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標準法規  >  正文

工業轉型升級規劃解讀之十七

作者:RFID世界網收錄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規劃司
日期:2012-03-12 08:54:46
摘要: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深化的條件下,我國工業領域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合作日益擴大,開放型經濟體系不斷完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適應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形勢,更加注重引進產業升級亟需的先進技術設備,著力引進高端人才,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努力提高工業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任務。

  在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和對外開放不斷深化的條件下,我國工業領域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合作日益擴大,開放型經濟體系不斷完善。《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提出,要“適應我國對外開放的新形勢,更加注重引進產業升級亟需的先進技術設備,著力引進高端人才,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努力提高工業對外開放的質量和水平”,這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的一項重要任務。

  一、“十一五”工業領域對外開放取得的成績及存在的問題

  “十一五”時期,我國工業對外開放取得了豐碩成果。從國際貿易看,工業制成品出口規模持續攀升,已占全球制成品貿易額的14.5%,成為世界第一大工業品出口國;加工貿易占進出口總額的比重由“十五”末的48.6%下降到38.9%,進出口貿易方式發生積極變化。從利用外資看,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已超過1400家,比“十五”末增長近一倍;中西部吸收外資占全國總量的比重,由“十五”末的11%上升到目前的14%。從對外投資看,2010年我國對外投資遍布125個國家和地區,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590億美元;對外承包工程完成營業額2971億美元,是“十一五”規劃目標的2.3倍。

  但也應清醒的看到,我國工業對外開放還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對外開放的深度和廣度亟待加強。

  一是利用外資效益有待提升。“十一五”期間,我國工業領域外商投資規模持續擴大,但外資投向的產業結構仍需進一步優化,不少外商投資主要集中在投資少、見效快的中低檔加工制造環節,部分外商投資于高消耗和污染性的項目;外商投資區域布局仍不平衡,中西部地區吸引外資占全部外資額的比重僅為13%;一些地區在招商引資方面仍存在重規模、輕質量的情況,吸收外資方面有一定盲目性,也存在區域間惡性競爭、不計成本招商、違反國家有關規定濫用優惠政策等現象。

  二是“走出去”主體實力有待提高。目前,我國制成品出口以低附加值、低技術含量產品為主,自主品牌產品和具有國際影響力的著名品牌還十分缺乏。在2010年世界品牌500強中,中國內地僅有42個品牌入選,遠低于美、日等國。“走出去”企業規模相對較小、實力較弱,國際化專業人才匱乏,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國際化經營能力還不強。在2010年世界機械500強的前100位企業中,中國大陸僅有6家上榜。企業國際化觀念不強,缺乏清晰的對外投資合作長遠規劃,無序競爭甚至惡意競爭現象時有發生,競爭秩序亟待規范。

  三是面臨的貿易摩擦越來越多。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全球需求結構特別是發達國家的需求結構出現深刻變化,各種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明顯抬頭,針對我國的貿易摩擦有所增加。2010年,我國就遭受各類貿易救濟調查66起,涉案金額就高達77億美元。在2010年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共發起的58起“337條款”調查中,有19起調查被訴方涉及中國企業,占調查總數的三分之一,不僅包括鋼管、輪胎、皮鞋等一般產品,也涉及光伏電池等新興產業領域,我國已經成為貿易摩擦的第一目標國和最大受害國。今后一段時期,我與西方國家的貿易摩擦,不僅體現為對我出口產品的限制,也將表現為經濟發展戰略等宏觀層面的碰撞和沖突,加大了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難度,增加了我國經濟運行的外部風險。

  二、“十二五”工業領域對外開放的主要任務

  “十二五”時期,工業對外開放已經進入到提高質量和水平、吸引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的新階段。我們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擴大和深化同各方利益的匯合點,以擴大開放促進工業結構調整和發展方式轉變。《規劃》提出了“提高工業領域利用外資水平,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等三項任務。

  (一)切實提高工業領域利用外資的質量和水平

  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統籌國內產業結構升級和承接國際制造業轉移,積極引導外資更多的投向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新能源、新材料等產業領域,積極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國際合作,嚴格控制高載能、高污染外資項目。充分利用好國外優惠貸款,支持欠發達地區改善投資環境,并繼續向中西部地區傾斜。鼓勵港澳臺企業到西部地區進行投資。

  加大智力、人才和技術引進工作力度。加強“引資”與“引智”相結合,進一步突出外資作為引進先進技術、管理經驗和高素質人才的載體作用。鼓勵跨國公司在華設立采購中心、研發中心和地區總部等功能性機構,發展國內配套企業。鼓勵跨國公司在華增加研發投入,支持外商投資企業與內資企業、科研機構優勢互補、共同研發、共享成果,合作申請國家科技開發項目、創新能力建設項目等,擴大技術的溢出效應。利用國內市場優勢、資源優勢和智力資本優勢,更好地利用全球科技成果,努力掌握一批核心技術。鼓勵國內企業深度參與跨國公司全球價值鏈合作,積極借鑒國外的先進管理理念、制度、經驗,促進國內企業技術和管理創新。

