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IoT技術加持 ofo開啟物聯網應用無限可能
基于NB-IoT(Narrow Band Internet of Things,窄帶物聯網)技術的商業化實踐,正在共享單車這種新經濟載體悄然“試水”。
由ofo聯合華為、中國電信打造的NB-IoT智能鎖正式對外發布已近半載,這是NB-IoT技術在國內的首次大規模商用,也讓ofo這個共享單車的領先品牌,成為移動物聯網的第一大入口。
事實上,物聯網概念的出現可以追溯到三十年前,但由于它是一項綜合性技術,需要系統地規劃和建設,直到今天實際應用還局限在行業內部。隨著NB-IoT技術的出現,一套真正意義的國際標準也正在逐漸形成,也讓物聯網在更大范圍內的應用普及成為可能。
此番合作,NB-IoT技術以ofo旗下海量的共享單車產品為應用載體,不僅是一次大規模商用化的嘗試,也為其未來在大量移動的終端載體上構筑應用場景,創造了一個絕佳的試驗平臺。

打造NB-IoT技術商業化載體
在物聯網被廣泛熱議卻又概念模糊之時,NB-IoT技術的出現讓我們有機會對物聯網應用的落地“先睹為快”。今年6月,ofo與華為、中國電信聯合宣布,三家共同研發的NB-IoT智能鎖正式投入商用。
據悉,NB-IoT技術由華為、沃達豐等全球領先的通訊企業聯合制定,是基于4G網絡建立的全新一代物聯網系統。NB-IoT智能鎖的投用,標志著物聯網技術的首次商用,也代表共享單車物聯網時代的到來。
相比業內普遍使用的2G智能鎖,NB-IoT智能鎖在覆蓋、容量、功耗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中國航空綜合技術研究所高級工程師張德煜介紹,NB-IoT智能鎖有三大優勢:首先是覆蓋更廣,NB-IoT信號穿墻性遠遠超過現有的網絡,即使用戶深處地下停車場,也能利用NB-IoT技術順利開關鎖;其次是可以連接更多設備,NB-IoT技術比傳統移動通信網絡連接能力高出100倍以上;三是更低功耗,NB-IoT設備的待機時間在現有電池無需充電的情況下可使用2-3年。
而性能的提升往往也伴隨著成本的增加。對此,ofo智能鎖研發工程師李亞奇坦言,運用NB-loT技術后,模組成本方面有所增加。
“如果模組出貨量達到千萬級別,整車的成本將與2G鎖持平。” 李亞奇補充道,長遠來看,物聯網時代基站容量的提升大大降低了每連接的設備和運營維護成本,因此未來整體成本會下降。
談及涉足物聯網的契機,ofo高級總監薛辰宇表示,一方面,由于目前電池技術沒有突破單車能源與功耗平衡等問題[X(1] ,這種剛需為我們帶來了研發的自趨力;另一方面,物聯網是未來發展的趨勢,我們希望能夠在物聯網時代來臨時在技術方面做好充分準備。
據悉,此次三方合作中,ofo負責智能鎖設備開發,華為負責提供NB-IoT芯片,中國電信則通過改造基站等方式提供NB-IoT物聯網的商用網絡。
對于選擇彼此合作的原因,李亞奇表示,ofo與華為的接觸從去年11月開始,看中的是華為的技術力量以及在物聯網領域領先的實力。
華為蜂窩物聯網產品線總經理朱成則表示,共享單車原來是基于2G技術,而2G技術支撐物聯網的能力有限,并且全球運營商即將關閉2G網絡。所以我們看到這個機會,認為NB-IoT用于單車是非常合適的。
“物聯網的長遠發展需要建立完善、開放的生態圈。我們理解技術,ofo理解市場,雙方優勢互補,有利于開展跨界創新。”朱成補充道。
據ofo介紹,為了雙方順利的合作,公司目前已建立了物聯網事業部。同時,華為從各個分公司調動10名左右人員組成專門的項目組,并且派人員常駐ofo辦公室以便隨時對接。
事實上,ofo與華為一直竭力攜手通過全球化的戰略部署,實現NB-IoT物聯網技術的全面推廣。今年2月,ofo聯手華為、中國電信宣布NB-IoT智能鎖的研發消息。6月,該智能鎖實現了首次商用。在前不久德國舉辦的歐洲生態大會上,ofo與華為、沃達豐達成合作,實現在NB-IoT智能鎖在歐洲的落地。
張德煜表示,隨著物聯網技術的發展,我國科技界、產業界將憑籍獨特優勢,在物聯網領域有更大的突破,產生真正的“新四大發明”,造福于全人類。
成為移動物聯網第一入口
據李亞奇介紹,ofo于今年6月在北京投放了5000臺加載NB-IoT智能鎖的共享單車,11月又在江西鷹潭投放了基于NB-IoT技術的物聯網智能單車。這些智能共享單車的投用,也讓用戶的騎行體驗更為人性化。
日前,ofo聯合華為發布了行業首個《移動物聯網測評報告》,展示NB-IoT技術在共享單車領域的運行情況。報告顯示,與行業普遍采用的2G智能鎖解決方案相比,NB-IoT智能鎖功耗僅為當前普通智能鎖的1/3,開鎖速度比現有智能鎖快3倍,并且還可在地下停車場開鎖。
