通過許多數據點可以深入了解渦輪機組件的運行狀況。每個組件的健康狀況匯總在一起提供了風力發電機的狀況視圖。最后,匯總來自所有風力發電機的數據,為風電場提供可操作的信息。在這樣的情況下,應該在網絡邊緣處理多少數據,而將哪些數據在數據中心處理,這是一個重要考慮的架構。本地部署架構的實時響應以及云計算的全系統訪問和可擴展性的組合將會得到最好的發揮。
考慮業務需求
最終,設計考慮可以為物聯網系統的數據和處理架構提供知情的選擇。要確定什么物聯網架構最適合,請查看組織當前和計劃的設備,業務目標和場景,相關流程和計劃結果的范圍。通過可擴展性,性能,帶寬經濟性和技術創新率的技術考慮評估這些業務需求。
物聯網發展的趨勢
認物聯網平臺商品化

大型企業將持續致力于建設生態系統,并以最低成本提供各種組件(building blocks),借以促進創新和發展新物聯網相關的解決方案與能力。
物聯網平臺的戰爭早已開始,包括:Amazon網絡服務、微軟Azure的物聯網、IBM Watson云端運算、SAP的HANA,以及PTC的Thingworx等。擁有自己的物聯網生態系統的AT&T、Verizon和Cisco等公司,將繼續向更大型的平臺供貨商提供組件(building blocks),并開始將自己生態系統轉移至更大的物聯網生態系統。
無人機運輸成真

Amazon于2016年12月7日第一次讓無人機成功運輸包裹。Frost&Sullivan預估無人機商業測試的法規將于2017年通過,2017年底將可提供無人機運輸服務。此外,高通公司和AT&T也在測試無人機商業運輸、無人機監控森林大火、移動通信基地臺(cell tower)和電纜,同時繼續游說立法者批準搭載傳感器的無人機可用于商業用途。
物聯網是國家網絡安全的危機

不安全的裝置和惡意軟件恐成為物聯網的安全隱患,2017年黑客入侵物聯網裝置而造成損失。例如:2006年10月DDoS攻擊,黑客成功入侵無人監控的攝影機。目前有數十億個網絡設備正在運行,類似的黑客攻擊會入侵電網基礎設施、聯網汽車(connected car),交通監視器、核電廠等等,將成為國家網絡安全的危機。
智能汽車和智能家居的融合已經實現

物聯網讓移動裝置和智能家居得以融合,能幫助消費者實現集中管理數字生活的夢想。其中包含:共享汽車、整合火車與飛機的行程、汽車租賃、響應需求的運輸(TAXI、BRT)、都市內的大眾交通、汽車能源管理、APP、旅程規劃、大數據、動態停車、私人管家等等。
爭取競爭優勢的AI助理

Amazon、Google、Apple、Microsoft都在努力搶占個人助理的市占率,為爭下家庭、消費者物聯網和人工智能的市場大餅。在2017年AI個人助理的發展中,首先將現有服務和具備智能家居解決方案的AI個人助理進行整合;第二階段則是與車聯網進行整合;第三階段是與自動駕駛整合;最后是小型公司大量引進AI個人助理,將會增加市場領導者的競爭壓力。
云端運算普及化
高效的數據標準與霧運算(Fog Computing)將可支持端點智慧(Endpoint intelligence),將有助于物聯網的未來部署。
點運算(Point computing)之特性:具有簡單、基于私人云端的物聯網部署;企業后端數據處理;以應用為中心的通訊等。
云端運算(Cloud computing)之特性:基于公共云端的物聯網部署、協同物聯網部署的新興應用、以云端為中心的通訊。
霧運算(Fog Computing)之特性:在霧運算環境中,端點層級的數據管理、半自動化Semi-autonomous)的物聯網應用、以數據為中心的通訊。
美好商業之走近物聯網
中國成全球最大物聯網市場
物聯網到底是什么?在此次峰會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局主席馬云對此有一段精簡的表述:物聯網的本質是智聯網,核心在于將物連起來,并推動其智能化。
毫無疑問的是,物聯網已經成為能夠推動生產力飛躍的重要技術之一。根據諾基亞貝爾實驗室的預計,到2025年,全球物聯網設備將達到1000億部。“無論是科技企業,還是傳統制造企業,亦或者是創業公司都將從中受益。”陶然亭講到。
而作為物聯網的發軔之地,上個月底江蘇無錫市的物聯網設備連接數量已首次超過手機用戶數量,李強在上述會上如是表示。
一個龐大的物聯網新興市場正在世界范圍內悄然孕育。《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自2009年我國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產業獲得快速發展,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物聯網市場以及全球物聯網發展最為活躍的地區之一。

“全球每天約有550萬新設備加入物聯網,預計2018年全球具備聯網及感測功能的物聯網市場規模有望超過千億美元”,工信部副部長羅文在2017世界物聯網無錫峰會上指出。
據羅文給出的數據,我國物聯網產業規模已從2009年的1700億元躍升至2016年超過9300億元,年復合增長率超過25%。
面對這塊“大蛋糕”,無論是科技巨頭還是制造業企業都紛紛搶灘布局物聯網產業生態鏈。有人形容,目前物聯網產業的發展正處在一個風起云涌的“戰國時代”。
據烏鎮智庫統計,2000年到2016年,中國累計新增物聯網企業3826家,占亞洲新增物聯網企業數量的86%;同期,中國物聯網累計融資規模近200億美元,約占亞洲融資總額的96%。
需要注意的是,在目前眾多科技企業、傳統制造業企業、創業公司都在布局物聯網的情況下,什么樣的企業是真正的具有競爭力呢?對此,陶然亭向記者表示,擁抱物聯網技術,并且將其與多樣化應用、業務相結合的企業更具有競爭力。“以公司自身為例,諾基亞正在推動物聯網技術的拓展,以使得技術能夠與我們的生活、工作、衣食住行融合,從而實現科技以人為本的愿景。”
物聯網推動“美好商業”
除了催生出了一大批新產業新業態,物聯網也正顛覆著人類社會生活。
根據《2016~2017年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顯示,2016年我國滬深板塊重點36家物聯網上市企業以及智慧醫療、智能家居、智慧交通三個細分領域重點上市企業營收總額達2775.40億元,同比增長22.3%;凈利潤總額達到167.9億元,同比增長15.1%。

以“智慧交通”中的車聯網為例,隨著車聯網的發展,它會給無人駕駛、以及大眾的生活帶來怎樣的變化?
“車聯網的核心技術之一是5G。通過5G的高速連接,每臺車輛不再是一個孤島,而是能夠實現信息的聯動和共享,這樣一來,優先為自動駕駛、無人駕駛所帶來的就是獨特的安全性。”陶然亭講到。
事實上,除了車聯網給我們帶來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以外,陶然亭還向記者表示,通過車聯網,城市路面管理可以根據車流密度、路面情況等信息,統一對城市路網進行疏導與調控,同時智能化找尋路面停車位置,從而解決當前會面臨的一些城市管理與道路交通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