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卡將換芯為金融IC卡

銀行卡“換芯”更安全 CFP供圖
銀行卡由磁條向芯片過渡的“大遷移”于6月初正式開始。5月24日,全國金融IC卡工作會議在寧波召開。央行行長助理李東榮表示,在“全國一盤棋”的原則下,5年后,以人民幣為結算賬戶的銀行卡將全部換芯變為金融IC卡。
“試點的這40至50家重點城市,在東部、中部、西部地區均衡布局。”央行有關人士告訴記者。按照央行規劃,“十二五”期間將發行共8億張金融IC卡,這占到目前中國境內發行的所有銀行卡的約1/3。
成本高 ?
商業銀行對換芯態度不一
央行3月15日即發布文件,要求工、農、中、建、交和招行、郵儲銀行應在6月底前開始發行金融IC卡。而記者從多位商業銀行高管處獲悉,商業銀行層面對此存在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
支持者認為,芯片卡技術進步是大勢所趨,未來手機支付等新型支付手段也都基于芯片卡。目前商業銀行中最為追求技術進步的工行已經成為銀行卡“換芯”的先行者。
反對者則認為,從眼下情況看,芯片卡風險防范作用有限,而換卡成本高昂,政府是否有必要將一項并不成熟亦不迫切的技術“一刀切”地強制推廣?
接近央行的知情人士表示,總體而言,商業銀行的消極態度是受短期成本因素影響,這倒逼央行推動銀行集體“換芯”。
更安全 ?
偽卡欺詐率下降了90%以上
金融IC卡有別于當下廣泛使用的磁條卡,在使用芯片代替磁條后,可以植入更多的應用程序,比如社保、公交、零售、醫院等,廣泛應用除銀行外的各個渠道。
技術相對簡單的磁條卡,只要知道卡號和密碼,就能制作偽卡詐騙,芯片卡理論上也更為安全。“實施了IC卡遷移后,這些地區的偽卡欺詐率下降了90%以上。”央行有關人士援引中國臺灣、馬來西亞的例子稱,“世界上眾多國家和地區已陸續完成EMV遷移[編者注:EMV標準是由國際三大銀行卡組織Europay(歐陸卡,已被萬事達收購)、MasterCard(萬事達卡)和Visa(維薩)共同發起制定的銀行卡從磁條卡向智能IC卡轉移的技術標準,是基于IC卡的金融支付標準],目前已成為公認的全球統一標準。克隆卡詐騙的風險,不斷轉移至尚處在IC卡遷移起步階段的國家。中國如果不加速EMV轉移,就會陷入被動。”
“從中遠期看,銀行卡“換芯”是大勢所趨。”國際最大銀行卡組織VISA的有關專家表示。在亞太地區,已有14個以上的國家和地區實施了EMV芯片卡遷移計劃。
造價大 ?
磁條卡1元 金融IC卡20多元
一張IC卡的造價目前20多元,是每張1元的磁條卡成本的20多倍。“這個成本是銀行出還是持卡人出?”不止一位的商業銀行內部人員認為成本太高, “這個賬算不過來。”
一位銀行風險管理負責人粗略估算顯示,銀行業集體換卡的成本或將超過上千億元。
央行有關人士對此表示,“我們也早已算過賬。大銀行一天就掙幾億元,可以承受。”央行人士如此回應說,“這也是分幾步走的原因。今年先讓各大行走,明年再推廣到全國性股份銀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