  (二)加快實施“走出去”戰略,提高企業國際化經營水平

  提高境外投資質量。鼓勵國內技術成熟、國際市場需求大的行業和化工、冶金、建材等重化工企業向境外轉移部分加工制造環節,推動在有條件的國家和地區建立境外重化工園區。支持有實力的企業結合境外資源開發需要,開展境外油氣、鐵礦、銅礦、鋁土礦等的開發與合作,建立長期穩定的多元化、多渠道資源安全供應體系。引導國內資金通過收購、參股,以及在科技資源密集的國家(地區)設立研發中心、合資企業等多種方式,投向境外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等項目,加強與境外研發機構和創新企業的技術研發合作。

  積極發展海外工程承包。鼓勵有優勢的企業以BOT(建設-經營-轉讓)、PMC(項目管理總承包)等國際通行方式開展海外工程項目承包。積極拓展合作領域,鼓勵企業承攬附加值高、影響力大的交通、水利、電力、通信等基礎設施項目。優化經營主體結構,重點支持大型工程承包企業發展海外業務,規范市場競爭秩序,提高工程承包的質量和效益。

  增強“走出去”主體實力。鼓勵實力強、資本雄厚的大型企業開展跨國并購和綠地投資,收購和建立區域營銷中心,在全球范圍開展資源配置和價值鏈組合,培育具有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跨國公司,使其成為我國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骨干力量和重要依托。注重發揮中小企業和民營企業優勢,加快發展中小企業境外產業集群,帶動制造業產業對外轉移。

  (三)大力推動加工貿易轉型升級

  推進加工貿易轉型升級試點示范。結合試點地區的產業特色和發展戰略,完善加工貿易產業布局,加快傳統產業升級或部分加工環節有序轉移,重點發展科技含量高、發展前景好、輻射帶動強、技術溢出能力明顯的骨干型項目,培育新興產業,打造特色鮮明、配套齊全的主導產業集群。鼓勵試點地區加工貿易向總部經濟轉型,延長加工貿易的國內增值鏈,推動加工貿易從組裝加工向研發、設計、核心元器件制造、物流等環節拓展,為全國加工貿易的轉型升級探索有效模式。

  鼓勵加工貿易向中西部地區轉移。推動建立省際間產業轉移統籌協調機制、重大承接項目促進服務機制等,引導和鼓勵東部沿海地區產業向中西部地區有序轉移。充分發揮行業協會、商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搭建產業轉移促進平臺。積極推進重點承接地的建設和培育,鼓勵承接地基礎設施及配套工程建設、投資促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和人員培訓,增強重點地區承接能力,培育承接轉移示范地,穩步推動加工貿易向中西部轉移。把產業園區作為承接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和平臺,發揮園區已有重點產業、骨干企業的帶動作用,引導轉移產業和項目向園區集聚,吸引產業鏈條整體轉移和關聯產業協同轉移。完善海關特殊監管區域政策和功能,鼓勵加工貿易企業向海關特殊監管區域集中。

  三、完善工業對外開放的政策措施

  (一)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

  支持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境內公開發行股票、發行企業債和中期票據,拓寬融資渠道,引導金融機構繼續加大對外商投資企業的信貸支持。調整審批內容,簡化審批程序,最大限度縮小審批、核準范圍,增強審批透明度。規范和促進產業園區發展,發揮產業園區在體制創新、科技引領、產業集聚、土地集約方面的載體和平臺作用。建立健全投資競爭政策體系和產業與市場監管體系,規范和約束跨國企業對境內企業的并購行為與外商投資企業的市場競爭行為。

  (二)健全貿易摩擦應對機制

  加強國內企業、行業協會和相關政府部門的科學分工和有效協作,建立縱向聯動、橫向配合、高效運轉的長效工作機制,綜合各方資源應對貿易摩擦。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行業自律和協調功能,完善價格協調機制和行業標準,加強市場信息服務,積極組織行業內企業對外應訴。完善出口信用體系和處罰機制,規范出口秩序,合理調控出口。進一步加大應對貿易摩擦工作的培訓力度,繼續組織對地方、行業協會和企業從事公平貿易工作的人員進行系統培訓,改進培訓方式和內容,提高培訓質量。

  (三)加強對工業企業“走出去”的指導和服務

  提高綜合統籌能力,充分發揮跨部門協調機制作用,加強對外投資合作的協調和管理。加大對“走出去”企業的融資支持力度,積極發展多層次的對外投資合作發展基金,拓寬外匯儲備的運用渠道和方式。發揮政府、行業組織和協會的指導和綜合協調作用,引導境外中資企業樹立良性競爭意識、戰略經營意識、社會責任意識,維護企業和國家的良好形象。

人物訪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