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行業動態  >  正文

300億生物識別市場 安全性還需多重把關

作者:本站收錄
來源:中國安防展覽網
日期:2017-03-10 09:40:43
摘要:從聲紋、指紋、人臉、虹膜再到靜脈,生物識別隨著應用增加、應用場景豐富開啟快速發展模式。業內人士表示,未來生物識別市場有望維持高速增長,預計到2020年,全球生物識別市場將突破250億美元,國內市場突破300億元。

  從聲紋、指紋、人臉、虹膜再到靜脈,生物識別隨著應用增加、應用場景豐富開啟快速發展模式。業內人士表示,未來生物識別市場有望維持高速增長,預計到2020年,全球生物識別市場將突破250億美元,國內市場突破300億元。

300億生物識別市場 安全性還需多重把關

  300億生物識別市場 安全性還需多重把關

  生物識別市場迅速發展起來

  近年來,隨著安全領域和社會安全的需要,生物識別技術發展的速度日益加快。

  指紋識別業務大發展

  智能手機的迅速普及,對生物識別行業的爆發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自蘋果5S使用指紋識別以來,指紋識別如今甚至已成為很多國產中低端手機的標準配置,包括魅藍NOTE3、紅米NOTE3、華為的榮耀暢5X、中興的Blade A1等均搭配上了指紋識別技術。

  數據顯示,2015年,指紋識別的滲透率達到25%。業內人士預計,2016年指紋識別滲透率將達到50%,而這一數據將在2020年達到75%。

  下游需求拉動指紋識別芯片產業快速發展。根據賽迪顧問的數據,2015年,全球智能終端指紋識別芯片的出貨量達到47779萬顆,市場銷售額達到21.1億美元。2016年上半年國內指紋識別芯片出貨量達15600萬顆,同比增長210%,市場需求高速增長。預計到2018年,全球智能終端指紋識別芯片市場規模將達到119889萬顆,銷售額將達到30.7億美元。在此背景下,指紋芯片廠商、指紋識別模組廠商、指紋識別方案提供商均將獲益。

  “刷臉”時代來臨

  2015年,人社部提出要緊密跟蹤芯片技術的發展應用,生物識別技術開始入駐社保卡領域;在醫療健康領域,人臉識別已應用于智慧醫療。今年3月,全國首家“人臉識別”醫保支付系統在武漢市中心醫院上線,可以通過手機刷臉支付醫療費用。

  在大眾消費市場,人臉識別技術也在醞釀類似與指紋識別的變革。HTC推出后置雙攝像頭的HTC M8后,華為、酷派等大廠商迅速跟進,雙攝像頭作為支撐人臉識別的重要工具成為很多產品的標配。

  根據市場研究機構Acuity Market intelligence發布的數據,2013年全球生物識別市場規模達到73.39億美元。其中,指紋識別技術使用范圍最廣,產品市場份額約為58%;其次是人臉識別產品,約占18%,預計至2017年生物識別市場規模將達108.82億美元。

  多種技術組合運用

  隨著指紋和人臉識別應用的快速推進,聲紋、虹膜、靜脈等生物識別應用將緊隨其后,未來多種生物識別技術將組合運用,守住安全大門。不同的生物識別技術各有優劣,人臉識別技術門檻較低,指紋則具有唯一性和終身性。多種生物識別方式組合運用將是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

  不同的技術特點衍生出一個龐大的產業。興業證券分析師指出,從傳統的硬件銷售、軟件開發,到云服務模式的解決方案,再到未來可能實現的大數據變現,生物識別盈利模式多樣。。

  生物識別技術應用帶來多重改變

  我國的安防企業目前已在進行市場深度開發,并組建了各大生物識別產業技術聯盟,因此,該技術的發展前景值得期待。

  一、生物識別應用技術潛力驚人

  生物識別技術較密碼、口令等傳統認證技術存在較大的差別。生物識別技術,就像一個智能化的辨認者,它可以通過對用戶的生物特征進行一種身份的認證。由于人類的生物特征就像哲學說的那樣:沒有任何一模一樣的兩片樹葉,它通常具有唯一性、遺傳性、可測量、自動識別和驗證等特點。

  二、生物識別技術引領安防新革命

  生物識別技術產品市場的前景可謂非常廣闊。該技術產品在許多行業已經得到應用,并隨之使產品發展進入黃金時代。隨著企業研發資金持續投入,技術必將更加成熟與進步,生物識別技術將會得到更大范圍的采用。

  生物識別技術早已成為安防行業的熱門技術,且在行業的熱度在持續升溫。在不久的將來,該技術將作為安防行業最熱門的技術之一在行業內被越來越多的企業所研究與掌握,它所激發的市場潛力乃是驚人的巨大。

  三、多技術融合,如火如荼

  隨著技術的不斷融合與發展,人們逐漸研發了人臉識別、虹膜、視網膜識別、掌紋識別等多種生物識別技術,并使之在不同領域得到廣泛應用。人臉識別技術與掌紋識別等領域的技術是相輔相成的,它們之間的共通之處在于都是基于人體生物特征的識別技術,因此在實際應用中幾者之間一般都會進行聯動結合應用。

  當然,多重生物識別技術跨領域的融合應用,需要多門學科協調研究發展才可以達到完美的融合的境界,但目前這種嘗試與研發已經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結語:生物識別的優越性大家有目共睹,其未來市場不可估量。但從安全性考慮生物識別真正市場收歡迎還需克服自身安全問題。人工智能離不開數據,要提高識別性能,需要有足夠大規模的數據學習和支撐。大規模生物特征數據采集困難也影響了生物識別技術發展推廣的應用。業界人士建議,希望政府部門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開放、共享一部分數據。

  雖然科研機構和產業公司在采集、利用生物特征信息時都有較好的防護措施,也對敏感隱私信息經過脫敏處理。但生物識別技術通常具有唯一性,也難以“掛失”,如果大規模泄露并被不法利用,可能引發非常嚴重的后果。他建議,國家應抓緊研究制定相關的法律法規,規范生物特征的采集、利用,并做好相應的保存和監督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