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吊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V欧美精品V日韩精品-老司机亚洲精品影院-国产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物聯傳媒 旗下網站
登錄 注冊
RFID世界網 >  新聞中心  >  標準法規  >  正文

工業轉型升級規劃解讀之二十六

作者:RFID世界網收錄
來源:工業和信息化部政策法規司
日期:2012-03-22 08:42:09
摘要:《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體系,深化工業重點行業和領域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長效機制,為實現規劃目標及任務提供有力保障。

  《工業轉型升級規劃(2011-2015年)》(以下簡稱《規劃》)明確提出,要進一步完善政策法規體系,深化工業重點行業和領域體制改革,健全促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長效機制,為實現規劃目標及任務提供有力保障。

  一、健全相關法律法規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加強相關法律制度建設,創造良好的法治環境。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工業領域的立法工作,初步形成了以法律、行政法規為基礎、以部門規章為補充,覆蓋工業行業、中小企業等多個方面的工業和信息化法律制度框架,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全國人大頒布了《煙草專賣法》、《中小企業促進法》等相關法律近10部;國務院制定了《鹽業管理條例》、《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條例》等20多部行政法規;原國防科工委、信息產業部等部門出臺了《民用爆炸物品生產許可實施辦法》、《農藥生產管理辦法》等80多部規章。工業和信息化部組建以來,圍繞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發展方向,進一步加強了相關制度建設工作,出臺了《武器裝備科研生產許可實施辦法》等20部規章。在積極開展法律制定工作的同時,及時清理已經不適應行業發展和管理需要的法律制度,為依法履行工業和信息化管理職責,促進相關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制度環境。

  《規劃》提出了圍繞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重點任務,在產業科技創新、技術改造、節能減排、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產能、質量安全、中小企業、軍民融合式發展等重點領域,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加強民用飛機、軟件、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船舶、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性、基礎性產業發展的法律保障等要求。“十二五”期間,工業領域法律制度建設工作將以轉變工業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和促進工業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為主線,按照為推進信息化和工業化深度融合、推進軍民融合式發展,促進工業由大變強提供制度保障的總體要求,圍繞工業轉型升級,統籌推進工業和信息化立法工作,重點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圍繞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重點任務,積極推動《船舶工業發展條例》、《民用飛機行業發展條例》、《工業產品質量促進法》等立法工作。二是著力保護資源環境,大力推進工業節能降耗和資源綜合利用,做好《工業節能管理辦法》、《電子電氣產品污染控制管理辦法》等修訂工作。三是圍繞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做好《軟件企業認定標準及管理辦法》等立法研究論證工作。四是圍繞“大部門制”管理工作的需要,加快部門規章立法,加快推進《民用爆炸物品進出口管理辦法》、《機電產品再制造管理辦法》等行業管理立法步伐。

  二、加快推進壟斷行業改革

  黨的十七大報告指出:“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引入競爭機制,加強政府監管和社會監督。”推進壟斷行業改革,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內容之一,是深化經濟體制改革的突破口,有利于引入競爭機制,拓寬民間投資領域和渠道,有利于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的活力和競爭力,促進國民經濟平穩較快發展。

  當前,我國已經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和國有企業改革取得重大進展,但石油、天然氣、電力、鐵路、鹽業等行業壟斷問題仍然存在。我國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中小企業發展困難、價格關系扭曲、結構調整進展緩慢、資源消耗過高等問題,都與市場機制作用發揮不充分有直接關系。《規劃》提出,必須推進壟斷行業改革。加快推進壟斷行業改革,強化政府監管和市場監督,形成平等準入、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

  深化壟斷行業改革,必須提高市場配置資源的效率,打破壟斷局面,形成產品和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機制。一是在相關壟斷行業引入競爭,完善水電油氣礦等價格形成機制,配套推進行政、財稅、金融、資源環境價格體制改革。二是要實行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加快構造壟斷行業有效競爭格局,加快壟斷行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的步伐,加快推動相關法律制度建設,逐步建立和完善公開透明、監管有力的監督管理體系。三是要推進壟斷企業股權多元化改革,允許非公有制經濟進入逐步壟斷行業參與競爭。堅持公開、公正原則,確保壟斷行業改革規范有序進行。四是要轉變政府職能,弱化政府對微觀經濟活動的干預,防止強化行政性壟斷。

  三、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

  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是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是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重大方針,有利于增強國有經濟的控制力、影響力、帶動力,有利于更好地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

  當前,我國國有經濟的分布仍然過寬,相當數量的國有資本并不處于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一些大型國有企業業務龐雜、主業不突出、輔業包袱重,子企業層級過多、數量過多,母公司對子公司失控等問題突出。針對這些問題,《規劃》提出,要健全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促進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重要領域集中。