與此同時,配合ofo剛剛推出的人工智能大數據平臺“奇點”系統,用戶將會得到更為智能化的用車感受。以往運維人員對于ofo的投放往往都是憑借經驗,或直接將單車停放在地鐵站的周圍。如今,他們卻可以通過“奇點”大數據平臺,綜合考量天氣、環境、日期等各種因素,從而了解用戶的使用心理,合理配置單車數量,實現智能化調度。
張德煜指出,移動通信正在從人和人的連接,向人與物以及物與物的連接邁進,萬物互聯是必然趨勢,而當前的2G/3G/4G網絡在物與物連接上能力不足。事實上,相比藍牙、ZigBee等短距離通信技術,移動蜂窩網絡具備廣覆蓋、可移動等特性,能夠帶來更加豐富的應用場景,理應成為物聯網的主要連接技術。
朱成也表示,物聯網的第一步是萬物感知,然后再相互連接。ofo和運營商網絡之間通過平臺連接,這個平臺實際上是ofo和其他的“萬物”相互連接的一個基礎。“例如,在ofo車上裝一個傳感器,當這個車靠近路燈時,路燈就亮了。這樣一來,通過路燈就能了解附近有多少人,就可以做一些應急處理。”
當前,ofo已經率先打開了移動物聯網的一個絕佳入口,伴隨NB-IoT技術的全面覆蓋,ofo的運營體系已經不是簡單的單向信息傳輸,而是實現與整個交通體系的交互;不僅是單車形成的一個產品組,而是以單車為連接點,形成與人、車、路和周圍環境的智能交互,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物聯網全產業聯動。
“對于用戶而言,NB-IoT智能鎖的使用不僅意味著未來的ofo小黃車將更加好用、更加智能化,也標志著物聯網技術發生了重大的技術突破,正在向更多的應用場景擴展,進一步改變大眾的出行與生活方式。人們有可能從中得到啟發,拓展更多的物聯網應用模式。” 張德煜表示。
開啟物聯網時代更多場景
NB-IoT智能鎖的橫空出世,不僅讓ofo開啟了移動物聯網入口,也讓讓用戶真正體驗到物聯網的絕佳應用場景。而物聯網未來的應用場景,還蘊藏著無限可能。
今年6月,工信部公開《全面推進移動物聯網(NB-IoT)建設發展的通知》,指出到2020年全國將建設150萬NB-IoT基站、發展超過6億的NB-IoT連接總數。
隨后的短短數月之間,中國電信完成了全國31萬4G基站實現800M網絡重耕,率先在全球建成了新一代物聯網NB-IoT商用網絡。華為作為NB-IoT標準化的驅動者,在NB-IoT產業鏈部署上也開始了全面發力。
張德煜表示,業內普遍認為NB-IoT技術的發展有三個趨勢:第一,NB-IoT是蜂窩產業應對萬物互聯的一個重要機會。第二,NB-IoT的成功必須要建立開放的產業平臺。第三,標準、芯片、網絡以及商用應用場景都會走向成熟。
而隨著智能城市、大數據時代的來臨,無線通信將實現萬物連接,NB-IoT技術在全球都呈現出巨大的發展機遇。無論運營商還是設備商,都紛紛展示了完整的物聯網解決方案以及在不同垂直行業的應用,包括全產業鏈上下游,如網絡連接、數據處理、平臺應用、商業合作等。
張德煜指出,NB-IoT可以廣泛應用于多種垂直行業,如裝備制造、遠程抄表、資產跟蹤、智能停車、智慧農業等。隨著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標準Release13版本在2016年6月份凍結, NB-IoT在低功耗廣域網技術中脫穎而出。“這種應用是一種重要的商業模式,存在著巨大的商業契機。”
事實上,越來越多的行業已經開始使用物聯網技術提高效率,提升客戶滿意度并降低運營成本。例如,汽車零部件、家用電器及安全系統制造商博世已經將很多產品線連接起來,并從移動互聯技術,尤其是車聯網領域的崛起中直接獲益。在醫療領域,飛利浦已經開發了多款電子醫療應用,包括一款供慢性病患者使用的貼片。該貼片使用傳感器實時收集患者健康數據,并傳輸到云平臺,醫護人員可以對數據進行監控,并適時采取醫療干預措施。
“NB-IoT技術可以大大提升電池壽命,同時提供非常全面的室內蜂窩數據連接覆蓋,非常適合于ofo這種處于運動場景產品的應用。” 張德煜補充道。
對于雙方未來的合作可能,朱成表示已經與ofo在合力完善NB-IoT技術的應用。他舉例道,NB-IoT智能鎖的信號比手機好,而開鎖的時候往往是用手機開的。假設在地下室手機沒有了信號,即使ofo智能鎖處于工作狀態,用戶也無法掃碼開車。因此,依賴于手機來掃碼是有局限的。華為和ofo正在探討如何通過藍牙傳到NB-IoT,NB-IoT把數據記錄下來,然后再進行交換開鎖。
薛辰宇強調智能鎖的規模應用取決于多方的節奏,需要生態場景的共同進步。他同時表示,NB-loT技術有一定的進入壁壘,ofo與華為未來會依據場景需求的優化來調節合作和定制化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