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硬件降溫,“移動互聯網+”或成新風口
走進今年的互聯網大會現場,記者發現,與去年火爆異常的場面相比,今年的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設備似乎顯得異常冷清。去年的互聯網大會,不僅單獨設立了智能硬件展區,還有演講者眾多的可穿戴設備暨智能硬件發展論壇,而且各種智能設備更是讓人目不暇接;相比之下,在今年的互聯網大會上,這些單獨的論壇、展區都不見了蹤影,而且展出的智能硬件似乎也寥寥無幾。這樣的情況似乎也是與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設備的現狀相適應——在經歷了前兩年的井噴式發展后,今年開始有所降溫,智能硬件創業者在實踐中開始向更為理性的方向邁進。
前兩年智能設備放量增長,國內大小廠商都將其視為全年布局的重中之重。可穿戴設備和智能硬件概念攪動了資本市場,吸引了眾多網絡巨頭的關注,百度、微軟、京東等紛紛布局,試圖占據新的市場高地。而經過了一年時間的洗禮,熱得發燙的智能硬件潮開始出現“降溫”之勢。記者在互聯網大會現場的眾多展位中,只發現了聯想、中國移動、螢石展出了旗下的相關智能產品,還有一個小展臺展出了智能吉他。這樣的情況,與去年展商扎堆、產品眾多、人氣爆棚相比,無疑是天壤之別。
業內人士表示,智能硬件市場在經歷了大浪淘沙之后,如今無論是創業者和投資者較去年、前年都有所減少。目前的智能硬件產品面臨最大的問題在于無法有效解決用戶的“痛點”,因此用戶黏性比較差。同時,同質化競爭也嚴重阻礙了國產智能硬件的發展。從目前的品類來看,智能手環、智能手表、智能插座、智能攝像頭幾乎占據了90%以上的智能硬件產品份額。雖然有一些智能硬件產品本身的理念和產品設計非常吸引眼球,一旦面對市場與渠道環節時都顯得有些門庭冷清,有數據統計顯示,目前市場上基本沒有幾家智能硬件單品能做到月銷量10萬以上。
雖然場面冷清,但是大家對于智能硬件和可穿戴設備的關注并沒有減少,除了現場觀眾對于為數不多的幾款智能硬件產品的高度關注,在各大論壇和高層年會上,仍有不少專家和嘉賓頻頻提及智能硬件。在21日下午舉行的移動互聯網論壇圓桌論壇上,TD產業聯盟秘書長楊驊、720健康科技聯合創始人于華、硬蛋副總裁劉宏蛟以及阿里研究院高級專家田豐就一同探討了“移動互聯網+”的前世今生,對于智能硬件行業的發展更是提出了不少精彩觀點。他們認為“移動互聯網+”是接下來最大的風口。跟傳統的“互聯網+”不同,“移動互聯網+”是新一代智能互聯網,它有幾個關鍵的支撐:智能感應加上移動互聯,加上大數據,再加上人工智能,最后形成新的生態體系。智能硬件或將在其中找到新的機會。
田豐表示,“移動互聯網+”不同于互聯網,它更像是物聯網的延伸。因為移動互聯網的主體以手機為核心,移動互聯網是1.5的概念,而未來物聯網更像是2.0。對此,于華認為智能硬件就是一個典型的“移動互聯網+”的形態,首先它本身是一個數據入口,智能感應的入口,把數據傳到平臺上以后就形成大數據,通過大數據形成服務,形成了全新的生態體系。而對于智能硬件本身的開發,劉宏蛟強調,互聯網人講速度,但做硬件講的是慢工出細活。她表示,智能硬件這個生態系統特別龐大,從硬件本身制造到軟件的服務再到后端內容的提供商,需要大家一起來打造一個生態。這兩年,智能硬件尤其瘋狂,互聯網人做硬件拼速度,認為做一個硬件兩三周就OK,實際上做硬件本身沒有半年是不行的。硬件遠比一個App復雜得多。
此外,隨著應用的增多,智能硬件的安全如今也引起了越來越多有識之士的重視。360公司總裁齊向東就提出,以前的互聯網安全,企業面臨的只是操作系統的安全問題,用軟件就能夠解決。但是進入萬物互聯的時代以后,包括智能攝像機、路由器、汽車,甚至隨身穿戴、智能醫療設備等,都趨于智能化、網絡化,而這些智能硬件的安全問題,是無法用傳統網絡安全的解決方案完成的。解決汽車、攝像機等硬件設備的安全問題已經成為新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