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在您的理解中,智慧城市是怎樣的概念,有沒有形象一點的說法?
  李維森(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副局長):人們通常所說的“智慧城市”是在時空信息支撐下,依托互聯網、云計算等現代信息技術,將人類知識物化到信息化條件下的城市規劃、設計、建設、管理、運營和發展等各項活動中,形成不依賴人或少依賴人的智能化專題,按需優化組合,相互之間實現有機協同。一個智慧的城市應當包括像人類感官一樣的實時信息感知設備,像人類神經系統一樣的信息與指令雙向傳輸網絡系統,像人類大腦一樣的云計算中心,像人類行為器官一樣的應對與處置專題系統。
  科技日報:大力發展智慧城市有什么實際的意義?
  李維森:建設智慧城市促進解決城市發展面臨問題。隨著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我國城市人口已經達到6.75億,占到了總人口的51%。到2030年,這一數字有望增加到10億,城市人口的劇增,不可避免地受到土地、空間、能源和清潔水等資源短缺的約束,導致交通擁堵、醫療資源緊張、教育資源不均、環境污染、就業壓力、城市安全監管等問題的出現。
  傳統的技術手段和管理方法已經難以解決這些問題,以時空信息為基礎的智慧城市建設則通過使用新一代信息技術、知識和智能化的手段,重新審視城市本質、定位發展目標、培育城市功能、調整城市結構,通過智能傳感和智能決策調整城市運行方式,優化發展環境,對逐步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將有重大意義。
  在時空信息云平臺的基礎上,國家測繪地理信息局布局的智慧城市將依托物聯網和云計算環境,優先選擇國土、交通、城管、衛生、應急、環保、旅游和公眾等實時性要求高、移動性要求多、自主性要求強的領域開展具有智能性的應用示范。
  通過開展25—30個智慧城市建設試點,旨在進一步推動技術升級完善,探索建設模式、共享模式和服務模式,突破核心技術,凝練工藝流程和標準規范,為推動全國數字城市地理空間框架升級轉型、以及智慧省區和智慧中國建設奠定基礎。
  科技日報:智慧城市建設如何避免資源浪費、概念炒作這方面的問題?
  李維森:智慧城市建設過程中存在信息孤島、重復建設、資源浪費以及政績工程等問題。建設智慧城市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智慧城市的實現不是也不可能一蹴而就,當前還存在著很多制約因素主要表現在:一是基礎設施嚴重滯后,不相適應;二是各領域的智能化程度不高;三是科學技術遠遠不能支持城市全面的智能化。因此智慧城市的建設也只能是一步一步地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