  促進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重點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深入推進國有經濟戰略性調整。完善國有資本有進有退、合理流動機制,切實推進國有資本向關系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在一般競爭性領域,為民間資本營造更為廣闊的市場空間。合理界定國有企業特別是中央企業的主營業務,嚴格限制非主營業務投資。二是加快推進國有大型企業改革。推進國有大型企業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推動具備條件的國有大型企業實現整體上市,不具備整體上市條件的國有大型企業要加快股權多元化改革,有必要保持國有獨資的國有大型企業要加快公司制改革。三是培育優勢國有大企業。實施強強聯合,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企業集團;積極促進研發與生產緊密結合,加快國有大型企業內部調整、重組和整合,精簡組織機構;促進中央企業和地方企業之間的優化重組。四是采取改組、聯合、兼并、租賃、承包經營、合資、轉讓國有產權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等多種形式,繼續放開搞活國有中小企業,建立劣勢企業退出市場的機制。五是加快完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制度。重點圍繞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的方向和目標,統籌安排收入和支出,保障和促進國有資本調整和國有企業重組,提高企業核心競爭力。

  四、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間投資不斷發展壯大,已經成為促進經濟發展、調整產業結構、繁榮城鄉市場、擴大社會就業的重要力量。在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同時,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進一步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有利于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經濟制度,以現代產權制度為基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推動各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共同發展;有利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充分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有利于激發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穩固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有利于擴大社會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拉動國內消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規劃》提出,要完善投資體制機制,落實民間投資進入相關重點領域的政策,切實保護民間投資的合法權益。

  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進一步拓寬民間投資的領域和范圍,鼓勵民間資本進入電力、石油天然氣、礦產資源勘探開發等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領域,推動民營企業加強自主創新和轉型升級,貫徹落實企業增加研發投入的稅收優惠政策,加快實施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鼓勵政策;鼓勵和引導民營資本聯合和參與國有企業改革;鼓勵和引導民營企業積極參與國際競爭,完善境外投資促進和保障體系。

  進一步落實保護民間投資合法權益的相關政策,加強對民間投資的服務、指導和規范管理,為擴大民間投資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和社會環境。清理和修改不利于民間投資發展的法規政策規定,切實保護民間投資的合法權益,培育和維護平等競爭的投資環境。在制訂涉及民間投資的法律、法規和政策時,要聽取有關行業協會和民營企業的意見和建議,充分反映民營企業的合理要求。安排的政府性資金,要明確規則、統一標準,對包括民間投資在內的各類投資主體同等對待。要在防范風險的基礎上,加大對民間投資的融資支持,加強對民間投資的金融服務,不斷完善民間投資的融資擔保制度,健全創業投資機制,發展股權投資基金,繼續支持民營企業通過股票、債券市場進行融資。全面清理整合涉及民間投資管理的行政審批事項,簡化環節、縮短時限,進一步推動管理內容、標準和程序的公開化、規范化,提高行政服務效率。進一步清理和規范涉企收費,切實減輕民營企業負擔。

  五、落實企業境外投資自主權,鼓勵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

  近年來,我國境外投資快速發展,不僅為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能源、資源的保障,獲取了先進的技術,開拓了國際市場,而且實現了互利共盈,共同發展。《規劃》提出,要進一步簡化審批手續,落實企業境外投資自主權,支持國內優勢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為更好支持境外投資,落實企業投資自主權,推進優勢企業國際化經營,要積極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加強宏觀指導。完善跨部門協調機制,引導國內企業圍繞重點國家、重點領域、重點項目開展工作,提高境外投資的質量和效益。健全境外投資法律法規制度,為我國企業境外投資創造有利的法律環境和條件。

  二是改善管理和服務。完善境外投資管理體制,減少審批范圍,簡化審批程序,增強服務意識。加強境外投資項目科學評估,健全安全風險預警、防范和應急處理機制。積極發展與境外投資相關的社會中介組織,為企業提供法律、財務、咨詢、知識產權和認證等公共服務。

  三是進一步完善鼓勵政策。鼓勵國內商業銀行及其境外分支機構在充分評估和有效控制風險的基礎上,為境外投資項目提供融資便利和良好的金融服務。支持有條件的企業在境外利用混合貸款、銀團貸款、資產證券化等多種手段,采用境內外發行股票、債券以及項目融資等多種方式籌集資金。繼續深化境外投資的外匯管理改革,簡化用匯手續,為企業境外投資提供外匯支持。

  四是進一步增強投資主體的實力。在研發、生產、銷售等方面開展國際化經營,加快培育有國際競爭力的跨國公司和知名品牌。鼓勵和支持國內企業與境外相關企業開展合作,采取靈活多樣的方式,協調利益關系,發揮各自優勢,在境外投資中取得良好的效益。

  六、完善工業園區管理體制,提升工業園區水平

  20世紀80年代初以來,工業園區已成為促進各地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平臺。促進和規范園區建設,推動產業集聚化,對提升國家和地區競爭力和創新能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工業園區的迅速發展,管理體制不健全、重復建設、產業趨同等問題日趨突出。為此,《規劃》提出了完善工業園區管理體制的明確要求。

  促進產業集群發展,提升工業園區水平,一是要改革工業園區管理體制,針對當前的“多頭管理”,明確由一個部門牽頭、相關部門參與的管理模式;二是制定科學的發展規劃和各種配套政策措施,健全工業園區相關法律法規,使工業園區發展有法可依;三是加強對省級開發區規劃編制、產業升級、節能減排、“兩化”融合等工作的指導和支持,逐步完善支持省級開發區規范發展的政策措施。